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王君:《背影》

(2018-09-26 18:49:19)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王君:《背影》作者:华阳

王君:《背影》

我认为《背影》在写              

上去了十来个同学,大部分写的是“父亲的爱”,也有部分同学写的不一样,有“父子之爱”的,有“年少轻狂”的,有“依恋”的,有“隔膜”的等等。我请几个孩子站在讲台上来发言,阐述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写,原因在哪里。我着重追问了“父亲的爱”和“父子之爱”的不同,还有写“年少轻狂”的同学的理解。这是自由发言的阶段,事实上是老师摸底的阶段。在这个时间段,我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接下来,我说,写“父爱”的同学很多,看来这个层面我们不需要讲了。课文上本身也有比较详细的批注,同学们自己去看。我们现在要研究的是大家的分歧,为什么有的同学只感受到了“父爱”,而有的同学却是感受到了“父子之爱”呢?而且,甚至,还有同学感受到的是相反的东西——“隔膜”呢?矛盾出现了,课堂的难点也就出现了。今天老师教给大家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叫做“矛盾分析法”。什么是矛盾,就是文本中不符合逻辑的地方,不符合常理的地方,和作者的写作习惯相悖的地方。我们去琢磨这些地方,往往就会走到文本深处去。

我拿出了三个句子,引导孩子们细细琢磨。我说,这些句子中都有矛盾,你看你能不能够发现。

【投影展示】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一旦“去弊”,就算小孩子,也是很聪慧的。孩子们很快发现:父亲的信写得“颠三倒四”,逻辑不清,表达混乱,也不符合中国家长的表达方式。“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更是离谱,事实上如果想见,完全能够见的。而“不相见”如果表达成为“分别”会更简洁……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异常重要。你要唤醒学生,要适时把生活的源头活水引进来对文本进行补充……这就是课堂张力产生的过程。

分析矛盾会把学生引进“矛盾”,这便是“愤悱状态了”。这个时候,我出示了《背影》的写作背景——朱自清和他父亲的“斗争故事”。不读,只让学生静静阅读,让教室安静,绝对的安静。读完,让学生朗读“父亲买橘”部分文字,然后,看了一段短短的非常动人的视频,主题是父亲爬月台和分别之后的父亲来信。做这些,当然是为了酝酿感情,一定要酝酿得够够的,足足的。

接着,我让孩子们继续到讲台上发言,谈自己的再理解。可想而知,他们这次就谈得深刻多了。

我抓住矛盾,继续追问:难道《背影》仅仅是写“父爱”吗?

我让学生做了一个语言训练,给下边的句子加上关联词,把作者的感情凸显出来。

【投影展示】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       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         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

这样的融入了思想情怀的训练是语文课最需要的训练。我们说工具性和人文性不能分,就体现在这些方面。

这个训练做完,课堂境界大开。

然后,我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我的文本解读作品《生之苦痛和爱之艰难》。

这回结课,我控制住自己,没有拿出以前总是拿出来的那两段很“精彩”的归纳文字。其实课件上是有的。但体会着课堂上的那种气氛,突然我就觉得我自己的结语很不重要了。不归纳,也许比归纳更好。

下课的时候,我只是再一次强调了“矛盾”——关于“男性美”和“父性美”的矛盾,引导学生去想。

课堂还有一点儿余音绕梁的味道。这堂课,选点少,但应该是有深度的。学生发言也很充分,虽然,课堂并不热闹。

 

课间,内蒙的老师问我:下一个班的课可不可以还去听。我说,可以,我在一班,会用另外的方法上。

一班的考试分数比六班差很远,但很多课我倒反而喜欢在一班上。这个班的孩子,天真热忱,课堂上永远不会让你寂寞。当然,他们的两极分化非常严重,相当部分同学基本功很差。这个班,一要关注基础,二要重视帮扶。

第一个环节还是听朗诵。8分多钟就过去了。

第二个环节,我让学生咬文嚼字,在字里行间寻找父亲的爱,成果呈现方式是一首小诗。我先拿出示范例子:

 

【投影展示】

  父亲的爱是那句“天无绝人之路”

  劝儿子不难过

  自己却把沉沉的难过扛起来

   父亲的爱是那再三的再三的叮嘱

  唠叨一千遍一万遍

  还是不放心

 朗读后,让学生默默浏览课文和圈点勾画进行“创作”。接着全班交流。

这就是师生对话的过程了。教师聆听要仔细,反应要迅捷。学生层次不一,有的站起来就能说出一首小诗,有的只能找出情节,不能组织出较有诗意的语言,更差的孩子连情节关键点也找不出来。教师的帮助点拨和升华就显得异常重要。最好的境界乃是:当学生坐下去的时候,他感受到:你既肯定了他的发现,同时又提升了他的发现。他在和你对话的过程中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比如下边的对话:

生:我觉得父亲的爱还在那件大衣上。

师:哦,什么样的大衣?

生:紫毛大衣。

师:可是父亲自己却穿着什么?

生:布棉袍。

师:父亲让我穿着那件紫毛大衣吗?

生:不是,是铺来坐。

师:珍贵的毛大衣即使是现在也不能够随便铺来坐的呀。可当时,父亲却把它铺在哪儿了?

生:铺在车上我的位置上。

师:你把珍贵的紫毛大衣铺在我的座位上,可是,你却——孩子,接下去。

生:你却穿着一般的布棉袍。

师:把“一般”换一个更有表现力的词。

生:你却穿着寒酸的布棉袍。

师:粗布棉袍黑布马褂啊,包裹着一个……什么样的父亲?

生:一个衰老的父亲。

生:一个迂腐的父亲。

生:一个蹒跚的父亲。

生:一个衰弱的父亲。

生:一个让我落泪的父亲。

 【投影展示】

•父亲的爱

•是那件黑布的大马褂和深青布棉袍

•不帅  不酷

•却模糊了我的泪眼

(师生共读。)

……

 和学生充分对话以后,我又第二次出示我自己的作品,让学生朗读。这就叫“先教,后练,然后再提升”。经过了这一个来回之后,学生得到的训练应该就比较扎实了。

这个环节是一班学习《背影》的重要环节,可是在六班却没有。这就是学情决定的。在基础弱的班级,要教得慢一点儿,浅一点儿,在教“知识”和教“能力”的层面上多逗留一会儿。

接下来进入“矛盾分析”环节。基本程序跟六班一样。主问题还是“《背影》除了写父爱,还在写什么”。我只给出了三个矛盾句,学生的反应非常快,甚至比六班还快。这就是一班的特点,总有极少部分的孩子能快速跟进老师,很容易掩盖大部分学生还处于茫然状态的事实。所以,也需要老师比较准确地控制课堂节奏和把握课堂流向,尽可能地争取让更多的同学受益。接下来的静读背景文字,朗诵核心段落和进一步的讨论交流也是一样的。只是没有再让学生做“虽然……但是”的训练。

结课不一样。在一班,我以我的随笔《知为谁哭》的高潮部分结课。我和一班的孩子讲过我和我的父亲从斗争到和解的故事。我之所以懂得朱自清,乃是因为我也拥有过他的心路历程。那篇文章,是我流着泪写的。在这节课上,我把它奉献给一班的孩子们,希望他们尽可能地多懂得一点点爱的艰难和生的苦痛。

 【投影展示】

 ……

继母还没有讲完,我就哭了。我哭着跑到厨房门口,从门缝里看父亲。父亲正哼着小曲在理菜,头发花白了,腰杆也不挺直了。父亲不会发现我在看他,他的耳朵很多年前就已经很不好使了……

而我看过父亲年轻时的照片,穿着军装,非常的英武帅气。

我站在门口任泪水肆虐。因为母亲的缘故,很多年来,我都埋怨父亲,不太和他亲近。但此刻,我却非常想冲上去拥抱他,把他花白的头拥进我的怀里,用我25岁的年轻的脸去亲吻他的额头……

但是我没有,我25岁了,父亲55岁了,我们彼此从不直接表达我们的感情……

而此刻,11年前的事情,却在这个有些阴郁的2005年的11月初的傍晚,因为我的儿子的一次意外变故,呼啦拉地全站在了我的眼前。

我似乎又看到父亲一动不动地躺在綦江河边上,三轮车压在他身上,七月灼热的阳光压在他身上,半边街上重重叠叠的看客的目光和指指点点压在他身上……

我又一次泪如泉涌。我冲进客厅,把正在看动画片的儿子抱在怀中,我使劲地亲儿子的头和脸,亲得儿子嗷嗷大叫。

我不管,我似乎抱着的是父亲的头。

泪,就让它流吧……

男孩子的朗诵稚嫩而深沉。同样的,一班的《背影》,还是有余音绕梁的味道。

 准备《背影》,我的课件做了30多张幻灯片。第一堂课,只选用了其中的5张。第二堂课,用了大概10张。这就是不同了

 

 

(转)王君:再读《背影》(2012-03-14 17:07:09)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名师讲堂——王君

于无声处听惊雷

 

 

传统对《背影》的分析往往比较强调“四写背影”,和“三次流泪”,其实,深入钻研教材后,我们还会发现:词语的重复在《背影》中颇为频繁。这一点儿很耐人寻味:一般情况下,词语的重复(不是特指修辞上的反复)乃是写作大忌。经过反复品味,我终于有些领悟:这些貌似轻率的用词,其实恰恰吸引着读者“于无声处听惊雷”啊!

一、四个“终于”感父爱

一个普通的副词“终于”居然在短短的千字文中出现了四次。次次都是情之暗涌,使父亲的形象在“终于”的时空推进中逐渐丰富。

前两次是出现在第四自然段“踌躇送别”的文字中。作者似乎只是淡淡地写到:本已说“定”不送我,并且“再三嘱咐”茶房后,父亲“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从“说定”到“不放心”,寥寥十几字,似乎只是一般的心理矛盾,但一个“终于”的加入,却让我们隐约感受到了这一段心路历程的非同寻常。“终于”是一个在时间长度上极富拓展性的一个词语,它必然引发读者的想象:在决定送不送我这件事情上,父亲的内心挣扎绝不是瞬时的。

仅仅是在一句之后,作者第二次用到了“终于”:经过了两次的“踌躇”,父亲“终于”决定自己送我去。文字本身的空间是狭窄的,甚至粗略一看在这个地方第二次用“终于”还有些“大材小用”。但经过反复的诵读,你会感受得到作者通过这两个词语所赋予逼仄的时空间的缠绵不尽的对于爱的体悟。送子本小事,但就父亲而言,这又是非同一般的大事。所以,纠缠于如此琐事的心灵挣扎,反而更能够折射出困顿潦倒的父亲的稍稍迟到的坚定。

这两个“终于”,是举轻若重的两个“终于”。

第三个“终于”出现在第四段——“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此“终于”和前两个“终于”有异曲同工之妙。和脚夫讲价是多么不值一提的小事啊,但作者居然用了如此沉重的一个词语。父亲对讲价一事的认真自不必言,这个“终于”也微妙地表现出了自以为“聪明过分的我”对父亲罗嗦的小小不满与嘲讽,为后文的反省埋下了伏笔。

最动人心怀的是第四个“终于”,它出现在最后一段“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八年之后,已稍历人世沧桑的作者感怀父亲。面对经济身体心理状况都不佳的老父,作者已经不是简单的理解,而是痛楚的怜惜。一个“终于”,写满了父亲身心的疲惫煎熬,写透了儿子惶恐痛苦而又柔情的等待,更写尽了被岁月打磨之后之后沉淀下来的的父与子之间无言的深情沟通。

“终于”是一个充满着漫长等候感的词语,一篇《背影》,四处“终于”,爱之淡而曲折,情之浓而委婉,都在这四个“终于”中了。

二、三个“自然”诉子情。

品《背影》,重心多在父爱,谈到文中的“我”,也常是扣住“聪明”二字大作文章。“我”成了少不更事的代名词,甚至成了反衬父爱的一个反面形象。细品全文,觉得这实在对作者不公。

文中三处“自然”可以作证。

我并非不能体会父亲买橘的艰难。我想“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一个“自然”已写透了我对父亲的体恤,这才有了后文的“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也才有了后文的“我的泪很快就流下来了”,以及“我赶紧去搀他”和最动人的“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我的泪又来了”。我们往往把视线完全集中在父亲的背影上,而忘掉了在这些更细微的细节中“我”的形象。我不是一个任性的儿子,我更不是一个自以为是的儿子,父亲买橘前后我之所思所为,哪一点不证明我是那样一个懂得体贴懂得爱的儿子呢?

至于前文的“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与其把他作为“我”之年轻气盛不懂事的明证,还不如作为若干年后“我”因不忍心父亲困顿状况而自责自省的肺腑之言 :因为身为人子却不能让父亲幸福而自责。

还可以为证的是最后一段中的两个“自然”。“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这轻描淡写的两个“自然”,细细品来,又有多少心酸的亲情在里边啊!俗话说“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父亲少成大事,老历风雨,即便老境颓唐,性格也应该日趋温和恬静,与世无争。但是父亲居然不仅“要发之于外”,甚至严重到了“待我也渐渐不同往日”。而对于这些让人费解甚至难以接受的表现,“我”都以两个“自然”照单全收,全部宽容全部理解了。轻轻两个“自然”,凸现了一个多么善良多么仁爱的儿子形象。有了这两个“自然”,结尾处的那“晶莹的泪光”和那一声久久挥之不去的“唉”才显得犹为沉痛犹为自然。

除了这四个“终于”三个“自然”,文中还有好些“两个”让人动容:两个“再三”、两个“踌躇”、两个“忙着”、两个“惦记”,他们和“四次背影”、“三次流泪”相互呼应相互映衬,让《背影》之情感回环曲折绕梁不去。

《背影》之美之奇,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以最平淡朴实的语言承载了最深刻缠绵的情感。《背影》中的父子之爱,不是轰轰烈烈感天动地,而是如地火岩浆般在地下沸腾。要想让十三四岁的孩子能静下心来倾听来自于地底下的爱的呐喊,教师必须要有“化平淡为神奇”的力量。除了情感铺垫,除了背景渲染,若能如此挖掘文本语言本身,以无处见有,以平处见奇,以创造性的发现点燃孩子们玩味品读的兴趣,那么孩子们一定会沉浸在语言的奥妙中欲罢不能,从而比较深刻地理解“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语言境界。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