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山西的近代史,“阎锡山”这个名字肯定无法回避,人们习惯称其为“山西土皇帝”或“阎老醯”,阎锡山曾自嘲地说他是“站在三颗鸡蛋上跳舞”,当时民间还有句谚语“会说五台话,就把洋刀挎”,其实这些话语有褒有贬。阎锡山是山西定襄县河边村人(原属五台县),从他28岁当上山西大都督起,不管官名如何变,统治山西长达38年,是名副其实的“土皇帝”。山西有个不成文的传统观念,光宗耀祖唯有修建豪宅来证明,所以阎锡山每升一次官,就在老家河边村老宅修建一次,历经25年建成了这座私宅兼官邸的豪门大院,大小院落30多座,房屋1000多间。如今的“阎锡山故居”,又叫“河边民俗博物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阎府”是我一直想去的地方,特别是看了关于阎锡山的一些传记后,这种愿望更加强烈了,于是在2017年7月9日顶着酷暑来到河边村“阎府”,在导游的带领下,把整个大院游览了一遍,感受还是颇深的啊。

由国父孙中山赠与阎锡山的手迹匾“博爱”,也许是阎锡山最得意、最值得炫耀的事吧?

这里是阎书堂与陈秀卿的居室。阎锡山的父亲阎书堂,夫人曲月清,仅有阎锡山一个儿子,曲氏过世后,续娶陈秀卿,陈氏一直没有生育。1934年11月9日,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在邵力子的陪同下赴河边村拜谒阎老太爷,这真是父以子贵啊。据说阎老太爷去世后,葬礼非常隆重,民国政要云集,可谓风光无限。可是这位老太爷的坟墓,后历经战乱、文革破坏,现在已无法找到了。

人们印象中的阎锡山是平面的、单一的、脸谱化的,往往忽视了一个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多面性、特殊性、历史性,阎锡山的政治人格是同时具有“狐狸”与“狮子”的特点,他是一个俊杰。

阎府地道,修建于1913年,地道以阎锡山居住小院为中心,长10公里,分3条主干线,是旧中国最大的私家军事地道,地道又将这座旧居罩上了一块神秘的面纱。

嵌在墙壁上的“阎锡山家训”,均为阎锡山言论,因为阎锡山一生非常重视修身、持家之道,讲究立德、立功、立言,这些家训体现了他具有文化、教育、哲学思想的一面。人们奇怪的是这些遗迹为何能躲过“十年浩劫”而保留至今?原来这些石刻在“文革”前有人用泥灰抹平了,“文革”中上面写满了领袖语录,自然无人敢造次了,就这样,这些石刻竟然奇迹般地留存下来了。

“反贪碑”,从中可见这位“土皇帝”为维护其统治所采取的手段和执政能力。

这里是阎锡山原配夫人徐竹青的居室,徐竹青是离河边村十里地的大建安村人,是一位贤惠善良、通情达理的人,16岁嫁给阎锡山,两个人一起生活了32年,夫妻名分维持了一生,与阎锡山同年同月生,但徐竹青不能生育。后来因为“喊妈风波”导致夫妻感情破裂而分居。最后阎锡山与徐竹青还是合葬于台北,真是“生少同衾死同穴”啊!其部下朔州人张日明坚持为阎锡山守墓56年,义哉!

这座“新南院”是阎锡山如夫人,我们叫小老婆徐兰森的居室。因为原配徐竹青不能生育,阎锡山又是独子,所以老父亲阎书堂为传宗接代逼迫阎锡山娶14岁的大同姑娘徐兰森为妾。其实徐兰森本姓许,拜原配徐竹青父母为父母,改姓徐,取名兰森。徐兰森与阎锡山生活了34年,生5子1女,1948年病逝。此院后来改做客房,这里接待过冯玉祥等民国政要。关于徐兰森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比如“们不饥”以及“捞钱求子”,都让当时的第一夫人宋美龄视为“穿绸缎的村妇”,但徐兰森绝对是一个淳朴、善良,会持家的好女人,深得阎锡山的喜爱。徐兰森去世后,安葬于太原,阎锡山逃跑时,下令埋葬不要坟头,故后人无法寻找,近年看了一个报道,徐兰森墓推测可能在现在山大三院楼下面,至今无结果。

品尝“阎府家醋”,回味无穷,说他是“阎老醯”,一点儿也没有错。

下楼上亭,风韵独特的“得一楼”。这里面故事可多了。1915年阎锡山被袁世凯的“洪宪朝”封为“一等伯爵”,所以修建了这座“得一楼”,这座不伦不类的建筑里面有特别的故事呢。原来阎锡山的父亲阎书堂与弟弟阎书典因为分家产生隔阂,两兄弟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本地有个风俗,老二的屋顶不能超过老大,可阎书典在给五女儿修建绣楼时,楼顶超过了同时建筑的“得一楼”,为此阎书堂就在“得一楼”上增建了一座小红亭,最终成了如今看到的这个样子。阎老太爷非常得意,常常登楼抒怀,洋洋自得。

这就是五姑娘阎慧卿的绣楼。阎慧卿,是阎书典的女儿,乳名“五鲜”,人称“五姑娘”,比阎锡山小27岁,有过两次短暂的婚姻。后来徐兰森去世,阎慧卿照顾堂兄阎锡山的起居生活,深得阎锡山信任。因此也引来后人的非议与猜测。太原解放时,伴随着解放大军的隆隆炮声,阎慧卿与省政府代主席梁化之双双服毒自杀,后焚尸灭迹,有人说这是仿“希特勒与爱娃”的故事了。后来阎锡山看了她的绝命电报,老泪纵横,哀叹不已。

这是阎府“红楼”,是“阎锡山故居”最高处,站在这里,“阎府”整个景象尽收眼底。

“土墙”,更加增添了一种难以言状的历史沧桑感。

用了两个小时,游完了这座深宅大院,感受颇多,而且学到了许多知识,真的不虚此行。离开河边村,思绪还停留在“阎府”,据说上世纪九十年代阎锡山第五子阎志惠,终于回到河边村,但故居早已成了旅游景区,他没有惊动任何人,而是自己悄悄买了门票,看了看自己曾经住过的地方,悄然离去。啊!真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