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6岁幼儿美术活动组织与指导策略的研究

(2017-12-06 16:42:22)
标签:

教育

未央区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立项号

2017yjzd015

课题名称

3-6岁幼儿美术活动组织与指导策略的研究

负责人

李艳霞

所在单位

西安市未央区高山流水幼稚园

结题报告

关键词

幼儿 美术活动  组织与指导  主体作用

结题

报告

摘要

幼儿美术教育是表达童心世界,创造性地反映对事物的认识与感受的一种手段。高山流水幼稚园《3-6岁幼儿美术组织与指导策略的研究实验课题2017  6申请下来,并在上级主管部门和院领导的指导下,按课题计划定期对课题进行了研究与实践,现将课题组对此课题研究情况作个总结

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能调节情绪,表达思想,陶冶性情,培育开拓性、创造性思维,是幼儿表达行为的第二种语言。 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儿童人格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的想像力,培养孩子的表现力, 提高艺术修养, 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工作。 《纲 要》中提出了“感受与表现创造并重”的美术教育观。强调幼儿的美术教育要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中,要始终把对幼儿个性,情感的尊重放在首位,强调在幼儿精神获得满足和愉快的同时,培养其对美的感受力和艺术表现力、创造力。我们 在学习《纲要》的同时,反思目前的美术教育现状,发现仍然存在误区:如幼儿在美术表现,创造方面,仍然偏重美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略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与感受,幼儿表现形式不够丰富,评价重结果轻过程,以“像不像”,“对不对”为评价标准,忽略幼儿对美术“美”的情感体会和表达、表现等。针对以上误区,我们综合实际,提出了《3-6岁幼儿美术活动组织与指导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通过研究,充分发挥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幼儿自主的学习过程,引导幼儿运用各种形式大胆表现,自由想像,让幼儿对美术活动怀有强烈的兴趣和表现热情,以美术带动想像、带动思维,从而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课题理论依据及意义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

幼儿美术教育是表达童心世界,创造性地反映对事物的认识与感受的一种手段。高山流水幼稚园《3-6岁幼儿美术组织与指导策略的研究实验课题于 2017  6月立项,并在上级主管部门和院领导的指导下,按课题计划定期对课题进行了研究与实践,现将课题组对此课题研究情况作个总结。

   (二)概念的界定

1、美术:是以有形的物质材料,塑造出人们可以直接感知的可视形像的视觉艺术。“美术教育”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指各年龄段的美术区开展的操作活动:形体画活动,色彩画活动和线条画活动,构图画活动。按时间段的让幼儿能琢磨、仿效、发挥欣赏(审美)活动。

2、美术教学:是指建立在幼儿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像、情感、意志和个性等心理发展基础上的,激发幼儿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引导他们探索、求知、创造,从而达到以美术促想像,促思维的目的,并获得求新求美的情感和意愿。

(三)理论依据

1、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这是素质教育中的新要求。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所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得到被肯定” 因此我们认为幼儿绘画有自己的特点,仅仅用对与错来界定,往往是片面的,只有不断地去鼓励孩子,孩子才会积极地参与到绘画活动之中。

(四)政策依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由此, ” 我们认为:美术教育根本目标应该是激发幼儿追求美的愿望, 促进幼儿创造力、想像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其教育内容应 该是生活中的一切因素。

2、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术委员秘书长杨景芝教授在 《启迪儿童绘画》一书中指出:启发是培养孩子能力的催化剂,在教孩子学画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孩子去注意, 去思考,他们就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认为, 每个孩子都有绘画潜力, 如果任其自然发展,就会停滞不前,如果忽视其发展规律,向其灌输绘画技巧,反而有碍孩子发展。而启用激活的方法启迪孩子通过积极发现和主动探索进行美术活动,从而培养孩子的创造思维,发展个性,提高审美素养。

、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 通过本课题研究旨在处理好美术教育活动中知识、 技能传授与能力,学习态度及个性发展的关系的基础上,寻求诱发幼儿对美的表现欲望,发展表现美的能力,促进幼儿人格全面发展的新途径。

     2、 我们的课题从 “生活艺术化” “儿童都是艺术家、 和儿童的生活都是游戏”的观点出发,设计开展多种形式的绘画,欣赏和纸工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解除幼儿过多的束缚,弘扬幼儿自主、自信的品格,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和思维能力, 使幼儿通过自身的体验, 感受、表达创造生活的美。

     3、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摆正自己顾问、参谋、帮助者、建议者的位置,提高科研水平,逐步把握现代教育原理, 实现教师自身素质化, 并逐步形成情感、 想像、思维为一体的“美术教育特色”。

(二)课题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以培养和提高幼儿教师美术活动组织与指导策略能力为研究重点,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让幼儿教师更好的设计美术教学活动。幼儿美术活动是幼儿教育活动中的一部分,良好的幼儿美术活动对幼儿教育目标的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关系。美术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牵涉图像认知与传播信息的理解与应用,对幼儿的认知发展有密切联系。在美术活动中透过有计划引导孩子亲近纯真、良善和具有美感的鉴赏内容,使孩子感觉生命的意义。而在手工制作中通过对陶土、泡泡泥等材料的拍、揉、搓、捏、压的大肌肉运动,逐渐到握笔涂鸦的小肌肉,再到学习运用剪刀剪纸对幼儿的成长都有一定的帮助。在美术活动中参与集体,与同伴共享工具和材料,共同创作与展示讨论,能够培养幼儿语言发展与社会交往能力。从美育角度,美术活动可以培养幼儿审美情怀,创造美好事物的美感能力与意愿。所以美术教育是学龄前幼儿活动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三)教研重点

1、加强《纲要》的学习,重点突出美术方面的理论学习,帮助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美术教育观、儿童观、评价观

2、争取通过1-2年的时间,收集整理一批具有教育新观念、受幼儿喜欢、幼儿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基础、绘画形式多样的教材,真正发挥美术教育的情感表达、美的熏陶等艺术功能,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四)主要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同时结合运用以下方法,并灵活合理运用,达到最佳研究效果。

    1、观察法:观察幼儿教师在美术活动中的组织与指导策略行为表现。

    2、调查法:以问卷、作品等形式直接向幼儿教师了解相关情况,收集有关资料。

    3、分析法:对所观察、调查到的现象、数据进行科学的研究了解其本质,为更好的开展活动提供依据。

    4、访谈法:以公开观摩课、赛教活动、教研讨论、名师课堂等形式,了解幼儿教师组织美术活动的现状。

    5、互动法:园所互享,促进交流,共促成长。

    6、合作法:运用统一教育理念进行互帮互助,合作学习,共同成长

7、文献资料法:收集组织美术活动,研究艺术教育等方面的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纳。

(五)、研究原则

1发展性原则:幼儿美术发展过程和空间得知发展过程同样遵循着一定客观发展规律,这种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必须以幼儿的发展规律为依据,而幼儿绘画发展过程则是抽象——象征——写实。

2、趣味性原则:幼儿美术教育内容应当是符合幼儿兴趣,深受幼儿享受的,教学方法也应当是带趣味性的。寓教于乐之中。

3、生活性原则:幼儿美术教学的内容应是生活化、具体化、形象化,要将幼儿学习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有机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六)实施步骤及过程 

本课题研究实施时结合幼儿特点,层层推进,不断深化。具体下几个具体措施

1、准备阶段(2017年4月——20176月)

(1)收集、阅读近几年国内外有关“美术活动组织”、“艺术活动指导策略”、“美术活动方案”等相关理论。

(2)以问卷的形式进行教师教育观、美术教育模式的调查。

(3)制定课题计划,撰写课题实施计划,并进行课题预设和理论研究与讨论,为实验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2、实施阶段 (20176月——20183月)

(1)采取集体、小组、个别等形式,共同探讨研究美术活动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2)通过教研活动、赛教名师课堂等形式,与幼儿教师共同探讨解决美术教育上出现的问题,收集美术活动中的现状及问题

(4)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加强理论学习。全面实施本课题研究计划,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积累过程研究资料。

3、结题阶段(20183月——2018年12月)

(1)收集整理日常的研究资料,分类汇编。

(2)收集组员在研究中撰写的美术教育指导方案,并汇编成集。通过统计分析、整理资料、反思调整等途径撰写研究报告。

(3)整理研究材料,完成结题报告,结题。

、研究成果及成效 

小班1、幼儿能由自身开始接触周围生活,自然环境和艺术作品。 

      2、喜欢多种材料、工具。会用简单的符号构建画面,表达内心的理解、感受。

      3、能从多种视觉媒体中获得美感经验,对美的事物具有敏感性

中班:1、幼儿有目的关注生活自然和艺术作品在探索中获得愉悦,激发创作表现美的欲望

      2、自主选择材料、工具有目的的以多个符号组合,表达创作欲望

      3、尝试评价生活环境、艺术作品及自己与同伴作品中的美,丰富审美经验,提高审美能力。

大班: 1幼儿能发现周围生活中的美,对美具有敏感性,并能理解美的丰富性、多样性。

      2自主地选择多样材料工具,以多种符号有目的地按主题表达和创作,逐步体会构图的均衡变化和美

      3、通过多元的视觉艺术活动,激发幼儿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艺术的情感,具有一定的审美理解力、想象力。

 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表现力有不同的层次特点,我们设立了不同的培养目标,并做到层级分解。通过实验,幼儿在愉快的美术活动中,幼儿能自如地运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与想法。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一)从题材的选择

1、从幼儿生活中挖掘主题,激发幼儿想像创造的欲望。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对不同的主题反应不一,对于生活中 熟悉的内容会积极投入,主动探索,大胆创作。因此,在幼儿的交流中,我们认真地去观察,发现他们生活中最关注和喜欢的事物,通过多次尝试、研究,我们发现在选择主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兴趣性原则。教师要了解幼儿的兴趣,选择他喜欢熟悉的内容,其次是适合性原则。即选择的内容应适合幼儿年龄特点为幼儿提供一个不爱拘束、自由想像、创造的空间。由于深入到幼儿生活中专挖掘他们关注的热点,大部分幼儿在活动中情绪始终是快乐的、饱满的、其坚持性、求异性也随之得到了发展根据幼儿需要生成主题拓宽幼儿想象思维的空间。 幼儿有他们自己的天地,当他们独处时,可以无拘无束地做他们想做的事,丝毫不受干扰,所以思维的空间是十分宽泛的。我们根据孩子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生成适合孩子的心理需要的主题。一个个的生成活动顺应了幼儿的创作需要,激发了幼儿创作的灵感, 使每一位幼儿都有了更多自我表现机会,让他们的创造性、 想像力得以发挥无遗。

)从指导策略来看

营造环境策略,点拨幼儿情感 皮亚的建构论中指出:幼儿通过游戏和尝试活动,在不断的选择、探索中,在与他人及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将所获得的信息整合成一个有组织的建构,这就是知识。可见, 环境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我们的做法是:①把教学楼的楼梯、走廊布置有主题的画廊,让幼儿接触风格迵异的美术作品。 ②将幼儿的绘画作品, 手工作品展示在门厅、过道、墙壁,让不同能力差异的幼儿都有机会找到自己“自信点”。③注意发挥环境、材料的美学功能,共创审美艺术的环境。一幅幅的画面构成了一个神秘,激发无限 想像的空间。④我们要做到处处都留下幼儿教师共同创造的痕迹。如幼儿在涂鸦墙上作画,在美工区域中自主探索,幼儿能真正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启迪儿童绘画》

3、皮亚杰的建构论

注:正文楷体小4号,篇幅控制在A4纸6页的范围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