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愿意称呼他为先生

(2021-05-27 13:06:08)

我愿意称呼他为先生

2021年5月27日

袁隆平院士走了,震动中国,老天哭了,那雨,下的如同天漏……

对袁隆平院士,称呼太多了,有叫袁爷爷的,有称袁院士的,有称袁老师的,有称袁教授的,而我,更愿意称呼他为袁先生!

一,在我见到的大科学家中,袁院士最像农民。他皱巴巴的脸,一看就是“下大田”的农夫,是的,他一生都从事的是农业、农村、农民。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说到底,就是一个农业史,他生命就是农业的符号,完全是民族文化的缩影。有的科学家,那脸,白白净净,甚至还有些光滑,而他,永远是那副沧桑的面孔,忧国忧民。寸头,那一根根直立的头发,意味着不屈的韧劲,做一件农田的科学事,几十年如一日,没几人能做到,只有中国特色的“袁隆平农夫”能做到,而且做到造福世界。所以,我愿意称呼他为“先生”。

二,人,吃谷子,到底有多少年了,我不知道确切的日子,但考古中发现,有实证的年代有两千多年。就是这两千多年,人们在风调雨顺之年,所谓的大丰收,一亩,也就是600斤到700斤。几十年前,中国的农村还在用16两为一斤的中国秤,什么“公斤”,不知道。小学时,学校组织同学到菜场学习卖菜,用的还是“半斤八两秤”,一点都不奇怪。所以,老百姓的600斤,就是300公斤。如果,遇到大灾,如同电影电视中常用的惯语:“颗粒无收”,再加上黄世仁那样的地主逼债,老百姓只有啃树皮和逃荒,流离失所卖儿卖女……。亩产,亩产,提高亩产,是多少人的心声,但是,谁愿意真正的去落实?当年的大跃进之时,人们神经质的作假,说是亩产万斤,随后,却是饿肚子。就是人们非常尊敬的姓钱的火箭之父,也科学“证明”可以亩产万斤。是钱先生头热了?不,是钱先生热切的盼望着高产,解决人吃饭的大问题!袁院士通过自己的奋进努力,证明“假话就是假话”,现在的杂交水稻,最高产也就是1500公斤,再高产,那是未来的事了。不过,就是这1500公斤,人们可以吃饱了!世界也高兴不已。所以,我愿意称呼他为“先生”。

三,水稻,普普通通的水稻,人们天天吃,有多少人想着还有一个袁隆平院士天天在农田里对着一颗颗米粒看啊看,再细细的分析形状、重量,是雌是雄?想尽办法进行合成。合成一次,到底行不行,还要等来年收成时再分析。他的实验太辛苦,太费时间。为啥,就为人们吃饱!他的“科学研究”太“基础”,太“实在”,太容易被忽视。正因为如此,他背着右派的身份,还被高层用特殊的方式让他继续研究,保证经费。是啊,再怎么闹革命,再怎么争个什么是真理,也是先要吃饱肚子!谁说袁先生不关心政治,让中国十几亿人端稳端好饭碗,这才是最牢实的政治。所以,我愿意称呼他为袁先生。

四,对袁院士的离去,人们用自己特殊的方式缅怀他,鲜花、诗歌、追忆……,但是,哪怕哭干眼泪,袁院士也回不来了。我想,再多的语言,也有说完的时候,刻骨的怀念,是心中有他一座丰碑。所以,我愿意称呼他为先生。

我尊敬袁院士,从心底愿意称呼他为“先生”。那一副“农夫形象”朴实,生动,在浮华的现代,更显亲切,和蔼,近人……。

我愿意称呼他为先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一夜惊魂
后一篇:云南新闻多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