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许山河换界碑》02台湾篇:与子同源血与脉(李者也/著)

(2017-05-10 16:22:25)
标签:

文化

历史

军事

时评

李者也

 

按:李者也,原名李华振,生于安徽、长于河南、学于湖北,曾工作于浙江、湖北、天津等地,高校、企业、机关都曾经历过,数十年多变的人生阅历、豪迈的山河之旅、不息的求索笔耕,只为写作古诗而生。主要作品有爱国主义“新边塞体”诗集《不许山河换界碑》(收录所写250首古诗)、古诗集《诗裔山河录》(收录所写3000首古诗)、励志诗集《既生我》(收录所写150首诗)、人生感悟诗集《今生且》(收录所写220首诗)、情感诗集《风不误桃》(收录所写200首诗)、归隐诗集《且趁》(收录所写200首诗)等。

现将李者也的爱国主义“新边塞体”诗集《不许山河换界碑》一书节选、连载如下:

 

《不许山河换界碑》节选之:

                    中国台湾篇:与子同源血与脉

 

                    唯一由海峡两岸“分治而连”的县

                   

                    /李者也

                    中华之裔黄与炎,沧桑难断族之连。

                    与子同文语之谱,与子同袍襟之裢。

                    纵然两岸暂阻隔,寻根亦源共生莲。

                    风雨恩怨皆小节,国之大义方瑾琏。

                    但若血与脉互通,沧溟不过内水涟。

                    此地有鱼不是鲱,其名应为鲤或鲢。

       【注】连江县,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是海峡两岸唯一分治的一个县,绝大部分由大陆实际管辖,小部分由中国台湾地区实际管辖(南竿岛等36个小岛,大陆称为“马祖乡”)。1949年共和国成立后,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考虑,特意在福建沿海靠近大陆的地方留下几个岛屿,由国军继续控制。事实证明,这一做法有效地维系、强化了台湾“祖国仍然是中国”的国家和民族归属感,有利于防止台独。不论是大陆还是台湾,在该地的行政区划上都是“福建省连江县”。是中国台湾地区三个离岛县之一(另两个是台湾省澎湖县、福建省金门县)。感于此,以“连”为题,写此诗。

 

 

                    唯一完全由中国台湾地区控制的大陆县市

                   

                    /李者也

                    疆土皆有其之领,版图易分却难统。

                    几番征战铁与血,烽火熄处九州统。

                    史上多少风和雨,千年沧桑华夏统。

                    山河传延至我辈,必令金瓯续一统。

       【注】金门县,行政区划隶属于福建省泉州市,实际由台湾地区管辖。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特殊纽带,唯一个完全由中国台湾实际控制的大陆县市。当初大陆留下金门不攻克,也是出于让台湾不要忘了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之大局战略考虑。事实证明,这一做法有效地维系、强化了台湾“祖国仍然是中国”的国家和民族归属感,有利于防止台独。

 

 

                    从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澎第一人

                    宁海将军戍台歌

                    /李者也

                    中华舆图必应全,岂容孤岛海外悬。

                    东吴驻兵夷洲后,历代皆辖设行辕。

                    明末屡遭倭人犯,继之荷国亦欲蚕。

                    江山风雨多磨难,宁海将军怒剑寒。

                    三度挥兵驱敌寇,数场血战破东蕃。

                    古来台澎永中土,两岸一脉同根连。

                    无数热血洒海疆,沧溟念之起碧澜。

       【注】澎湖县的天后宫内,有一座立于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的石碑,碑文为“沈有容谕退红毛香韦麻郎”,记载的是明朝宁海将军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澎的功绩。沈有容(15571627),字士弘,明朝宁海将军,安徽宣城人。从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澎第一人(比郑成功早几十年,此前是中国管辖,未受侵占,谈不上收复与否)。率军三次从日本、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澎湖列岛,歼倭寇、驱荷人;还曾领军驰援朝鲜,抗击丰臣秀吉的倭军。

 

 

                    中国台湾:中之疆土必姓华

                    姓华

                    /李者也

                    海天之阔无际涯,我之山河应我辖。

                    若遇敌夷侵而犯,战之亮吾剑与铗。

                    如是兄弟阋于墙,恩仇泯时终将达。

                    同根一脉家与国,为之不懈涉而跋。

                    若可谐携协且商,九州何须互内伐。

                    一统不许版图分,中之疆土必姓华。

       【注】自从三国东吴派兵到台湾以来,历代统一中国的中央政权都对台湾实施管辖。明末,郑成功将荷兰侵略者赶走,收复台湾,改称东都,后改为“东宁”,按明朝中央官制,奉永历帝正朔,史称“台湾明郑时期”,清朝称东宁省。虽然当时西方人称之为“台湾王国”、“福尔摩莎王国”,但郑氏政权始终坚持是中华的一部分,并非独立于中华之外的新国家。后因施琅武力统一,郑克塽不忍同族再互相屠戮,加之清朝开出的条件优厚,于1683年归顺清朝,台湾再次由中央政府统一管辖。

 

 

                    兄弟皆捐躯的清末抗日守台名将

                    不许分

                    /李者也

                    秦时战功汉时勋,唐时将士明时军。

                    千征万戍寸土血,方有疆域之如今。

                    南穷沧海北大漠,西极天脊东至滨。

                    拼得我辈身与躯,不许华夏版图分。

       【注】王万邦(1760—?),清末抗日守台名将,四川省渠县人。道光元年(1821年)负责守护台湾,坚决抵御来犯日寇,身先士卒,奋勇当先,胞弟王万选、王万安在抗倭海战中牺牲。在台七年,军纪森严,英勇善战,多次抵御倭寇入侵台湾,功绩卓著,受到清廷嘉奖和封赏,五次受赐“奉天诰命”以表彰其功绩。

 

 

                    晚清大败英军使其不敢再犯的台湾知府

                    寸土卫

                    /李者也

                    敌夷乘我巨龙寐,燃我烽火血与泪。

                    匹夫不忍家国破,壮士哪堪山河碎。

                    持吾戈,整吾辔,点吾兵,列吾队。

                    拼得此身纵百战,三军亦必寸土卫。

       【注】黄开基(17901856),字自堂,晚清抗击英军侵台的台湾知府,重庆府永川县人(今重庆市永川区)。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目睹国家山河破碎,黄开基决心抵御外辱。1842年英国派出3艘军舰,从淡水和彰化交界处的大安港强行进攻,欲侵占台湾。黄开基临危不惧,指挥军民奋勇杀敌,英舰遭受重创,仓皇而逃,不敢再犯。黄开基为官宽厚公道,深得民心,后世尊为“台湾公”。

 

 

                    清末抗击外辱取胜的台湾首任巡抚

                    旗不倒

                    /李者也

                    纵然拼得一兵孤,旗仍迎风不觉输。

                    外夷侵我山河破,烽火深处父老哭。

                    为国而战皆壮士,大义当前无懦夫。

                    吾在不令旌旗倒,岂容敌虏踏而污。

       【注】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自号大潜山人,安徽合肥人(今肥西县大潜山)。清末抗击外辱的名臣,台湾首任巡抚。18841885年,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击败法国舰队对台湾的多次进犯,并最终与大陆冯子材指挥的镇南关大捷一起,使法军大败,导致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中国取得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抵御外辱的少见大胜。1885年任台湾首任巡抚,是推动台湾现代化建设的先驱,有“台湾近代化之父”之誉。

 

 

                    清末抗日保台的仁人志士

                    仁人志士

                    /李者也

                    仁人多曾困与穷,志士隐于蒿与蓬。

                    但有硬骨气与节,百折犹可坚如峰。

                    若遇沧海横流欲,决不随波作漂篷。

                    若遇治世则躬耕,为国未辞勤如蜂。

                    若遇苛厉暴之政,热血不畏剑之锋。

                    若遇敌虏侵而犯,战之何惧火与烽。

                    若遇残局山河破,金戈作针补而缝。

                    英雄应向大义觅,大义却在小处逢。

       【注】丘逢甲(18641912),清末抗日保台志士、爱国诗人、教育家,生于台湾苗栗县。其先祖从中原一路南迁(“衣冠南渡”),一直将中华传统作为家风传承下去,代代不忘。清朝末年,台湾割让给日本,丘逢甲带领不肯作亡国奴的志士抗日,牺牲惨烈。后因清廷拒不支援,还将军队撤出台湾、断绝后勤,终于失败。丘逢甲含泪内渡,后来投身辛亥革命。丘逢甲及其家族,代表了中国无数个“平时泯于众、关键时刻尽显仁人志士本色”的家庭。

 

 

                    清末中国台湾“抗日三英”

                    我之域

                    /李者也

                    非我之疆决不取,是我之域绝不许。

                    候鸟万里中原来,啼鸣亦说国之语。

                    热血之土战之场,义勇之军劲之旅。

                    九之吾州九之鼎,哪容他国问而举。

       【注】简大狮(18601905),柯铁虎(?—1900),林少猫(18631902),中国台湾抗日民族英雄,被合称“抗日三英”。绿林出身,台湾被清廷割让给日本后,义愤填膺,加入刘永福“黑旗军”英勇抗日。后来黑旗军被清廷勒令撤回大陆后,三人继续集合抗日义勇军,坚举抗日大旗,坚持了较长时间的斗争。

 

 

 

 

本书简介:《不许山河换界碑》,收录诗人李者也所写的250多首爱国主义古诗,被称为当代爱国主义“新边塞体”古诗集。全书分为10大章,58个小篇,250多首诗,评价为“首首直击人心、句句热血沸腾、字字铿锵有力”。

作者简介:李者也,豪放派爱国诗人、山水诗人,当代“古诗复兴运动”的致力者之一。“李者也”取自“之乎者也”的后二字,原名李华振,男,汉族,生于安徽、长于河南、学于湖北,曾工作于浙江、湖北、天津等地,高校、企业、机关都曾经历过,数十年多变的人生阅历、豪迈的山河之旅、不息的求索笔耕,只为写作古诗而生。主要作品有古诗集《诗裔山河录》(收录所写3000首古诗)、“新边塞体”诗集《不许山河换界碑》(收录所写260首古诗)、励志诗集《既生我》(收录所写150首诗)、人生感悟诗集《今生且》(收录所写220首诗)、情感诗集《风不误桃》(收录所写200首诗)、归隐诗集《且趁》(收录所写200首诗)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