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培养和提高幼儿在美术区域活动中的兴趣

(2020-05-21 11:44:35)

《纲要》反复指出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而美术区域活动则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的内容、材料和玩伴,通过美术区角活动和自由交往获得课堂上得不到的新经验。而在此过程中,兴趣、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美术区域活动给幼儿提供了较多的自我表现机会,保护幼儿对艺术活动的信心和兴趣,创造了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我们通过对本班幼儿美术区域的创设和活动中的实践与研究,在转变以往教师示范或教师命题的基础下幼儿进行活动,使更多幼儿喜欢上了美术活动,更在其操作过程中积累了经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丰富的材料增强幼儿活动兴趣

幼儿天生是好奇的,对周围的事物和活动有着广泛的兴趣。兴趣是幼儿参与任何活动的首要前提,但兴趣是短暂的,易受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以往单一的美术材料往往使幼儿学得较为乏味,也无法使其对美术活动保持长久而浓厚的兴趣,而美术区域活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幼儿体验到了丰富的生活材料所带来的各种不同的快乐。如:我们为幼儿准备的绘画工具有:纸、笔、油画棒、颜料等;纸工、泥工工具有:剪刀、浆糊、橡皮泥、牙签、抹布等;还投放一些辅助工具如:棉签、石头、贝壳、毛球、毛根、塑料眼睛、各种纸、布;废旧材料如:塑料管、蛋壳、水果网、树枝,塑料叉子等,用于自创作品。当幼儿在操作时,他们运用各种感官探索材料的性质,选择不同的方法使用,促进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活动中,我们不会因为“卫生”而收起了颜料盒;因为幼儿的“乱张贴”而藏起了浆糊。相反,我们为美术区域活动的幼儿每人准备一件工作衣、在美术区中铺设桌布、并布置创意空间主题墙。在具体操作中,让幼儿自己制定计划,让幼儿始终处于开放、自由的状态进行创作活动。

由于美术区域中材料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幼儿的想法不受材料的限制,自由选择,尽情发挥。因此,幼儿创作的作品可谓是千姿百态,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如:在“花”的主题中,有的幼儿会用蜡笔在纸上进行色彩丰富的构画,有的幼儿会先用橡皮泥捏出花蕊,花瓣贴在纸上,然后再进行描绘,有的幼儿运用冰糕棒帖画出花盆,再用树枝和毛球贴出花枝和花朵,在幼儿与材料的作用中,幼儿们新奇的构思与大胆的表现使画面活泼而富有生气,不仅画得形态各异,构图也是非常生动、有趣,增强了幼儿对艺术活动的创作兴趣。

二、“主题”形式的开展促进幼儿思维发展

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既要遵循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又要避免幼儿表现形式多、杂而无主线的情况。因此,我们选择以“主题”形式开展。

主题活动的时间,我们通常以幼儿的兴趣为主。主题活动的内容,我们经常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中挖掘好的美术表现题材,还根据幼儿中热门的“话题”来确立主题,如:“索菲娅公主”、“汪汪队”、“海底小纵队”等。另外,我们还尝试结合家乡风情为幼儿创设主题,如“沙澧风情”、“许慎故里”、“家乡的船”等,使活动形式充分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在自创主题“家乡的船”活动中,我们收集了各种各样的船。为了提升幼儿经验,我设计了综合活动:各种各样的船,让幼儿在了解船的基本特征后,用各种废物和积木制作“船”。就在幼儿们热火朝天地动手操作时,我发现犀犀却坐在那一动也不动。于是我走到她身边问她:“你为什么不做呀?”“我不会”“那你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做啊!” 李牧谣主动地来到了犀犀身边开始操作,可我发现犀犀只是在一边看着,并没有真正动手参与。由于时间关系,教学内容只好告一段落,我把船投放到了美工区中。第二天,我意外地发现了犀犀又来到了美工区,她正独自用薯片筒在创造一艘游艇呢,一会看看,一会又笑笑,正沉浸在喜悦中。

三、适当的介入提高幼儿审美能力

在活动中,幼儿不仅需要丰富的物质材料,也需要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因此,教师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美术区域中,我们投放了各种不同题材的工艺美术品,如:贝雕、名画、工艺盘等,这些作品有着较强的艺术性,对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最有帮助。并且投入了各种线条的排列组合示范画。可是幼儿对于作品的欣赏往往仅凭自己的喜好判断,无法理解作品深刻的意境。此时,我们就必须适当介入,以开放性的言语引导幼儿发现规律、研究画法,启发幼儿对比思考、展开联想,诱发幼儿的艺术直觉和创造潜能。让幼儿在充满艺术的环境中,扩展思维的广度,感受不同表现方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得到参与艺术、体验艺术并获得审美愉悦的机会,也提高了欣赏技能、提升了审美概念。

四、作品的价值激发幼儿创作欲望

对于幼儿的活动,教师应给予充分关注,并做出合理评价。记得有一次,我看到杨芸婷完成了一幅贝壳贴画后,大声表扬了她:“芸婷贴的小鸟真漂亮!”没想到幼儿们都笑了起来,杨芸婷也捂着嘴巴笑着,一头雾水的我只好“请教”作品的主人。“老师,我贴的是飞机,这是机翼……”她指着我“心中的翅膀”告诉我。我明白了,不是“眼光”出的问题,而是“理解”出的问题。鼓励幼儿参与自评、互评,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对自己作品的解释与说明,明确幼儿的创作意图。就这样,幼儿的自评成了我们对其评价的基础。

对幼儿所创造的作品更要珍惜,可以作为游戏材料投放到其它区角中,也可通过展览或装订成册的形式展示,吸引幼儿与家长的关注,增强幼儿的创作积极性,还可以将其布置到教室内,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感和教师对其的肯定,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五、自由的组合培养幼儿合作能力

由于幼儿间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比较接近,孩子最容易从同伴之间获得学习,产生灵感。在美术区域活动中,幼儿们自由组合、搭配,一幅出色作品的完成往往是几个好伙伴合作的产物。一次,在观察中我发现平时老爱打闹的赛孟浩和陈逸星居然成了好朋友,他们正一个人负责剪纸,一个人负责粘贴,在完成一幅漂亮的“海底世界”呢!看他们配合地这么默契,使我深刻体验到了美术区域活动是培养交往、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德国着名教育心理学教授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指出:倘若把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创造型教师。通过对幼儿美术区域活动的实践与研究,我们明确了其重要性和复杂性,更新了理念。对幼儿所表现出的一些“有创意的行为”易于接受,激励幼儿产生奇思妙想,也为我园创造性美术活动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后,我们将努力探索更行之有效的方法,让艺术活动真正成为放飞幼儿思维的空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