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画家“刘葡萄”印象

(2018-05-29 11:50:13)
标签:

绘画

葡萄画

刘士工

人物

山水画

     
     
     
     
     
     
     
     
     
     
     
   《春 风 拂 面 来》
     
     
     
     
     
  刘士工作品
 
  文\阿牛牛

 
 
老山城,一颗黄葛树,一条石板路,一排吊脚楼,一地野花草,一群小山羊。这是一个老场口,这是一幅画,这是悬挂在市井人家的一幅画。


 我就是从这一幅原滋原味的民居图开始,认识重庆画家刘士工的。那是二零一六年冬天,我跟妻子去她刘姑爷家中做客,进到客厅,还没落座,电视墙挂着这幅题为《金刚碑老场口》的画映入眼帘,画面虽然小,但是,笔触清雅,景物灵动,小巧精致,深深地吸引了我。面对画面左下角落款:“刘士工”,我对画家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迫不及待地想见到画者。

http://s11/mw690/006KboROzy7kPXHNGUGea&690

 
   《老场口》  
 
   
     
     
    刘士工作品


   (一)


 在我的长辈——
刘士工二哥的热情引荐下,我拜访了慕名的画家。因为是亲戚,认识之后,逢年过节,交流的机会就更多,相互也就熟悉了。


在媒体或文字材料上,是这样的介绍:刘士工,1956年生于重庆,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重庆美协会员,重庆杂文学会会员,中国长城书画院特聘画家,中国香港文人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现代禅画院画家。上世纪7O年代拜著名国画家苏葆桢教授为师,专攻花鸟画,所作葡萄、墨竹灵动多姿,
具苏氏神韵。画家潜心绘画,博涉多兼,师造化而中得心源,故作品具有清新脱俗的艺术风貌,深受藏家喜爱。近年来,参加全国及省市书画展屡获奖项,《重庆日报》、《重庆与世界》和《重庆晚报》等媒曾先后对其从艺经历进行过介绍报道。


在生活中,我接触到的刘士工是这样:他在弟兄三人中排行老幺,中等身材,留着半长头发一般艺术家的发型,热情好客,朋友见面总是快快乐乐、嘻嘻哈哈、随和可亲,时不时地会冷冷幽默几句,说点俏皮话,讲个笑话段子;喜欢喝酒,高兴了可以多喝几杯,那气势
放浪形骸,那派头潇洒自如。他喜欢打小麻将,与亲朋好友相聚,围桌而坐,手忙脚乱,拉开一场“战斗”,他只要是好一点的起牌,都往大番方向做,他的一句口头禅“做大、做强”,享受过程,不问结果,不论输赢,不论成败。在家里,财政大权由他夫人掌管,工资或者其他收入全额上交,至今他不知道银行取款机如何使用,他当甩手掌柜,咸吃萝卜淡操心,一个乐天派,随性而生活。即便是作画,他心情好、开心、高兴了,灵感突发就会抓起画笔,信手拈来,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从不会按时作业。他是一个清闲、洒脱、自在的人,生活在他的日子里,显得那么慵懒、闲适、散漫,那么实在、那么惬意、那么愉悦,令人羡慕不已、心驰向往。  http://s7/mw690/006KboROzy7kQ0SLHca86&690

刘士工作品


(二)


   
 
二零一七年元旦,我们邀请他来武隆做客,在山岩下,绿树丛中的农家乐,他现场书写了十多副春联,送给了亲戚朋友,也送上新年的祝福,气氛祥和,其乐融融。他一时兴起,饶有兴致的为我们现场作画。宽敞的院坝,遮天蔽日的黄葛树下,一张桌子摆放着宣纸,旁边摆放着一壶酒、一碟花生米、一盘凉猪耳朵,他一边喝酒、一边品菜、一边挥毫泼墨,洋洋洒洒,很有大家气派。约莫一个多小时,成就了题为《硕果累累》的葡萄画。画中的篮子简洁、朴实,葡萄枝叶舒展、清新怡然,葡萄色彩层次分明、颗粒饱满、晶莹剔透,犹如刚刚从山野采摘带有露珠的葡萄,和盘托出,惹人喜爱。这副葡萄画不仅仅再现了他高超的技艺,更是有画家饱满的激情和浓浓的亲情绽放。刘士工以画葡萄擅长,在重庆画界圈内很有名气,亦称他为“刘葡萄”。


刘士工的葡萄画《春风拂面来》(横式)构图简洁,疏密有致;藤架坚实、简练,藤蔓缠绕,枝繁叶茂,蜿蜒自然;葡萄色泽紫红,略显层次,颗粒通透,鲜美诱人;小鸟或停留于藤蔓,或展翅其间,整个画面,充满了灵动与生机,在徐徐的春风中,葡萄飘香,硕果累累,好一派富于生命活力的画面。这幅画乃是他的得意之作。


在他的《紫气东来》(立轴)葡萄画中,那一缕缕色泽暗紫暗红透亮的葡萄,层层叠叠,闪闪发光;那一根根藤蔓错落有致,妙曼生长,一派盎然;那一对小鸟穿梭其间,自由飞翔;那一座山石弯曲、坚实。整个画面,明明暗暗,虚虚实实,相得益彰。这幅画堪称他的经典之作。
 

《紫气东来》  
 
 刘士工作品


刘士工对葡萄情有独钟,痴迷于画葡萄,葡萄这一绘画符号已经深深地定格在他的脑海里,融入他的血液里流动,进入他的生命里,伴随他在艺术的海洋里驰骋遨游。


刘士工还工于山水、花鸟,尤其是他画中的“梅、兰、竹、菊”各显特点,笔法简洁、细腻,心随笔转,意在笔先。那鲜而不俗的梅,那艳而不娇的菊,那挺而不曲的竹,那秀而不乱的兰,彰显生命的张力,更展示岁寒“四友”的傲骨和气节。



http://s8/mw690/006KboROzy7kPYkCVgz37&690

刘士工作品


   
(三)


刘士工性格里,还有鲜为人知的一面。别看他平时玩耍时,大大咧咧,船过得水过得,但在绘画艺术方面,却默默无闻,低调务实,从来不放肆,从来不张扬,从来不显摆。他崇尚于艺术、忠实于艺术、虔诚于艺术,从来不人云亦云,从不趋炎附势,从来不献媚奉承,即便是处在当下“圈子文化”泛滥,他都是
“跳出三租界,不在五行中”,风轻云淡,在骨子里有画家的气节和文人的傲骨。


去年初冬,我去刘士工家里,晚饭酒酣耳热之后,在一片寂静的深夜,我俩坐在沙发上,一块欣赏他老师苏葆祯的葡萄作品,当谈到他老师一幅作品的构图精巧,疏密有度,色彩相宜,颇有大家风范。之后,他话锋一转,毫不顾忌地给我说起,老师葡萄的藤在细微处形成死结,处理有瑕疵,略显不足。


今年初春,天寒地冻,山区的大地一派银装素裹,一片幽静,刘士工随重庆现代禅画院的十余位书画家,来到原滋原味的古村落——武隆犀牛寨,采风创作。

http://s2/mw690/006KboROzy7kPZ1Drl781&690

刘士工挥毫泼墨


入夜,画家齐聚栖
山庄三楼大厅,书画家挥毫泼墨,各显身手。重庆知名禅画家高济民拿出书画家什,在画桌上摆开阵势,不紧不慢地书写下
“宁静致远”。 这几个字遒劲有力,跃然于纸上,我言道:“高老的字,高,实在是高,有一种风骨在里边。”
“高老的字不得了,了不得。”书画家戴红果说道。


刘士工先是若有所思,然后“稀里哗啦”如竹筒倒豆子般地说开去:“高老的字、画有内涵、有金石味道,独具深沉、内敛;达到了‘生、涩、辣'的最高境界,显示出百世风范。所谓生就是由生到熟、然后从熟到生,返璞归真;涩是稚涩、凝重、积淀,辣是老辣,有岁月沉积,力透纸背;高老的字有金文、石鼓文的味道,隶篆兼而有之。”


高老说,这些字刻出来有骷笔,更好看,更有味道。一幅字写好了,高老随手打开刘士工带来的印泥盒子。刘士工说道:


“这盒是老印泥,印章都盖烂了,也没舍得翻面,没有油得了,干油是专门对付戴红果的…”


戴红果反唇相讥:“你这样的印泥都拿得出手哟!”


刘士工继续道:“没想到大师要用。我现在把印泥翻一面,油就有了,特地给高老师用。”


 
“看来你留有一手,干枯的一面给戴老师,油足一面留给大师,你的名堂真多呀。”旁人和声,引来满屋人哄堂大笑。


在评价字画之间,刘士工也不失诙谐、幽默的天性。这不禁让我想起刘士工在画画时的两件趣事。

http://s3/mw690/006KboROzy7kPZeZNvA82&690

刘士工作品


前年元旦,刘士工给一个亲戚现场作一幅画《竹子图》,寥寥数笔,竹子、麻雀、山石,灵动于纸上,其中的麻雀有三只,刘士工放下手中的画笔,笑着向亲戚说:“既然你我都是老熟人了,又是亲戚,所以,就给你多画几只雀雀,由三只变成了五只。”他提起画笔,在留白处,几笔勾勒,活蹦乱跳的两只麻雀飞入画中,在场的人鼓掌欢呼。

http://s5/mw690/006KboROzy7kPZ6Rx2I04&690

刘士工作品


学高为范,艺精为师。刘士工收了两、三个女徒弟,她们年芳三四十,都是已婚人士。一日在作画时,需要画几个麻雀,刘士工做示范之后,就跟几个徒弟说:


“老师画的这个雀雀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的哟。”


 女徒弟听了,个个都捂着脸发出“嘻嘻嘻”的笑声…因为我们巴渝方言中“雀雀”就是男人生殖器的代名词。刘士工继续解释说:“的确,小时候,我老家后花园那一片竹林里,时常有许多麻雀飞来飞去,几乎每天都能见到,久而久之,就当成自家的麻雀了,麻雀的一举一动,我都烂熟于心,自然印象就很深。”其实刘士工原本的意思是:“这麻雀的
画法是自创而来,而不是模仿他人。”每当谈起这个事情,戴红果总会笑呵呵地说道:“现在的雀雀,我们是不敢动了,属于刘士工的专利。”

http://s12/mw690/006KboROzy7kPZaK5Bx7b&690

刘士工葡萄画(近景)


 (四)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为那幅画,我很荣幸结识了刘士工,因为相识刘士工,我有幸结识了更多的书画家,喜欢欣赏绘画、书法作品,爱上绘画、书法艺术。在我爱好的园子里,原来有音乐、有读书、有写作…如今有画、有书法这两个新成员,不亦说乎。
 

 (原创作品,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