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
范公亭
在杭州西湖孤山的东麓,敬一书院东南侧不远处,有一歇山顶石柱方亭,亭楣上有扁“范公亭”。

范公亭为纪念范仲淹而建。或许是杭州市民把许多的掌声给了苏东坡和白居易,殊不知,《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也曾经做过杭州市的“市长”。范仲淹任职时间约一年半。在杭期间,他勤政爱民、治理灾荒、扶危济困、发展生产,得到了百姓的敬仰和爱戴。为纪念范仲淹,2005年在西湖的孤山建了范公亭。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我国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北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范仲淹奉命出任杭州知州,适逢浙江地区发生饥荒,稻谷价格飞涨至每斗一百二十钱,百姓叫苦不迭。如何平抑粮价是面临的当务之急。只见,范仲淹发布政令:每斗稻谷增至一百八十钱,且让人到处散播这一消息。各地商贾闻之,“晨夜争进,唯恐后”。于是运粮船大量涌进杭州,粮食多了,价格日渐回落,最后,“斗价一百,民赖以生”。此时,范仲淹才抖开包袱:“若价贱,则商船不复来,益困矣”!

次年(1050年),江浙再遭大灾,且比上次更严重,“道有饿殍,饥民流移满路”。按理说,作为杭州知州的范仲淹应该开粥棚,或休养生息。但他却采取了三项举措:一是赛龙舟;二是修寺庙;三是兴土木。大灾之年居然大张旗鼓赛龙舟?还大兴土木?有人为此上奏朝廷,要弹劾范仲淹。朝廷很快派人下来查办,范仲淹从容应对:大灾之年,饥民遍地,仅靠政府官廪救济,只能坐吃山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让灾民自己行动起来,就要给他们提供就业机会。组织赛龙舟可谓一举三得:比赛要用船,主办的商家就要拿出钱来造船,造船需要工匠;比赛过程中需要大量人力,就为灾民广开了就业门路;四面八方的游客蜂拥而至看比赛,又拉动了饮食、住宿、商贸。同样,灾荒之年,工价便宜,此时修寺庙、兴土木,既节约了成本,又给灾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事实证明,范仲淹的施政正确,当其他州府饿殍盈野时,杭州却是“里巷康衢,垂髫怡然”。

有人收藏有一份《杭州使院范文正公祠记》碑拓照片,由此,找寻到清杭州使院故址在梅登高桥,民国时期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今杭州高级中学)。岁月流逝,然范公业绩永存人民心中!

亭上的隶书“范公亭”亭扁,为当今书法家张继先生题写。

亭柱上有楹联:“慕子陵和靖之高节;贻百世千秋以美文。”吴亟卿先生撰,著名书法家姜东舒先生(1923—2008)书。

白苏二公给我们留下了有形资产,而范公给我们留下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资产,我们绝不应该由此而厚彼薄此,只是在孤山顶山筑起了一座门可罗雀的孤亭。

转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