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宁乡南塘刘氏族校娴牍园的历史变迁

(2020-04-16 21:11:47)
娴牍园一个儒雅之名,位于今宁乡市花明楼镇炭子冲村老屋组,即刘少奇故里景区西南侧,因创办南塘刘氏族校而显要。清代为宁邑五都七区,民国为芳储乡十四保经正团,为南塘刘氏宗族总祠所在地。后兴办族校,名宁乡私立刘氏小学校,又为南塘学校,再为花明楼中学至今,因此,在当地是一个受人关注的重要地方。过去乡人习惯称娴园为“娴读园”、后又称“苋菜园”,随着时间的流逝,娴囩和苋菜囩逐渐淡忘,年轻人几乎不知,大家都只知“社中”和花明中学。
        笔者曾在娴园于1971~1978年就读小学和初中,对娴园记忆犹新,并有深厚感情。当时入小学时,初中与小学分开,小学在西头,为木板教学楼,上下二层,四间大教室,四间老师宿舍,南边有食堂,北边还教师办公地,木板楼前为青砖砌成的天井,厕所规格较大,也是木板结构,教学楼通过有坡度的风雨长廊与厕所相连接,操坪也较大,位于木板楼西南侧,教学楼与操场、厕所之间有一小山坡,生长有许多松树、香樟、酸枣、泡桐、刺秋、梧桐等大树,其中酸枣树特多。当时教师有陶喜珍、张淑英、汤淑连、周瑞兰、陶子泽、黄爱军、易秀梅、周菊芳、朱昌鼎、刘晓婷等老师。张淑英老师对学生管理严格,汤淑连老师慈母心肠。当时初中部还管理小学,记得有谢正禄、李正池老师常住校,还喜欢种蔬菜。初中部位于娴读园东头,规模较大,1976年上初中时,教学楼为红砖结构楼房,教学办公及仪器设备在东南头平房,食堂在主入口处,大操场在学校东头山上,教学楼前坪内有古桂花树二株,大女贞树一株,食堂外两侧各生长一株广玉兰树,当时有人称调羹花。学校南面有一口池塘,池塘旁建有水井,塘边生长有许多树木,在井口旁有几株特大的飞蛾楠古树,学校菜园有二处,一处在平房后大操场下,另一处在水塘下田中。每天掌握打铃由周秀莲老师负责,当时校长是彭国华老师,教师有凌业军、鲁汉辉、邓俊良、鲁已舟、黄宗耀、周秀莲、谭正武、许利久、欧秀莲、吴镜述、肖静平、周贤若、陶孝凯、罗定志、易光瑶等。黄宗耀、谭正武老师喜打篮球,易光瑶老师吹拉弹唱样样都行,凌业军老师对学生要求特严,我们吃过不少苦头。
       园的历史始于清代,据1920年《宁乡南塘刘氏四修族谱》载:“余族自时显祖籍宁,康熙年间,议建祠未就,至乾隆丙戌(1766)双峰、经筵两公于娴园捐祠基合族,欣然乐助,双峰公董其役,于是祠始成,既而渐就颓壤,乾隆癸丑(1793)復迁建于其右,维时鸠工而庀材者,仍双峰嗣子树之也,上中下共三栋,东西两厢共十二间,规模颇宏整,形势亦得山水之秀……”。这是对南塘刘氏祠堂建造的历史记载。
       南塘刘氏为宁乡望族,耕读为本,历代人才辈岀,为书香世家,特别是昭房塘湾里,是南塘刘氏的显赫家族,建有三排九栋的庄园大屋。从六代祖邑庠生刘祚昌开始,读书人不断增加。刘祚昌之子刘之铤,清康熙五十四年岁贡,授衡山训导,被称为“楚南才子”。刘之铤弟刘之铨,刘之镇皆诸生。刘有洪为刘之铨五子,1735年举人,湖北南漳县知县,建沮漳书院,晚居苏冈授徒,学者称方石先生。刘有泽,1741年岁贡,授衡山县训导。刘起宇,1788年举人,澧州学正。刘序拔,1770年举人,酃县教谕,倡修学官,后广西藤县知县,亲民廉洁,破案有方。刘端宸,廪贡生,刘瓒芳,1808年举人,新化训导,知县,掌教沅江琼湖书院,后主教玉潭书院。刘端经,1792年举人,1793年任知县,掌教湘乡莲滨书院及玉潭书院,1800年掌教醴陵渌江书院,1826年授蓝山县训导。刘少奇第八代祖刘祚汉,在堂兄刘祚昌的无偿帮助下,在双狮岭南塘冲一带置田200亩,家人从此在五都七区枞木塘、李塘冲等地生活。后来就岀了一个“刘九书柜”,成为了共和国主席。
         清末各地废除科举,兴办新学,宁乡各地办学成风,民国后族校和私办学校不断增加。宁乡东南的各地家族,纷纷兴办族校。靳江杨氏在溯源,梨树周氏在三边塘,白石杨氏在聚山,双江陶氏在靳水双江口,成氏在梅湖,大屯营周氏在石家湾和蒋家湖,鲁氏在楠竹塘,蒋氏在道林陈家湾,崔氏在大界岭,朱氏在罗家塘,麻山汤氏在朱石桥箬山冲兴办了族校。南塘刘氏作为书香世家,也不甘落后,并通过族人共同协商,决定在娴
园开办族校。园族校创始人为南塘刘氏十四世刘甲三先生, 刘甲三为刘祚昌第九代孙,生于书香世家,生父刘绍潢,养父(叔父)刘舜琴。曾祖父刘端凖太学生,曾伯祖父刘端愔,为邑庠生,任山东启事官,勅授文林郎,著有《悟香亭全集》。高祖刘序周为候选直隶州州同,从刘祚昌至刘序周五代都是太学生、庠生、贡生等。刘甲三,字甲三,号国琛,亦号铗弹,光绪十年(1884)九月十八日生,1966年八月初八殁。父刘舜琴,为清代新学教育学生,硏习采矿专业,在常宁水口山矿务局工作多年,对后代学习影响很大,刘甲山孰读经史子集,五经四书,后到岳麓书院读新学。故对各类书籍收藏丰富,家里宛如书屋,刘少奇因此时常来他家借书,1961年刘少奇回乡时,还看望了刘甲三。此人天生颖异,待人赤诚,担任保长三年。1941年见族内子女无力受教育者诸多。遂与刘雲廷、刘作衡、刘道宽及刘魁武、刘桂生等倡建宁乡南塘刘氏娴学校,在族人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如二月正式开办,并担任第一任校长,族中子女入学,不收分文,外姓子女入学仅收几角钱书籍费,受到族人及当地百姓好评。族校初创,条件艰苦,书本都是油印,为改善办学条件,族人成立了“宁乡私立刘氏娴小学校”董事会,校长刘甲三带头捐献杉木四立方,银元二十块,第二年计募得四百多银元,1942年,刘少奇得知家乡创办族校,给予充分肯定,并回信说“公产用建公益事业,募集群众资金方便贫困学生入学,此为义举。我特从节约的薪资中拿出五十元作为办学费用。我们办学应以扫盲和普及人民义务教育为宗旨,本族与异族学生不能区别对待,要一视同仁......”。
     学校初办,当时学生仅二、三十个学生,分一到四年级,每期老师只有一至二人。当时刘氏祠堂有宗堂、大厅、杂屋等六大间,还附设有关圣庙、狮王庙,1927年还建有二层三开间的大戏台。杂屋和戏台分别由许、罗二户佃居。后来通过刘氏族人的努力,从族田中划拨水田31.05亩作学校产业。1945年,由于日寇入湘,学校曾被迫停办一段时期。1946年后,刘甲三和刘云庭缷任,后由刘甲三之子刘伯功主持学校工作,刘少奇七哥刘作衡协助各种事务。从1948年开始,又通过募捐,募集1400余元于1949年动工兴建祠堂西侧教学木板楼,1950年上半年竣工,建筑面积达600多平方米。当时发展到五个年级,80多名学生。
      从1950年开始,娴园学校由人民政府接收转为公办,更名为“南塘小学”,第二年又改为“南塘乡中心小学”,开四个年级,学生100人左右。当时南塘乡政府设在康家屋场。1954年,政府调整学校布局,将朱石桥的“箬山完小”的部分和“溯源学校”全部动产及老师调入南塘学校,并从陶家湾停办的军干校调来部分教具,创办县区重点学校“南塘完全小学”。当时校长为钟德明,学校扩展为10个班,20名教师,400多学生。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自笔为其题写“南塘学校”校名。从1954年开始,学校大兴土木,改祠堂前栋为礼堂并建舞台,拆除祠堂以东庙宇和南面戏台,新建南北相对的平房校舍两栋,中间作内操场,每栋有教室四间及住房四间。
      1958年,学校发展至12个班,600多学生,后改为“花明完全小学”。1960年该校老师潘雪梅出席了北京召开的全国先进个人群英大会。1964年花明完全小学被定为湖南省重点学校。副省长周世钊,省委宣传部部长徐天贵,省教育厅王向天曾多次来校视察指导工作。1965年计划扩建学校,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后停工。1970年春,开始招收初中新生二个班,学校更名为“花明楼公社中学”,但小学与中学一起教学。1974年上期开始,小学与初中分开,小学在西头为“花明大队小学”。1975年,中学部拆除祠堂所有老屋及后栋平房,动工兴建两层12间红砖拱构的教学楼。子林于1976年升初中,就读初一班,住的就是新教学楼。1976年还招收有2个高中班,1977年招高中4个班,称花明楼五·七中学二校,五·七中学一校即宁乡四中,1978年高中班转入五·七中学。1978年11月花明大队小学木板教学楼全部拆除,另迁老屋生产队后山建新学校。娴园整体老屋无存,变为完全独立的初中学校。
       八十年来, 娴园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今已成为少奇故里花明楼中学,各种教学设施齐全,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花明楼的学子。许多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才,原广东省副省长刘维明、原郑州大学教授刘功臣、原湖南省纪委监察员刘启书等都是园走岀的优秀代表。今天社会日新月变, 花明楼中学越来越辉煌,但他的历史我们不应忘记,先人的辛勤耕耘和千秋功业将永记史册。娴园这个美妙的名称将永远在我们心中。
     (希望找到娴园在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的老照片,拜托各位有心人!13808499439)
宁乡南塘刘氏族校娴牍园的历史变迁
                           1954年刘少奇亲笔题写“南塘学校”校名
宁乡南塘刘氏族校娴牍园的历史变迁
                                         
园卫星图位置
宁乡南塘刘氏族校娴牍园的历史变迁
     1961年5月8日刘少奇主席回乡,在炭子冲大队简家巷子临时医院看望刘甲三(前老人)及社员病人
宁乡南塘刘氏族校娴牍园的历史变迁
                                     1981年子林与刘甲三孙刘自力(右)合影
宁乡南塘刘氏族校娴牍园的历史变迁
                                      在娴
园发现的咸丰年间南塘刘氏后裔捐资兴祠碑。罗剑宇先生提供
宁乡南塘刘氏族校娴牍园的历史变迁
                                 1920年《南塘刘氏四修族谱》载南塘刘氏祠堂图
宁乡南塘刘氏族校娴牍园的历史变迁
                                  2016年9月17日,子林和萧立光先生回母校娴
宁乡南塘刘氏族校娴牍园的历史变迁
                       花明楼中学核心校区。2020年4月17日陶子林摄
宁乡南塘刘氏族校娴牍园的历史变迁
                                      花明楼中学,远处为双狮岭
宁乡南塘刘氏族校娴牍园的历史变迁
                                          花明楼中学雕塑及运动场
宁乡南塘刘氏族校娴牍园的历史变迁
                     花明楼中学校门入口处石碑,刘少奇书“立大志,攀高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