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市夏铎铺镇红色历史文化资源
夏铎铺镇位于宁乡市东端,有宁乡东大门之称。夏铎铺原名下乐铺,后夏落铺,再夏铎铺。因元代以来为古驿道铺站,而逐渐成为小集市得名。从宁乡玉潭铺,经历经铺、夏铎铺、油草铺向东至长沙黄泥铺。清为二都,民国属仙风乡,新中国后,多次区划调整,1958年为夏铎铺公社和龙风山公社,1984年公社改为乡,1995年二乡合并为夏铎铺镇。域内山峦雄峙,有天马山、嵇家山、龙凤山等名山,为县治风水屏障关键。这里历史悠久,风景秀丽,人文鼎盛。明代文化名人周策、周采、周堪赓、陶汝鼐等生于斯,或葬于斯。清代有企石冈童氏“一门三进士,祖孙两翰林”之称。民国时期,廖润鸿续《龙凤山志》,对这一带人文地理作了详实记载。抗日战争时期,宁华桥见证了日军投降的时刻。特别是1917年夏和1959年夏,伟人毛泽东在二个夏季来到夏铎铺,给夏铎铺带来了永远的记忆,乐趣悠扬。

1917年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八班学习,湘乡的萧子昇在长沙楚怡中学当教员。暑假时期,在萧子昇的建议下,二人进行一次借“游学”之名,行社会调查之实的“叫化”生活。放暑假一个礼拜后,毛泽东头剃大兵式光头,上身穿蓝色粗布短衣,下身着白裤褂,着布鞋,背一个白包袱,包袱中包着一套可供换洗的衣裳、洗脸巾、笔记簿、毛笔和墨盒,包袱外面捆一双油鞋,左手挟一把雨伞。早早来到楚怡中学,等候萧子昇一起岀发。而萧子昇也是光头,一把雨伞和一个包袱,包袱内的东西与毛泽东的差不多,但多了一些信纸信封及一本《诗韵集成》。他们经小吴门过湘江,走长宁古驿道,在油草铺进入宁乡。

夏铎铺镇天马新村(原油草铺村)油草铺驿站旧址。地理座标:北纬28度13分19秒,东经112度40分23秒,海拔58米

夏铎铺镇天马新村(原油草铺村)油草铺驿站旧址。地理座标:北纬28度13分19秒,东经112度40分23秒,海拔58米

石仑关位于夏铎铺镇天马新村。此处地势险峻壮观,为长宁古驿道重要关口,有油草铺驿站。宁乡旧十景“天马翔空”之天马山在关口西侧。三国时期,为关羽战黄忠之地。1917年夏,湖南一师范学生毛泽东和楚怡学校教员萧子昇,借“游学”之名,行社会调查之实。他们上身穿蓝色粗布短衣,脚穿布鞋。他们身无分文,肩背文房四宝,手挟一把雨伞。走长宁古驿道,从惊马桥进入宁乡。拜访了乡绅刘翰林,并在石仑关李家伞铺休息,在此地吟诗作对。



毛泽东主席在高桥视察点位于夏铎铺镇凤桥村(原高桥村)宁韶公路G240线1731处。1959年6月21日,毛泽东主席回乡调查。6月27日离开韶山回长沙,经高桥时,下车作短暂考察,并与一群小学生交谈。然后步行1公里左右,深入田间地头看“堆肥”“卫星丘”“跃进丘”等。还弯下腰看了稻穗的长短和粒数的多少,并说“要科学种田,不要搞形式主义,不要搞路边政策给人看。”与当地群众交谈时,还说:“光有饭吃还不够,将来生产要用机器,生活上要住楼房,晚上有电灯,出门坐车呢!”

1959年6月27日毛泽东主席在龙凤山企石冈高桥,下农田视察处位置。由亲历者黄乐之(左二)老人指认。。地理座标:北纬28度11分25秒,东经112度34分4秒,海拔59米。2020年11月18日陶子林摄
陶仁和(1900~1927),龙凤山人,区农民协会委员长,1927年牺牲于宁乡驿马坪。
余克华(1932~1954),【碑名于克伟】,夏铎铺镇嵇山村人,1953年6月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22军64师副班长,1954年1月18日在岱山高亭浪激嘴因翻船不幸牺牲。葬浙江省岱山县石马岙烈士陵园1区6排1号。
文长生(1932~1956),夏铎铺镇人,解放军排长,1956年牺牲浙江。
吴俊德(1940~1960),夏铎铺人,解放军电话兵,1960年牺牲于福建。
前一篇:宁乡市煤炭坝镇红色历史文化资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