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的案例研究》教师调查报告
(2018-07-02 15:43:36)《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的案例研究》教师调查问卷
尊敬的老师:
您好!为进一步了解您在微课方面的认识、做法及存在的问题、意见或建议,以便促使我们更好地研究如何利用微课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为此,我们特设计此调查问卷,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协助我们如实填写以下调查问卷。
1、您的教龄是(
A.1-3年以下
2.您的课堂教学是否经常能够做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您是否在课堂中给学生留下较为充足的时间完成课堂作业?(
4.您是否经常有时间在校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A.经常
5.您对微课了解吗?
A.非常了解
6.您对微课的定位是:
A.
C.
7.您觉得微课可以用在(可多选)(
8.您觉得微课适用于(
9.您认为微课内容的核心要素依次是(
10
.您觉得下列哪些课型可以使用微课(可多选)(
11.微课的应用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
A.反对
12.微课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兴趣
A.反对
13、微课教学可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A.反对
14.微课教学可以有效的实现分层教学
A.反对
15.你您认为微课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依次是(
A.微课的教学设计
C.撰写微课视频的拍摄/制作脚本
E.微课视频后期编辑与优化
G.教师的微课教学活动实施过程
16.在您的微课制作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或困难依次是(
A.微课选题或确定知识点困难
B.尚未掌握微课的教学设计方法
17.请您仔细阅读下列问题后依个人感受画“√”
项目 |
非常不同意 |
不同意 |
一般 |
同意 |
非常同意 |
微课的应用有助于明确教学目标 |
|
|
|
|
|
在教学中应用微课能丰富教学内容 |
|
|
|
|
|
应用微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
|
|
|
|
应用微课可以增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
|
|
|
|
|
应用微课可以有针对性的有效的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
|
|
|
|
|
微课在教学中会增加我的教学负担 |
|
|
|
|
|
我愿意或者准备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用微课 |
|
|
|
|
|
我认为做一节微课很简单 |
|
|
|
|
|
在教学中使用自己制作的微课很有成就感 |
|
|
|
|
|
8.你对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调查问卷分析
一、调查目的与内容:
此次调查对本校16名教师对于“微课”的认识及应用于教学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当前“微课”应用的现状,以此为参考便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微课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为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信息。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是我校语文学科的16名一线教师,收回有效问卷16份。
三、调查结果统计:
(一)教师“微课”应用情况调查如下:
学历情况:本科16人
教龄情况:10年以上13人;4——10年1人;4年以下2人
答题情况: 见下表
了解“微课”情况 |
非常了解2人,占12.5%;基本了解7人,占43.75%;了解7人,占43.75%;不了解0人,占0% |
应用“微课”情况 |
经常应用6人,占37.5%;有时应用10人,占62.5%;从不应用0人,占0% |
|
|
对“微课”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和能否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的认同情况 |
认为能达到目标13人,占81.25%;认为不能达到目标1人,占6.25%;认为不一定能达到目标的有2人,占12.5%;认为教学效率会大大提高13人,占81.25%;认为不会大幅度提高3人,占18.75% |
对采用“微课”教学,能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认同情况 |
认为会提高学习兴趣6人,占37.5%;会提高学习能力9人,占56.25%;认为基本会提高学习兴趣1人,占6.25% |
应用的微课类型和方式情况 |
主要类型是“阅读教学”、写话与习作教学和“口语交际” 主要方式是“修改他人作品”,“自行创作”的有 |
对微课教学可以有效实现分层教学的可行性 |
非常赞同3人,占18.75%;赞同9人,占56.25%;一般4人,占25% |
|
|
(一)教师方面:
绝大部分一线教师接触过微课,但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应用的较少,自己动手设计微课的更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还有待提升,大部分教师表示不会制作微课。
对“微课”教学的好处,大部分教师认为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不能一刀切,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结合科目实际,教材章节实际。
对在本校开展“微课”教学,大部分教师表示支持,但认为还需要条件;极个别人持排斥态度。
(二)一些建议:
应对教师加大培训力度,最好是能分批对一线教师进行扎实系统的指导;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有待提升,如录播室、电子录音器、校园网络等,以便为教师提供好后勤服务,搭建好相应的平台,让更多的教师能够设计出新颖、独特的微课程;应在学生中加大宣传,对学生的“线上自主学习”做好引导;多与家长沟通,尽可能地争取家长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