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宗旨何在

(2022-07-27 09:00:00)
分类: 文化教育

宗旨何在

 宗旨何在

孔子作《春秋》时,有一个原则,叫做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家谱作为一家之史,更是把尊祖敬宗摆到了更突出的位置。

看了《白石谢氏五修谱》中的两段文字,有种感觉,有人似乎要锐意创新,另创新规,又要颠覆孔子的那一套,把孔夫子当孔老二看待了。

为什么这么说,请看下面两段文字:

宗旨何在

宗旨何在

这两篇文章出自同一个人的手笔,第一篇写白石族内名胜紫虚岩,第二篇写白石三十里外蓝田镇旁边的洪水岭。

两篇描写山水的文章与尊祖敬宗有什么关系呢?其中原由,请听我说。

紫虚岩上有座观音寺,对于修建这寺庙的工匠(建筑师),作者赞叹有加,称其“心灵手巧”,这当然是准确无误。对出资修建这座寺庙的人,作者似有成见,先冠以“好事者”,再加以“推波助澜”,轻薄之态,露于笔端,讥讽之意,溢于言表。

刚看到这里时,还认为作者是不同流俗之人,有韩文公之风骨,反感佞佛世俗呢,如果真是如此,倒也算得上是个有个性的汉子。虽然用这样的文字来描述族中名胜,并把它印在族谱上,未必合适,但从另一个角度说,也可以说是风格独到。一个人有自己的想法很正常,而能做到不媚俗,不人云亦云,这一点又很难得。对这样的人,我一直都心怀好感。但是看到下面那篇《游凌云塔》,才知道完全不是我起初想的那样。

对募资修建洪水岭凌云塔的僧人,作者先以“呕沥”誉其虔诚,再以“数载”赞其持久。推崇之心,一览无余,仰慕之态,更无复加。

这种赤裸裸的“双标”,真让人大开眼界。在两篇同时发表的文章里,对待两件类似的事情,态度竟然可以做到这样截然不同!

这样随心所欲地改变立场,肯定不是一个有独立思想与人格的人肯做的。就算是要应付对手,稍有身份的人也不屑用这种不入流的手段。

如果硬要洗白作者,说其是一个有自己立场的人,要为他找到合理的根据,回到孔夫子为“这个”讳、为“那个”讳的规矩里面去找,那除非是下面这种情况:募资在洪水岭建凌云塔的僧人,是作者之所尊、所贤、所亲,而在紫虚岩修观音寺的“好事者”,则是作者之所轻、所鄙、所疏。(尽管孔夫子并非教人如此地用“双标”,只不过是说对一些特殊人物的过失不宜张扬。但后世学步前人,矫枉过正也是常有的事。)

可惜的是,事实又并非全然如此,募资在洪水岭上建凌云塔的僧人到底是何方人氏,谁家先辈,我不清楚,但出资在紫虚岩上建观音寺的人是谁,我总还记得明白,因为在三修、四修族谱里均有明确记载,不是不相干的外人,而是族中前辈贤人,讳达,字尊三,静轩公之子,汉林公之孙。

宗旨何在

宗旨何在

关于紫虚岩上的观音寺,除了族谱上的文字记载,在白石族内,其实还有一个更加广为人知的口头传说,由于尊三公是汉林公之孙,大树园是其祖居地,所以大家以前只笼统地说,紫虚岩上的观音寺是大树园(也叫尼山公屋)所建。这个说法在白石族内几乎家喻户晓。由于这个原因,每逢观音菩萨的斋期,以前大树园的人去寺内烧香,挡在门口收费的人都是不过来收钱的,算是对某种权利的默认。(这权利现在恐怕没有了)。

情况既然如此明朗,为什么有人偏要心怀二意,语带机锋,在族谱内不合常理地扬彼抑此?居心何在,意欲何为?其真实答案,恐怕只有作者自己心里知道。如果是出于无知,尚可原谅,就当其是在糊涂状态下的梦呓吧。

但如果能认定,这些文字确系作者本人在熟知情况、状态正常时写下的,那我在这里就要弱弱地问两句:做人之道德何在?处世之是非又何在?修这谱的目的又何在?是让人用来毫无道理地轻薄自家先辈的吗?

而更要问的是,收录如此文章的大人先生们,据你们自吹,几年修谱,劳苦备至,那你们心思到底花在何处?你们的眼睛又放在何处?是看不出、还是看不见?还是你们本来同属一类,沆瀣一气,是一些没有是非标准,主见全无,只知人云亦云,为哗众取宠而随时随地准备信口雌黄的人?以至兴师动众,修谱多年,最后却搞出一个数典忘祖来的笑话?

说到这里,又想起这修谱那篇告成文,看来你们早就准备这么干了,煌煌族谱,须传之后世以示范子孙,又岂是容许你们信口开河的地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南京无想水镇
后一篇:2023年03月03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