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到”与“看见”》上稿《山东青年》2023年第5期作者:戴坤旭

(2023-08-29 22:03:45)
标签:

教育

文化

育儿

情感

健康

《“看到”与“看见”》上稿《山东青年》2023年第5期作者:戴坤旭

《“看到”与“看见”》上稿《山东青年》2023年第5期作者:戴坤旭

《“看到”与“看见”》上稿《山东青年》2023年第5期作者:戴坤旭

《“看到”与“看见”》上稿《山东青年》2023年第5期作者:戴坤旭

“看到”与“看见”

戴坤旭

生活中,“看到”与“看见”似乎没多大差别,但事实并非如此,尤其在教育中,“看到”与“看见”有很大区别。

在寄宿学校上高二的小卓,一天晚修期间借老师的手机,在楼梯口哭着打电话给妈妈说,学不下去了,很想回家。当时爸爸在旁边听到小卓的电话,就对小卓说:“今天是周四,坚持一下就是周末了,到时再去接你吧。”爸爸说完后,小卓停止了哭泣,也不说什么了,爸爸以为小卓听话了,妈妈却意识到不对劲,很快反应过来,赶紧对着电话那边的小卓说:“女儿,学不下去咱就回家,你在那等着,我现在就来接你。”

回家的路上,妈妈问小卓怎么了,小卓只是低着头,一声不吭,到家了也没跟爸爸打招呼,径直走进房间把门反锁了。爸爸认为妈妈把小卓接回家是小题大作,把女儿惯坏了,到家招呼都不跟他打一声,很没礼貌。

第二天早上,小卓从房间出来,妈妈过去抱了抱她。吃早餐时,妈妈问小卓:“昨天接到你电话时,听得出来你心里很难受,你能跟妈妈说说发生什么了吗?”“我能走读吗,不想在学校住了,我很害怕。”原来,小卓在学校受宿舍几名同学欺负,联手孤立她,还威胁她说“周末有你好看的。”

在这件事中,小卓爸妈当天晚上在电话里都听到了女儿在哭泣,爸爸听到的只是女儿的哭声和不想上学的表象,“看到”的只是女儿回家后不理人的行为。妈妈却“看见”了女儿哭泣背后的情绪,“看见”了女儿情绪背后的原因,同时也“看见”了女儿遇到问题时不被爸爸接纳和理解的委屈。

有人会说,这“看到”与“看见”有什么不一样?小卓爸爸眼睛“看到”的是发生的事实,是女儿的行为。小卓妈妈除了眼睛“看到”的表象行为,还体会到了女儿行为背后的情绪,“看见”了女儿情绪背后的感受,即走进了女儿的内心。

正如德国心理治疗师伯特·海灵格所说:“当你只注意一个人的行为,你没有看见他;当你关注一个人行为背后的意图,你开始看见他;当你关心一个人意图后面的需要和感受,你看见他了。”可见,“看到”是一种表象行为,“看见”是一种心理活动,是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意图,是关心意图后面的需要和感受,是对孩子的接纳的理解。

有了小卓妈妈对女儿的“看见”,再加上小卓妈妈后来又跟她一起探讨出如何应对宿舍同学的办法,这给了小卓心理上极大的支持,给了她力量,本来周末不想返校的她又顺利回到了校园。

家庭是孩子的避风港,孩子在学校不仅面临升学压力,还有与同学相处、老师相处等压力。如果孩子遇到问题,家长不能理解和接纳孩子,孩子就会觉得孤立无援,没有后盾,有时甚至会觉得失去最后一根稻草。

作为家长,孩子出现各种情况时,我们不妨多点耐心,多点关注孩子的心理,给孩子多点理解与共情,多点“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如果实在看不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也不妨从善意的角度去理解孩子,让孩子处于一种被理解、被尊重的环境中。给孩子多一份心理支持,孩子就多一份力量面对困难,也多一份将来面对人生风雨的勇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