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分为驿道(官道)、县道(邑道)、乡道。而县道和乡道又称为民道。古道主要是为古代行人、土车、轿、马提供出行方便的道路。驿道是旧时官府为传递军情文书、转运官物和接送官员所辟的大道。始于殷商,我地在元代开始布局成网,逐渐形成固定道路,沿袭至明、清二朝。驿道每十里设一铺,三十里一大铺,便于人员休息及文书传递交替。明弘治十四年(1502),宁乡县令邓万斛建宁乡县城总铺于玉潭街北养济院之南,名玉潭铺。今南门桥外有驿马坪地名。明嘉靖十二年(1533)《长沙府志》载宁乡邮舍:“历径、下乐、油草已上至善化界凡四十里。冷水、赤土、回陇、寻峰、玉堂、石子、双凫、茅粟、长桥、土冈、黄才(有公馆)、芭蕉、迎水、新街、西门、扶冲已上至安化界凡一百七十里。河已上至益阳界凡二十里。茶园、新兴、黄腊已上至湘潭界凡若干里。说明以玉潭为中心,东南西北都有邮路,四面分布有驿道。但在清代的历代宁乡县志中,及民国宁乡县志,都只记载有宁乡东、西、北三面驿道及驿铺,而无宁乡南部古驿道的记载。
由于明代的宁乡县志无存,具体有关内容无从查核。但通过查阅有关历史资料,及实地走访调查,还是能明白许多信息。元代,长沙属湖广行省天临路。明代属湖广省长沙府。清代雍正初始分湖南省,宁乡属长沙府。长沙是重要的行政中心所在地,掌控着各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所以以长沙为中心向各地修建驿道是一项重要的交通工程。长沙至益阳、常德、安化等地必经宁乡县城玉潭,而长沙至湘潭、邵阳、永州等地,必经湘潭。而这此主要驿道都不必经过宁乡东南部。但常德、益阳、宁乡县城去湘潭、衡阳等地,经过宁乡东南的东湖塘、道林等地是最快捷的途径。
后通过省文史专家梁小进先生的协助,查阅明崇祯十二年(1639)《长沙府志》,得知一些内幕。府志记载有“复古道苏夫马申详案略”,载:“万历三十五年,里递周望吕告称,附郭长、善,如居弓背,湘潭、宁乡若弦,两头湘、宁相去百二十里。开辟以来,通有官道,共计十一铺,曰桐木、茶园、东湖、赤子、聚山、宗师、道林、黄蜡、乌田、杨梅、大栗(后三个地名属湘潭),中途设道林大公馆。从来过客自两广、衡、宝而北,由湘潭径至宁乡。自辽、直、云、贵,川、陕而南、由宁乡径至湘潭,必不绕道长、善。自万历十七年,本省按院柯经过,至道林,二县违误中火,柯院嗔问左右,答云此小路遥远,柯院随示以后不必行此。奸民柳兴春乘此,计朦二县,尽将公馆拆毁,私立片石,诈称奉旨蔽塞。至官差曲绕长、善,增添二百里夫马,昼夜无停,马户逃窜,里递私帮每匹六七十两,到今民穷财尽。”说明宁乡至湘潭在万历十七年(1589)前存在驿道。案略又载:自宁乡起至木林(今林塘)止,约八十里,宁乡界自木林起至湘潭,约四十里湘潭界。宁乡界内二十里,有茶园铺,有居民谭加资屋左手。又二十里有聚山公馆,住民罗伯先住坐。又二十里有道林公馆,蒋德仁供称公馆两傍系生员张所有,姜明伟所侵中空,原地见存。又十里系木林。黄蜡铺系刘采见住。湘潭界内,十里有乌田公馆,见有周围土墙,三十里抵县,杨梅、栗山铺基各存,山路平坦,轿马通行。”案略还载“蒙通判萧(萧栋)会同长沙知县林(向阳)、善化唐(源)、湘潭包(鸿逵)、宁乡袁勘得:道林古路宽直如前,人烟亦密,贸易亦多,员役虽未经由,客商往来如故,馆铺虽毁,基址各存。自今复之,未为不可。但湘潭申称夫马疲困,宁乡申求协济,具由申府。”又《湘潭县志》载:“附旧志:以上皆额设急递铺也。后因长善巨滑邑差擅开道林小路,困潭实甚。蒙邑侯鸿逵严文申详准塞仍旧,而潭邑得免添一路之害矣。谨录原文于后:原文湘潭之于宁乡中有道林之一小路,非古也。山行则崎岖硗确,田行则趻踔窊斜,初特为贩夫樵子担负之途,嗣稍为黠役滥差躲闪之路,然塞之廿年矣.前院柯碑禁可考也,陟今长善巨棍周望吕包贴夫马网骗金钱恃利嘴效首功假公呈肥私橐,纷纷有开复之告何哉?夫使此路之设利于长善无害于湘潭,或利于长善者多害湘潭者少,若民予民也,何胶柱相尤乃尔?而实则不然。盖三邑并号上冲,轸错大略相准,有共任其劳如路自荆常之衡宝以达桂莞,自衡宝至荆常以达宛洛者,此长善湘潭之行同也。有分任其劳如路自两粤衡宝之江浙直闽与江浙直闽之两粤衡宝者,此湘潭之所有而长善之所无也。路自鄂郢黔蜀之江浙直闽与江浙直闽之鄂郢黔蜀者,此长善之所有而湘潭之所无也。虽彼此道路多寡不甚相悬,而以湘潭一邑配长善两县,其力已不侔矣,况小路复开,则前此长善所无而湘潭所有者,潭人固无可辞免。即潭与长善所共有者,亦将潭人独有之;长善之所有而潭所无者,又潭人独有之。长善何偏利而湘潭何偏害也。且潭向与长善共者其路仅九十里耳。今由道林至宁乡则一百六十里,是分外添七十里矣。南至衡山则二百里,北至宁乡又一百六十里,岂以潭之夫马若是赢乎?而额马八十匹夫二百五十名,视长善且不足矣。”
从上可知,宁湘古道虽撤销了驿站,以民用为主,但交通繁忙。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开始,里递周望吕多次申诉,希望恢复古道的驿路,结果官府推来推去,特别是湘潭的极力反对,十年时间没有结果。周后来又死了,就不了了之。同时社会私帮泛滥。关键是各方利益问题导致久而不决。而这时,国内动乱不断,官府黑暗,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崇祯十六年张献忠横扫湖广,后来又清军南下,再吴三桂叛乱……,最后一直没有恢复宁乡至湘潭的驿道。但作为民道大路,一直沿用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估计在清代县志中无载宁乡东南驿道,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同时,湘潭县交通志载清代驿站图,湘潭至宁乡也无驿道连接。
古代公馆是驿站招待官员来往休息的地方。清康熙《宁乡县志》及乾隆十三年《宁乡县志》都载有明代建“宁湘公馆”,通湘乡路,“道林公馆”,通湘潭路。今废。清嘉庆二十四年《宁乡县志》载:“聚山在县南五十五里,【一统志】上有石如鼓故又名石鼓山......明时为赴潭驿道,置聚山公馆”。又载:”茶园市,在县南二十五里,通湘潭、湘乡路,今为龙凤山。谢廷倡,众建茶亭,供茶自芒种至白露。小官坊,在县南三十里羊须塘,有小市......洗马市,在县南四十里,古有市......西冲巷市,在县南四十里土桥庙前。鹿角窑市,在县南五十里......。朱石桥市,在县南七十里,通靳江船。道林市,在县南八十里......水陆俱通,湘潭贸易较盛于他处,出面酒甚佳。大屯营市,在县南八十里。三湘墺市,在县南九十里,为宁乡、湘潭、湘乡之界,有商家数十户。”“赤子塘桥,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即古赤子铺地,今犹有小市。小花桥,在县东南二十一里,距古茶园铺一里”。“东湖桥,一名太平桥,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大平坝即古东湖铺地,今有小市”。“小官坊,在县南二十里,通湘潭路,明时置公馆,今废。宁湘公馆,在县南七十里,通湘乡路,明宏冶十四年,县令邓万斛饬民汤必宁建,前后厅各五楹,东西耳房凡八楹,门二重,今废。东湖公馆,在县东南三十里,通湘潭路,【府旧志】东湖公馆,明嘉靖四十一年建,今废。聚山公馆,在县东南五十里,通湘潭路。今废。道林公馆,在县东南七里,通湘潭路,嘉靖二年,县令胡明善撤隆福寺材建,寺田五亩,给蒋绅耕收修理后隐废,至三十一周令孔徒查復,就小申明亭旧址,购正厅三楹,厨房三楹,东西耳房六楹,门楼一座。万历十七年,柯按院过道林,见路小随示以后不必行此。居民柳兴春因将公馆拆毁,立碑云,道林小路,夫马悉行禁止”。铺、市、公馆都位于交通便利之地。从上可知,在明代,宁乡东南存在二条古驿道,从玉潭开始,经桐木至茶园铺(龙凤山)又分为两条主道,东南段为茶园铺—平冈—西冲山—赤土铺—杨林桥—聚山公馆—黄龙坝—宗师庙—道林公馆—林塘—至湘潭境,再连接乌田、杨梅、栗山。南段为茶园铺—小官坊—洗马市(军里)—石潭口—黄蜡铺—东湖公馆(太平桥)—朱石桥—宁湘公馆(观音湾)—至湘潭境(今韶山),再至湘乡。
清同治《宁乡县志》载:驿站,原设马三十一匹,马夫十名。雍正四年,抽马七匹,马夫二名,安插零陵县枣木岭,乾隆二年又将枣木岭马一匹,马夫半名归宁乡。二十四年裁马十匹,马夫二名,半协济甘肃。五十年裁马一匹,马夫半名添设宜章站。现设马十四匹,马夫五名半,兽医一名。岁支工食草料药饵银三百一十二两七钱九分九厘六毫八忽,在钱粮项下坐支。额设排夫四十名。应附日行差使饷鞘等项,每日按名工食银二分,逾年共二百粮项下坐支。铺递,县城总铺在玉潭街北养济院南。明宏治十四年邓令万斛改建,旧名玉潭铺,今在高家巷内,右边有屋数间,仍设徭编八名,永充四名,递来往文书,东送历经铺,西送冷水铺,北送河铺。东路通省城,设三铺。西路通安化,计十六铺。北路通益阳,计一铺。由于南路后来属于民道,而非官道,故县志没有具体记载。宁乡东南部东接善化,南临湘潭,这里为丘陵地带,主要为靳水中上游,林茂粮丰,人口众多,手工业发达,经济比较繁荣,故陆上道路是必需的。从今天保存的古桥数量及古地名,就能说明一切。
从历代史书查阅,还可以找到一些有关宁乡东南古道存在的信息。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过境杨林屠杀百姓,刘廷佐驻兵于杨林云雾山。元至正二十年(1360),陈友亮兄陈友才从常德过益阳入宁乡,屯兵于大屯营。明永乐二年(1404)。《宁乡军营吴氏族谱》载,始迁祖吴宗正由湖北荆州江陵,下屯宁乡朱石桥军营塅(今朱石桥刘家湾)。“军营塅”位于太平桥至朱石桥之间。南芬塘北有“军里”、“军山”地名。说明在明代此地为屯兵之地。明崇祯十六年(1642),九月至十二月,张献忠部,从永州回师北上西进,经衡阳,过湘潭,走潭益古道,过境宁乡道林、宗师庙、土桥庙、西冲山、龙凤山,在宁乡县城北迁佛桥,杀害儒生136人及多名义士,成为宁乡历史上最大惨案。清道光二十九年(1848),五月大水,饥荒,饿殍盈路,疫病流行,聚山和朱石桥一带饥民成群,流民走潭益古道,沿途闯入富户家,开仓出谷吃“排门饭”。咸丰四年(1854),二至三月,太平军林绍章部两次来宁,过道西冲山、杨林、道林,大败县团练和湘军。
人口大规模集体流动,肯定选择便捷的道路行动。走兵打仗,必需占领交通要道。从宋末到元代及明清两朝,军队过境宁乡,都通过了宁乡东南的两条古道,特别是潭益古道宁乡段,玉潭经西冲山至道林,历史上军队过境最频繁。而宁乡西部过境最少。故对于宁乡东南古道的历史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清同治六年(1867)《宁乡县志》疆域图,除载有玉潭经石潭口至官亭湾(观音湾)和龙凤山(茶园铺)经西冲山、杨林桥、道林至林塘大古道外,还载有:朱石桥经三仙坳至桐子坪。赤土桥经古楼山(今宁乡四中)、水口山、靳水双江口、大屯坝、八里冲、长冲至桐子坪。杨林桥经石栗冲、黄坑、田心、善山岭、荷塘、乌石至枫林坳。都有大路可通。
民国《宁乡县志》载“清末以来,颇重沙路,宣统元年,四都黄春晖、黄沐泽、向薰琴、温竹筠等募捐,设达康路局,以道林为中心,东至塘湾,西至洪宽岭,南至江湾,北至烧汤河,修筑沙路,皆宽六尺,呈县立案”。今查,达康路局位于今炭子冲老屋里组南北塘。以道林为中心,应是东至烧汤河,西南至江湾,西至塘湾,西北至洪宽岭。这个时期的修路,实际与双狮岭一带煤矿及碟子塘等地石灰窑的生产运输有关。1911年,宁乡设三等邮局,废除驿站、铺递。官道改为民道,即县道。宁乡东南部的麟峰乡、高露乡、芳储乡、石潭乡邮递业务,由湘潭县管辖,通过道林向各地辐射。
在民国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口流动增加,宁乡东南部的玉潭经西冲山至道林,及玉潭经石潭口至朱石桥观音湾的道路得到加宽维护。特别是宁乡县城经龙凤山至东湖塘到观音湾段,于1938年改造为汽车公路。同时宁乡东南部还增加了太平桥—梨树—西山坝—南塘—宗师庙,朱石桥—三仙坳连线县道。大大增加了人们岀行方便及货物运输的畅通。
1949年后,随着交通事业的大发展,过去的古道发生了变化。宁乡县城经龙凤山过东湖塘至朱石桥的古道,改造成了国道。龙凤山至西冲山段改造为县道。西冲山至杨林、聚山、黄龙坝、宗师庙段几乎荒废。宗师庙至道林段为县道。太平桥至南塘逐步改造为乡道。朱石桥至三仙坳改造为乡道。
今天宁韶公路宁乡段,几乎是按照原古道老路改造而成。但也有许多变化,宁乡南门口至龙凤山宁花桥段,没有按原路,而是向西移动了一段距离。高桥至龙凤山谈家桥段,也向西飘移了。平冈至西冲山(土桥庙),今公路向北改道了。石潭口至太平桥段,今省道在原古道向西改直了部分。过去的古道,通过当今保存的古桥及古地名,还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如龙凤山的宁花桥、高桥、谈家桥及小官坊,西冲山的石桥及土桥庙地名,花明楼的赤土桥、杨林桥、黄龙坝、靳江桥、朱石桥,东湖塘的石潭口桥、黄腊铺、太平桥等。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人们离不开路。古道的历史,能反映出社会的发展变化。古道是过去人们生活的必需,古道的规划设计修建及维护是一个系统工程,从中可知先人们的智慧与艰辛。同时通过古道的研究,能挖掘出许多历史故事及历史人物,从中能真实获得更多的历史证据,丰富当地的史志内容。为当地人文及自然资源的开发,打造全域旅游景点而服务,构建平安美丽的乡村作贡献。
明清时期,宁乡东南部二条主要古道图
清同治六年(1867)《宁乡县志》疆域图。红箭头方向为宁乡东南古大道
清同治六年(1867)《宁乡县志》载古道。其中官亭湾方向大道称“古达湘驿路,系湘宁交界险要处”
湘潭县交通志载清代驿站图,湘潭至宁乡无驿道

湘潭县交通志载1947年湘潭县大路,载有二条县道通宁乡,即西北一路由县城经托家山至三仙坳,西北二路由县城经塔岭、双塘港至道林。
宁乡南部古道(经石潭口):始于宁乡玉潭,经桐木—茶园铺(龙凤山)—小官坊—洗马市(今军里)—石潭口—黄腊铺—东湖公馆(太平桥)—朱石桥—宁湘公馆(观音湾)—至湘潭境(今韶山),再至湘乡。

企石冈水(平冈水)旁原桐木铺旧址
龙凤山下茶园铺旧址。2020年11月30日陶子林摄

龙凤山下茶园铺旧址。地理座标:北纬28度9分52秒,东经112度33分27秒,海拔63米
石潭口

东湖塘黄腊铺旧址。2020年11月30日陶子林摄

东湖塘黄腊铺旧址。地理座标:北纬28度4分5秒,东经112度32分52秒,海拔78米
宁邑清五都十六区太平桥,民国为石潭乡团防局。明代东湖公馆旧址。地理座标:北纬28度1分44秒,东经112度33分7秒

朱石桥古集市旧址
远处为观音湾(又名官亭湾)明代宁湘公馆旧址

观音湾(又名官亭湾)明代宁湘公馆旧址。今属韶山市清溪乡(原如意乡)梅湖村(原恒心村)永红组(原观音湾组),东距宁乡市花明楼镇朱石桥村光明悬铃塘50米。地理座标:北纬27度58分44秒,东经112度33分35秒,海拔75米。陶子林摄

图中田基为观音湾(又名官亭湾)往南通向韶山如意亭方向的古道遗址
宁乡东南古道(经道林):始于宁乡玉潭,经桐木—茶园铺(龙凤山)—平冈—西冲山(土桥庙)—赤土铺—杨林桥—聚山公馆—黄龙坝—宗师庙—道林公馆—林塘—至湘潭境,再连乌田—杨梅(今锰矿南)—大栗—湘潭县城。
西冲山平冈

西冲山土桥庙

赤土桥,冲毁前所拍照片。陶子林摄
赤土桥原古道位置

赤土桥旧铺,古桥在2017年7月1日被大水冲毁,今为水泥桥

杨林桥古道指路碑

杨林桥古桥
杨林桥古道位置。陶子林摄

杨林桥旧集市旧址
杨林 谭家铺子
明代聚山公馆旁古道旧址
聚山下明代聚山公馆旧址。陶子林摄

道林宗师庙

道林古镇

道林古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