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惧得零分》原创上稿《辽宁青年》2023年下半月合刊1-2期作者:戴坤旭
标签:
教育情感文化育儿历史 |


不惧得零分
戴坤旭
张筑生是北大第一位博士生,被誉为“校园里的焦裕禄”“知识界的一面镜子”。
然而张筑生为人低调,不求名利,也不愿接受采访。北大校庆时,应记者之邀,张筑生的好友王垦为我们讲述了张筑生鲜为人知的一些故事。
1978年,我国刚恢复研究生制度,这一年,张筑生报考北大数学系研究生。
当时考研的一道数学题,大家都根据题目所给的信息去分析做答,没有谁质疑题目的正确性,只有张筑生在答卷上指出题目存在问题,并注明“本题无解”。后来出题的老师也承认那道题目本身有问题,评卷时所有做错的考生都不扣分,唯独给张筑生加了10分。
我问张筑生在答卷上指出题目的错误,有没有考虑过可能得零分。张筑生说他当时没想那么多,只是根据解题思路推导出题目出现了问题,不过是如实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而已。北大教授廖山涛看过张筑生的答卷后,非常欣赏张筑生的勇气和数学天赋,主动提出收他为学生。
张筑生不畏“权威”,更没考虑可能的“后果”,只是本着对数学的理解和热爱如实地做出回答。正是凭着这种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精神,张筑生成为人人称颂的“了不起的教授”。
做研究、做学问,最重要的是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如实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力学笃行,行将致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