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沙曲江李氏家族与甲子桥

(2020-01-05 15:40:13)
靳江下游支流曲江,是靳江的主要支流之一,在曲江入靳口北三公里处,有一座平拱结构的古桥,名甲子桥,过去又称曲江桥。原为善化至湘潭、宁乡的主要通道之一。此桥与当地李氏家族紧密相关,从明清至民国,直到今天,人们谈论甲子桥,便马上联想到李氏族人。此桥由曲江李氏先人所首建,并且在历史上几次重修,都是李氏族人主导。桥的历史也是李氏家族历史的部分,甲子桥历经岁月沧桑,演绎出许多动人故事,折射岀曲江李氏族人的悲欢离合及辉煌灿烂的家族历史。
      2019年3月17日,笔者对靳江支流曲江上的甲子桥,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询问当地村民得知,古桥名曲江桥,又名甲子桥,最初应修于明代万历年间,这一带主要为李姓族人聚居,对面有一个叫附马坪地方,因附马葬于此而得名。据说是吉王的女儿嫁给了李家,李家从此成为当地大户,后来李姓主修了这座桥。经仔细察看分析,桥一般建在河道窄处,而这座桥修在河道最宽处,肯定增加了修建成本,为什么要这样定位,可能考虑了岀行便利及风水关联,石桥不修二个石拱,估计考虑了修建成本,同时还考了防洪及船运方便,还有可能是先修了瓮桥后,多次被洪水冲坏,最后在南侧开挖修平桥,当洪水来时,起到分流作用,减少水流对拱桥的冲击,这种设计的确达到了匠心独到的眼光。桥下溪流名曲江,当地又名曲江港子,发源于望城桐木黄毛大岭东麓,流经桐木、莲花、含浦等地,在曲江村(今新田村)河口丰田长塘子入靳水。曲江是靳水下游最长的支流,大概有26公里长,也是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由于行政区划不断调整,曲江一名逐步淡化,在莲花桥境内称莲花桥水,曲江村现为九丰村,过去曲江与丰田合并称新田村,后新田又与九江合为九丰村。由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山林植被茂盛,曲江终年水流不断,清澈见底,鱼虾逐渐恢复了原有的生态种群,四周鸟类也栖息繁衍成群。
   甲子桥位于岳麓区含浦街道新田村向家组,是一座平梁桥连着拱桥的古石桥,由花岗岩、青灰色石灰岩和山石砌成。地理坐标:北纬28度4分32秒,东经112度49分56秒。古桥全长38.4米,净跨度28.2。北引桥5.2米,南引桥5米。拱桥部分的石拱很大,跨度有13.1米,拱桥的宽度为5.2米,高7.5。拱洞的迎水面层由非常工整的花岗岩石条块严密垒砌,工艺精粹。拱桥在北,平梁桥在南边。二桥中间由一硕大的桥墩相承,大墩宽6.8米,长16.5米,高4.3。平梁桥为一墩二搭,每孔跨度4.2米。平梁桥的桥面,每跨由三根花岗岩条石组成,每根条石长约4.6米,宽0.35米,厚约0.25米;小墩长4.5米,宽1.6米,平桥净跨度8.3米,高4.3。此桥桥墩迎水面为楔形,由不规整的石头垒砌。拱桥的桥面,北边为阶梯,坡度小,有部分水泥结面,为后来整修所造,拱面南边坡度25度,上有青石板铺面,为八级石梯,中间相嵌宽0.33米石板纵向连接,留下了深深的车辙印记,彰显昔日繁忙的风光。桥北边一幢废弃的民房,长满了络石滕植物,衬映着古桥,让人产生思古幽情。最难得的是留下了桥碑,不注意的话很难发现。石碑载:“甲子桥,乾隆九年(1744年)甲子岁季秋李雨若之妻黄氏重修,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岁仲冬 李申甫骏嵒主人重修,道光六年(1826)丙戌岁冬月,众姓重修。纠 首 陈佑之、张秉国、胡汉卿、李合三、朱紫霞、张秉国、李金声、王秀禄、张三和、李保和、杨照华、刘之长、胡成之、凌少雲、阎文选、赵口口,监修李拔元、李敦庭等姓名”。今天的甲子桥失去了往日繁忙,行走的人很少了,只能作为村民的步行方便之用,主要是观赏及怀旧的遗物。2014年长沙市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但至今没有立牌,也没进行任何维修保护。
    甲子桥造型厚重古朴,桥拱造作精良,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历经二百七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特别是经历2017年特大洪水,安然无恙,至今保存完好,不亚于宁乡直田毛公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价值,是难得的不可移动建筑文物。平拱搭配,造型美感大方,不免让人惊叹建造者匠技高超,由于旧时代对匠人不尊重,一般很少在碑记上留下名字,故石碑也无具体修造者姓名。古桥承载着许多历史人文故事,有待我们进行深入了解。
      后通过多方实地寻访,查阅相关地方志书及有关族谱,得知许多有关曲江李氏家族信息及修建曲江桥的历史。传说的李家附马确实存在,并因此影响历代曲江李氏家族和当地世族大家,由于李氏家族历代重文风,好读书,特别是吉王郡主嫁入李府,名声大噪,地位显赫,族人读书众多,岀仕升迁为宦不断,财富也随着增加,对当地的社会影响日益显现,外族攀附联姻广泛,在明清及民国时期,曲江李氏成为当地巨族。
      据民国十三年《善邑曲江李氏族谱》记载:始迁祖李辛士,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湖茫里人,明永乐初,长沙遇变,居民鲜少,招致天下有德之士而居之,公以逸士托足湖湘,卜居今河西六都长乐乡长松里之曲江,遂隶籍焉。从上可知,李氏是随“江西填湖广”移民大潮而来的江西移民,迁徙原因有美化之词。曲江李氏今传27世,主要分布在靳江下游一带,堂号:“著存堂”。字派语从九世始为:本日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吉王仪宾(女婿)及始修曲江桥的历史记载有如下信息。传说的附马(实为仪宾)即李承芳,他是曲江李氏一个标志性人物,对李氏家族影响深远,为曲江李氏十二世,明万历七年(1579)生于曲江李氏书香世家,太学生,历任两浙监运使,官并不算大,但因妻而显贵。妻朱氏,明长沙吉藩郡主,李的父亲为明贡生,忠朴仁孝,以诗书课子孙,见贫乏难务解济之,邑有大事,邑令多与商度,屡举冠带不受,以“表正家邦”额其门。李承芳祖父李日纲,明庠生,曾祖父李本章为明贡生。郡主朱氏(1581~1642),明代吉王朱见俊之后,长沙第五代吉宣王朱翊銮之女。朱翊銮初封于龙阳王,一直生活在长沙吉王府,隆庆六年(1517)进封为吉王,万历四十六年(1628)殁。朱氏后封为郡主,岁禄八百石。郡主朱氏即第六代吉安王(追封)朱常淳之妹,第七代吉贞王朱由栋姑母。李承芳和郡主朱氏无生育,后抚弟李承德之子李先发为后。李承德(1583~1642),字心寰,由太学生官直隶经历使司,子先登、先发、先达、先香。后来的曲江李氏显赫人物大部分为李承德之后。善化县志载:李承芳字誉轩,由太学生历任两浙监运使,崇祀浙江名宦,居乡好施,与津渡桥梁捐修不吝。李承芳抚子李先发为父母作传,载:“府君讳永芳,字誉轩,大父少洲公冡子也,颖异俊秀,卓落不群,就傅时即过目成诵,未弱冠列成均性嗜学,工诗文尤喜,谈易理並邵子诸书,当时名士称道之,迨吉藩幸其里弟也,选为上宾歺之,甥馆书赐英蜚,芸香匾额兼转监运使,司以荣其官而.......周贫济急,曲尽提携,津渡桥梁乐于修建,厚德不既多乎。母朱太淑人秉性温和,无深宫习,初降嫔即谨修子妇礼,姊姒间雍睦无间,言鉊华不事,淡素自如,当以古语由伦人奢易,由奢人伦难为诫,时员役台馈络绎不绝,靳江官埠其遗跡也。母氏每于馈物必分惠家庭,不肯自私呜乎。”甲子桥始修于明万历年间,为李承芳主修。清同治及民国《宁乡县志》载:新埠头渡,在道林上五里,原名毡埠头。相传明吉藩仪宾(郡主之夫)、崔文莲,于此蹋毡迎郡王入门,故名。 从1913年《湖南宁乡崔氏七修族谱》载:十七世崔文運,字宗林。父崔朝安,母姜氏。时崔文运在星沙富甲一方,明吉藩徵为仪丁。明季鼎沸偕室徙北直居焉。载漏报王田百亩寄大屯营系藩产,寻散给里党族戚间云。崔朝安生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四月初四日,崇祯四年(1631)八月二十三日殁,葬宁邑四都九区求己冲。配姜氏,生殁失考,葬宁邑四都四区车陂头屋后山,生子四子:文運、文遴、文逵、文崔文莲与崔文運是否为同一个人,仪丁是否为仪宾。从时间点及记载误点来分析(印刷及误记),可能是仪宾误为仪丁,文運即文莲。崔文運估计生于1543年左右,文運之妻比李承芳妻要大40岁左右,故崔氏郡主朱氏是曲江李氏郡主朱氏的长辈,这些都有待深入了解调查。长沙吉王后裔在明末落难之时,通过周堪赓帮助依附大屯营周氏,是否与曲江李氏、崔家有关联,有待进一步研讨。
       黄本骥《湖南方物志》云:长沙老猴非猿也,乃明吉藩马厩中物。藩女适善化李氏,赠以马而猴与焉。亲迎之日,其婿坠马死,故女未行,而猴逸。李住河西之曲潭,藩邸在今长沙皇仓,相去三十五里,中隔湘江。猴常往来两地,略无所阻。余少日寄居碑市,与李邻近,猴亦常至,余宅家人咸见之。猴项旧系金链,行则琅琅有声,尝跪乞。查阅曲江李氏族谱,而附马无死亡年月时间记载,的确为一大疑问,应为家族隐私。同时郡主朱氏无后,故李承芳迎亲坠马而亡是真。至于猴子寿命有二百多岁是不符常理,只有可能为灵猴的后代。
      从明末至清代,曲江李氏名人辈岀,以儒生文杰著称。李承芳抚子李先发,字石香,号松门,岁贡。李承德长子李先登,字文岸,号晋园,岁贡官湘乡教谕,督师何腾蛟擢军前监纪,以养母辞归,祟祯十六年献贼陷长沙,大索绅士强污伪职,李先登负母潜逃免辱迄,后洪成畴扫除群寇,宣谕召公征聘再三,总以养母坚辞不出,表现岀忠于前明的遗老风骨。今心区碧湘街一带晋园清顺治十八年(1661)李文岸所筑。入清,绝意仕途,遂在自家的废墟上,除去瓦砾,栽木种竹,辟为园林,名晋园。晋园面岳麓,抱湘流,朝晖夕爽,宜乎人文蔚起,藉甚楚南。李先香,李承德四子,清康熙癸卯(1663)科举人,任江西建昌县知县,妻周氏,为平冈周氏周堪赓族曾孙女,进士周采第七代孙女。李先发子李世英,邑庠生。
     在明末国难时期,曲江李氏也显现出忠烈之士,祟祯十六年,张献忠横扫湖广,特别是对明室及大户进行掠夺,造成了许多暴行。据清进士翰林院编修刘元熙(龟头市刘氏)为李世彬作的传记载:“公讳世彬,字青容,曲江李氏裔也(十四世),生而颖异,勇力绝伦,年十六遊宏序当能文事,拔剑起舞曰大丈夫修身立行,岂仅沾沾于书砚间哉,当时同学壮其言,初莫测其崖际,迨逆献之陷潭州也,巡按刘忠毅公兵溃被執,屡胁不降逮系过靳江,沿乡蹂躏,民皆望风鼠窜,公闻之恕发切齿,独率家丁及乡勇五十余人,扼其险要以为救援、誓进毋退,厉声呼曰,冠贼快送我大人出,呼未毕贼至交锋,挺身腾步刃贼十余,贼气少沮无何,群贼至愈戮愈多,公乃愤入重围,汗血透襟,力战而无嗟乎!公一诸生耳,前无所挽,后无所推,必欲置身危险毕命疆场,抑独何哉,盖平居时早已预料矣,忠臣不惜死烈士,不爱身死而有裨于国家,有关于名教又何惜乎一死,公之所以殉正,公之所以生也,贼去后家人觅得其尸,陈鲁酒麦饭为位一哭,葬于所居之大屋湾。前清定鼎之初,方採胜国遗,闻特隆忠烈,公之节略故载之志乘。孺人王氏被捉,亦不屈,贼砍其足,坠崖殒。并附书。”作为一个儒生,勇猛直前,奋不顾身,最后壮烈牺牲,实难能可贵。此历史故事与崇祯十六年张献忠在宁乡杀害136名儒生,为同一时间事件。
      李世橒(1635~1708)是曲江李氏显赫人物,字蔚雯,号庭坚,举人任广东韶州府乳源县知县。善化县志载:李世橒字蔚雯,康熙己酉科(1669)举人,世居曲潭,旧立曲江文社,督课子孙,手不释卷,居家以勤俭恭恕为本,当军需烦剧,代理差徭,保全一乡口不言德,后裔振振克世其家。李世橒有妻妾七人,分别为黄氏、罗氏、沈氏、范氏、方氏、周氏、吕氏,有子七个,周氏生逢灏、漨淋(李雨若)。
       乾隆九年(1744年)甲子年重修曲江桥的李雨若妻黄氏的资料信息。李雨若(逢淋),父李世橒,养父(叔父)李世彬,曲江李氏十五世,妻黄氏。善化县志载:“监生李逢淋妻黄氏,年二十四岁夫亡,哀毁几绝,未几子殇,抚侄锦承嗣,故育成立,已入庠復夭,一女未字亦夭。历遭惨变,血尽心枯。”后在乾隆九年甲子,独资重修曲江甲子桥,用作善事之举,化解心灵的创伤。今天我看到这座别具匠心之桥,敬意之心油然而生。
      乾隆五十八年(1793),重修甲子桥的主修者李申甫资料。李申甫(1741~1815),字申甫,派名绍松,号骏嵒,曲江李氏十六世,清附贡生,妻黄氏,为宁乡田心黄氏黄道忠之女,湖南历史文化名人黄本骥称黄氏为姑母,并为姑父李申甫作了传记。父李逢灏,廪贡,候选训导,母黄氏,祖父李世橒。申甫公传:姑祖父李公申甫,讳绍崧,字骏嵒,明府蔚雯公之孙,明经瀚瞻公之子也,幼颖悟善,属文以附贡,赴棘闱屡不售,乃隐居曲江书屋,以著述自豪,所编左传快读,寿世医方刊刻行世,公生有至性居,父母丧三年不入内寝。伯兄及堂兄无子,均以己子嗣之,他如辑家乘,培祖茔皆劳事而,公毅然不辞焉。公家故素封自奉未当遇厚而施与无所吝,其倡修文庙监意西称道不衰,捐建育婴堂诸同人未之勒名碑首,至其利济为心,见饥寒必措衣食,遇险阻则造舟桥,美有不胜殚述者乎!世教之衰,也守钱之虏徃往抱千镪而长锢,破一文而不为观。公之所行其亦可以少愧矣。姻再晚虎痴黄本骥拜撰。
      道光六年(1825)冬,众姓重修甲子桥,监修为李氏族人,其中李拔元为李申甫次子,派名廷泰,国学,乾隆三十年四月初八生,道光年间十七年九月十六日卒。传承了先辈的美德,弘扬了家族遗风,为当地又做了一件善事。
      清咸同时期,在征战太平军的战斗中,曲江李氏族人积极投奔湘军,如李汉卿、李树森等成为湘军将领,其中李学祥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李学珪,宦名学祥,字祥生,号国英,由军功保举花翊协镇,都督府都带,楚军新右营道标镇海中营,随左宗棠赴陕追剿捻叙功以参任福建泉州城守营参将,前署台湾南路参府,随带加一级归闽省抚标,后诰授昭武将军。
     曲江李氏随着家族的日益壮大,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强,当地世族大家纷纷与之联姻,从而产生强强联合,家族更加辉煌。从族谱可知,明清以来,曲江李氏与各地望族交往频繁,当地许多社会名流士大夫,为曲江李氏先人歌功颂德并作传记。进士邓巍为李少洲作传;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孙鼎臣为李馥远作传;进士陈鹏年为李世橒作传记;双江陶氏举人山西定襄县知县陶士伋,为岳父李世儒作传;进士黄道恩为李逢若作传;湘潭举人张九钺为李逢盛作传;进士刘开诚为姑祖母刘氏(李逢时妻)作传;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徐棻为李绍翥作传;进士翰林院武英殿协修郑敦亮为李镇昌作传;徐树堃为姑父李政侃作传;甘肃知府余泽春为李政华作传;河涧知府张璨(湘潭人)为妻兄李世佐(廷献)作传;举人曾兴仁为李仁山(廷辅)作传;举人吴其桢为李晓楼(学镛)作传。李学苏(字少泉,号愚湖)妻王氏,为东湖王氏进士王坦修孙女······。从上可知部分李氏家族信息,充分反映了当时世族大家,互相尊重门弟,各族讲究门当户对,通过联姻的关系达到家族长盛不衰。
      耕读为本,积功擢爵,敬贤树德,忠孝家国,仁义友爱,行善好施,救贫济困,光宗耀祖是汉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的遗风深入影响着一代又代人。曲江桥从始建至今有四百多年历史,黄氏重修甲子桥也有二百七十多个寒暑春秋,至今保存完好,是长沙当地永远的遗存。甲子桥的沧桑岁月,能反映出一个家族和地方的人文历史,是我们永远值得珍惜和保护的历史文化资源。
长沙曲江李氏家族与甲子桥
                                             曲江卫星图
长沙曲江李氏家族与甲子桥
                                             甲子桥又名曲江桥。2019年3月17日陶子林摄
长沙曲江李氏家族与甲子桥
                                      清代曲江与甲子桥图
长沙曲江李氏家族与甲子桥
                                                    甲子桥
长沙曲江李氏家族与甲子桥
甲子桥又名曲江桥,位于岳麓区含浦街道曲江村向家组,跨曲江水。2019年3月17日陶子林摄(东向西摄)
长沙曲江李氏家族与甲子桥
                                         2019年12月14日陶子林摄
长沙曲江李氏家族与甲子桥
                                                            2019年12月14日陶子林摄
长沙曲江李氏家族与甲子桥
                    甲子桥南即附马坪          2019年12月14日陶子林摄
长沙曲江李氏家族与甲子桥
                              甲子桥桥碑。2019年12月14日陶子林摄
长沙曲江李氏家族与甲子桥
                       李承芳与吉王郡主朱氏的记载
长沙曲江李氏家族与甲子桥
                                                     曲江附马坪。2020年3月16日陶子林摄
长沙曲江李氏家族与甲子桥
                                    灰色楼房后为附马
李承芳墓地,已毁。故名附马坪
长沙曲江李氏家族与甲子桥
                            李雨若妻黄氏的记载
长沙曲江李氏家族与甲子桥
                               李雨若妻黄氏的记载
长沙曲江李氏家族与甲子桥
                                族谱载李申甫
长沙曲江李氏家族与甲子桥
                                   族谱载李拔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