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湘潭窑湾陶公山

(2018-07-01 23:03:41)
湘潭位于湖南省的中部偏东地区,湖南省辖地级市,简称潭,因盛产湘莲而别称“莲城”,又称“潭城”。“湘潭”之名来源于它的地理特征。此地因处湘江之曲而多“潭”,乃得名“湘潭”。湘江第一湾的窑湾壶山之下即为深潭。商周时期,市境为荆楚之地,战国后期,楚从黔中郡划出长沙郡,湘潭市全境属长沙郡。秦统一中国,郡属仍旧。晋,市境属衡阳郡,郡治在今湘潭县古城乡。当东晋从荆州析出湘州时,境属湘州。宋朝,市境属荆湖南路潭州。明,市境属潭州。清代,市境属长沙府。1950年7月,经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改湘潭县城关区为湘潭市,隶属由岳阳迁至湘潭的长沙专署(1952年10月改名为湘潭专署),湘潭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湘潭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曾因水陆交通方便而逐渐成为湖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以米、药等商品的转运贸易为基础,在明清十分繁盛,明朝时为“工商十万,商贾云集”的商埠,有“小南京”、“金湘潭”之称。清朝至鸦片战争之前,湘潭是广州进出口货物运输的重要中转站,也是连结上海、汉口和西南地区的商业枢纽,是湖南最重要的转口贸易城市。当时的湘潭发展为湖南最大的商业与经济中心。
     窑湾位于湖南省湘潭市河西老城区西端,湘江从它身边流过。据史料记载,窑湾古街于秦代立壶山港,建制于晋代公元313年,历经1700余年的沧桑巨变,已成为湘潭城区文化发源最早、人文资源最丰富、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地方。人们说,走进窑湾就走进了湘潭的历史深处。
湘潭窑湾陶公山
                                                                湘潭陶公山山门,2011年10月2日   陶子林摄
明代万历年间任礼部尚书的湘潭人李腾芳,在《陶公山纪胜》一文中写道::陶公山,晋代大将军陶侃衣冠冢之地。这里草繁树茂,百鸟齐飞则遮天蔽日,百鸟齐鸣则如万方乐奏。山下有高数十丈的巨石雄踞江岸,石上有陶公亭,或供陶侃远眺南岳,故又名望衡亭;或供陶侃来此垂钓,崖下有深潭即是陶侃垂钓的鱼潭。深潭之西有山溪流入,溪上有桥也名为陶公桥。沿陶公山北行一里有水池,即陶侃洗笔砚之池。此地都以陶公命名,实为湘潭百姓敬重陶侃的德品和功绩所致。陶公山原名壶山,位于湘潭市区西头,于湘江冲击平原突兀而起,以其山形似壶而得名,扼一城之形势。陶侃曾驻兵于此,故后人又称此山为陶公山。
湘潭窑湾陶公山
                                   陶公山上修复好的 陶侃公塑像,2018年7月11日  陶子林
湘潭窑湾陶公山

湘潭窑湾陶公山
      湘潭壸山“望衡亭”。望衡亭位于陶公山下,湘江岸边的石嘴垴上,亭中石柱楹联为:“地维天柱此孤石;岳色江声萃一亭。”2014年2月3日摄
相传东晋名将陶侃在此屯兵,曾在江边建有望岳钓鱼二亭,元御史燮理浦化曾题《望岳亭》诗:十载重来一凭栏,光阴不改旧江山。亭高下瞰龙藏室,天远遥观虎拜斑。耕钓每怀生处乐,驰驱未许老来闲。雄风入座披襟好,静看渔舟上锦湾。后来,该亭几经兴废,此处又出现过黄叶亭、观湘楼、陶公亭等,现皆不存。
1932年,由王捷俊将军筹资在陶公亭原址兴建新亭,建成后,登高远眺,南岳衡山隐约可见,岳麓红枫历历在目,因仰陶公望岳之义,故名望衡亭望衡亭全部为花岗岩麻石砌成,亭中墙里镶嵌有《湘潭石嘴头碑记》和《望衡亭记》两块大理石碑,三层有《建筑湘潭县望衡亭碑记》,石碑,高1.6米,宽0.8米,由廖兆熊书
《建筑湘潭县望衡亭碑记》:湘江自广西流入湘境,折而东下,经数千里至潭域石嘴垴,折而东南经文昌阁循山东下。湘潭都市之盛甲于东南,实赖石嘴垴巨石壁立,嵯峨拔峙于江头,障湘水而束之。帆樯千万,鳞集水曲,所由致也。逊清末叶,铁道通于株洲,株洲位于湘江东岸,潭市之商务遂衰,民国十七年,邑人王振寰旅长慨商务之消沉,街道湫隘有以致之。遂仿长沙拆让街道,自城以达石嘴垴,次第兴工,不一年而成。凿石嘴垴
而辟望衡亭基,长沙曹孟其曾为之记,今振寰死矣,葬衣冠于亭基之下。宁乡鲁师长涤平,长沙朱师长耀华,宁乡洪旅长振楚,集巨金以促成斯亭而志同人景仰。莫梅初广为募集,乡之人以斯亭为邑之名胜,合乡间人士筹募
巨金以完斯亭,今亭己建成,亭之前为王故旅长振寰墓。亭以石为基,步石磴至亭楼。石栏周环,凭栏四顾,江干风景掩映眼中,自亭楼左旋,循铁梯而上,为亭之中层,再上则平台矗立,南望衡峰,朝阳碧色,隐约于烟云
缥缈间,而大江环绕,逦迤以达于麓山。叠障层峦,出没于风沙。望里上下,波光帆影,百鸟翔集,蓼渚芦汀,
参差夕照。风景如斯,诚足乐也,尘念俱寂,能不有江海无涯之慨乎,益令人不能忘情于斯亭者矣。 建筑委员肖
鹏、齐廷襄、胡思亮、莫运先、黄政衡;邑人廖兆熊书;承修人陈梓明、谢雨亭。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岁次壬申七月谷旦刊
湘潭窑湾陶公山
                                                        望衡亭      2018年7月11日  陶子林
湘潭窑湾陶公山
                                              望衡亭       2018年7月11日  陶子林
湘潭窑湾陶公山
                                              望衡亭           2018年7月11日  陶子林
湘潭窑湾陶公山
                                               衡亭    2018年7月11日  陶子林
湘潭窑湾陶公山
      望衡亭第二层亭内并列有两块石碑,均高1.8米,宽0.8米,一为《望衡亭记》,由王捷俊撰文,彭绍香书写;另为民国十七年(1938)《湘潭石嘴瑙碑记》,由曹孟其撰文,周介裪书写。
注:曹孟其(1883-1950) 教育家。原名惠,字孟其。长沙人。县学生员。曾任湖南都督府秘书、国民革命军前敌总指挥部秘书。创湖南省孤儿院,任院长。并兼长沙广益中学、三峰中学校长。以孤儿院所有农田创办隆庆农场,购置拖拉机,为湖南机械耕作之始。又兴建给孤园,园中种菊花千余种。工书法,以北碑而参颜体,独具一格,人称“童体”。有《逸词残稿》、《孟其文录》、《孟父春秋》等传世。
  周介祹(1886—1951),宁乡人,字筠翘,号朴菴,清末秀才,民国时期湖南著名的书法家,参加过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后任江西、甘肃省政府秘书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卸职,归隐于长沙河西张家冲。也曾寓居武汉、广州、上海等地鬻字为生。宗颜真卿,兼习钱南园,融会北魏诸碑之长,自成一体,与湖湘当时书法名家谭延闿、谭泽闿、曾熙、郑家溉同为一代正宗。
湘潭窑湾陶公山
                               “望衡亭”,向西南望湘江,冬日雾色苍茫,一湾江水碧波。2014年2月3日摄
湘潭窑湾陶公山
                                      壶山石嘴瑙上向西南望,江水浩渺,岁月悠悠 。   2016年9月26日
湘潭窑湾陶公山
                                            夏日湘江         2018年7月11日  陶子林
湘潭窑湾陶公山
                                   陶公山下崖刻“江山胜迹”。2016年9月26日摄
1928年,在湘潭城驻防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四师师长王捷俊18901930,字振寰,湘潭县人)为解决窑湾居民往来城区需翻越壶山之苦,组织开凿临江道路,在路的中段上方约30米处,有晋代陶侃、明朝何腾蛟两位民族精英的衣冠冢。王捷俊对两位前辈心存敬佩,特题词“江山胜迹”,邀请国民政府交通部佥事、《民主报》主笔朱德裳(1874-1936年)书写,由工匠雕刻于崖。
湘潭窑湾陶公山                                      江山胜迹石刻  2018年7月11日  陶子林  湘潭窑湾陶公山
文物保护碑 湘潭窑湾陶公山                      陶公山对面湘江中的杨梅洲,陶侃当年踞兵之地。2018年7月11日陶子林
湘潭窑湾陶公山
                                             陶公山下仿古街景              2018年7月11日陶子林
湘潭窑湾陶公山
                                        陶公山石嘴瑙巷  2011年10月2日   陶子林摄摄            湘潭窑湾陶公山
                                  望衡亭上向东南望,远处为湘潭一大桥。        2018年7月11日陶子林
湘潭窑湾陶公山
                               原湘潭市第一自来水厂取水处,今收藏有许多旧石件。  2018年7月11日陶子林                 
湘潭窑湾陶公山
                                              恢复湘潭陶公山历史古迹规划图
                        
湘潭窑湾陶公山
陶侃是江西九江都昌县人,少时家贫,父亲陶丹早亡,全靠母亲湛氏纺织为生,东吴灭亡后全家迁到寻阳。在那儿,陶侃完成了他军政生涯的最初历练:干过管理渔业的小官,当过郡一级的重要官员--督邮,做过主政一方的武冈县令。乱世出英雄。义阳蛮张昌在荆州叛乱,陶侃领兵平乱,大破乱军。自此以后陶侃便以其战功一直升迁,最后当上太尉之位,并掌握重兵,都督八州军事并任荆、江两州刺史,这在门阀世族垄断高位的东晋是一个例外。
陶侃与湘潭的不解之缘导因于杜弢领导的湘洲流民起义。陶侃伐杜弢,除屯兵湘潭石嘴垴外,也屯兵于长沙岳麓山。湘潭的唐兴寺即陶侃故居所在地,杨梅洲是昔日的西晋水军军营,岳麓山的“杉庵”乃陶侃屯兵于长沙时的居所。

                     《晋书·陶侃传》原文选段

五月,以陶侃为征西大将军、都督荆•湘•雍•梁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荆州士女相庆。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未尝少闲。常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诸参佐或以谈戏废事者,命取其酒器、博之具,悉投之于江,将吏则加鞭扑,曰:“樗者,牧猪奴戏耳!老、庄浮华,非先王之法言,不益实用。君子当正其威仪,何有蓬头、跣足,自谓宏达邪!”有奉馈者,必问其所由,若力作所致,虽微必喜,慰赐参倍;若非理得之,则切厉诃辱,还其所馈。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佃,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作,家给人足。尝造船,其木屑竹头,侃皆令籍而掌之,人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厅事前余雪犹湿,乃以木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湘潭窑湾陶公山
                                        陶公山侃公墓地,2011年10月2日 陶子林摄
                                                     修建桓公墓庐记                       陶叔惠 (安化文毅公曾孙)                     
晋太尉桓公,国封长沙。子孙繁衍长沙,以次八邑之陶氏皆支裔也,而公墓在湘潭,今十八总之山阜,历号古迹,清时邑人设思古堂于大唐兴寺内,距公墓咫尺耳。祀四贤以公居首,岁以上已致祭。鼎革后逐废继,而兵戈屡起,典守者无其人,巍然峙于荒烟蔓草之间,吊古者深概焉!岁癸酉,族人倡议修建长沙故有陶氏八邑总祠,为先曾祖文毅公所创,以祀公而收族者也。是年秋祀议遂定,于是上其议于有司而徴费,八邑之子姓鸠工庀材,芟芜萝莳嘉木,缭以周垣,瓮以栏杆庐屋数间,立于其东。以民国二十五年丁丑秋工毕竣,凭栏以望南岳耸峙于前,湘水绕流于下,云树辉映,气象万千,沨沨乎有雄镇之风,而世传公之钓台则在其左,近益以见公之英灵为世人受慕,而景仰者历千载而弥永也,墓右侧有明何阁部腾蛟之遗冢,盖已迁者,是役共费国币贰千柒百元有奇捐户之名,刊碑于总祠,置守冢一户,月给四元,亦自总祠出,监修者:长沙嗣孙伯秋、宁乡隽钦、湘潭秉煌。监工者湘潭伯原例得附书是为记。

湘潭窑湾陶公山
                                          晋都督陶桓公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修复的石棺。2014年2月3日摄
据当地居民郭植梧介绍,陶侃的衣冠冢建成后,陶氏族人一直安排了守墓人,最后一名守墓者,人称“陶三老倌”。“陶三老倌”临终前,将守墓的事托付给了老郭的父亲。于是,郭家人笃诚守墓,直到1982年市政府将陶侃墓定为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前,侃公墓破败不堪,墓冢石棺陷落,小孩玩时可见墓内有宝剑盔甲,后市政府部门用水泥石料修复如今。
      关于湘潭陶公山是侃公实体墓还是衣冠冢,有一些争议。据《元和郡县志》、《大清一统志》记载,陶侃墓地在长沙南二十里,今树木岭有陶公山地名,过去山上树木茂盛,下有圭塘河,为风水宝地,而此处正好离长沙古城二十里左右,树木岭陶公山是侃公实体墓可能性最大。
湘潭窑湾陶公山
2016年9月26日长沙、宁乡、湘潭陶氏宗亲,在湘潭窑湾了解陶公山、唐兴寺、望衡亭景区复古开发情况,同时祭拜侃公。
湘潭窑湾陶公山
                           2016年12月9日,湖南陶氏祭拜晋太尉桓公大典在湘潭壶山举行
清代江苏巡抚黎培敬为墓碑撰有一联:“百甓勤劳芳土地,八州都督剩松楸。”今已恢复
湘潭窑湾陶公山
                 正在修建的大唐兴寺   2018年7月11日  陶子林
湘潭窑湾陶公山
                                                2018年7月11日  陶子林
湘潭窑湾陶公山
                                                 恢复湘潭陶公山大唐兴寺规划图
湘潭窑湾陶公山
                                                               2016年9月26日
湘潭窑湾陶公山
                                                 湘潭陶公山大唐兴寺,原名石头寺。  2016年9月26日摄
唐兴寺原为陶侃故宅,陶侃死后不久,人们遵遗嘱将其故宅捐献为寺,名石头寺。是佛教入湘最早记载。唐永徽六年(公元655),朝廷顾命大臣、大书法家褚遂良,因谏高宗立武昭仪(武则天)为后,被贬为潭州都督。褚公怀愤,至于湘潭,游石头寺,奋笔书成:“大唐兴寺”,寺遂改今名。
湘潭窑湾陶公山
                                                     湘潭市博物馆收藏的“大唐兴寺”匾额
湘潭窑湾陶公山
        湘潭陶公祠(陶侃祠)旧貌,现已毁(湘潭市文联副主席何歌劲提供)。此处曾为新群学校校园
新群学校(湘潭市二中)曾在陶公祠办学8年。1923年,新群学校由十八总福建会馆,迁至十二总后街陶公祠,复因陶公祠傍湖,涨水季节学生出入不便,乃与巨商龙汉侯洽商,以一万银洋购得莼香园为永久校址,于1931年迁入。新群学校是1921年5月,毛泽东、黄笃杰、王洪伦、刘继庄、言志超、宫廷璋、陶叔瑜发起而成立。
湘潭窑湾陶公山
                                                      明嘉靖长沙府志载湘潭陶公山
湘潭窑湾陶公山

湘潭窑湾陶公山
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长沙府《陶氏八邑总祠续修纪略》载湘潭十八总陶公山桓公墓图
湘潭窑湾陶公山
 在湘潭市启动陶公山景区重建工程以后,湘陶联及湖南陶氏后人陶纳、陶忠亮、陶子林、陶金秋、陶建武、陶德成等 2016年9月26日在窑湾和建设方及湘潭市文史专家举行座谈,随后,写出了《关于恢复陶公祠的建议》,“···建议在“陶公山景区”恢复“陶公祠”建筑,其体量可略次于唐兴寺,为景区第二大建筑物。此举,将进一步改善陶公山景区的历史文化面貌。 作为景区核心建筑,陶公山景区的灵魂,这里也是瞻仰陶侃、侃母湛夫人、曾孙渊明公像图和事迹,传播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场所:···”“ ···此外,建议依照景区定位,对景物进一步装饰、完善:···”。此建议在征求湘潭市文史专家意见后,由陶纳、陶忠亮约见并当面呈交中共湘潭市委曹炯芳书记。对于陶公山建设,发出了陶侃后人的声音。
湘潭窑湾陶公山
2016年12月8日,湖南陶氏联谊会第四次年会,在湘潭召开,并就总谱工作进行了布置排。
湘潭窑湾陶公山
会徽(参考样图)
说明:1·陶字为家族标志,居中央,为两江总督陶澍手迹。2·五柳代表渊明公文化。3·浔阳堂代表湖南陶氏祖源。4·下为湖南十四市州首字。5·上七个字为总会全称。6·红色代表陶氏兴旺发达。7·黄色代表陶氏辉煌历史。8·蓝色代表平安幸福,湖南为鱼米之乡。9·圆圈代表陶氏团结。10·八角代表陶氏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包含始祖侃公为八州都督。设计:陶子林
湘潭窑湾陶公山
                                   2016年12月9日,湖南陶氏祭拜晋太尉桓公大典在湘潭壶山举行
湖南陶氏祭拜始祖桓公陵寝文:
 公元2016年12月9日,裔孫维元、干三领衔湖湘陶氏子孙代表,献时鲜供品,祭拜于始祖、晋太尉、八州都督、长沙郡公、桓公士行老大人陵寢之前。缅怀祖德,寄托孝思。深念我祖:
     少小孤寒,历经磨砺;母贤子孝,大器终成。念母劬劳而辛勤力学,感母退鲊而廉洁守身;思母题箴而不忘根本,怀母酒限而热泪沾襟。百炼成钢,德能双具;才兼文武,待时而兴。益友相交,得范逵周访;良师知遇,有张夔刘弘。出庐江,举孝廉,州吏见风停按;游宛洛,令武冈,创学忤上辞官;前路崎岖而初心不改。破陈敏,守武昌,韬略才华类己;平杜弢,转荆广,功高遭忌由敦;宏图刚展而壮志待伸。苏峻作乱,大厦将倾;天下王师,共推盟主。星发金陵,亲冒矢石;剪凶安晋,功盖两朝。兵不血刃而骁徒授首,运筹帷幄则四将功成。茂弘折节输诚,元规抚膺下拜。治理江荆,倡勤倡俭;竹头木屑,微密纤毫。投樗抑浮,问稻惜谷;路不拾遗,乱世奇观。石勒畏公而诛铁,慕容尊侃以求荣。位重勋高拒封拒赏,民安国定在肩在心。赤胆忠肝,情牵万众;纯臣第一,名不传虚。桓公勋德,昭示万方,经千七百年风云变幻,历久弥新。
      吾祖封郡长沙,屯兵湘水;深怀故地,退隐归藩。讵料天妒英才,樊溪梦远;捐宅唐寺,藏骨壶山。今故封峨然,新装灿发;精神永在,魂兮归来!
      公元1838年,裔孙陶澍领衔,八邑建祠,共祀始祖。今百八十年后,湖湘10万子孙代表,俯伏陵前。告曰:湖南陶氏,系出浔阳;总谱联宗,祖德重光;尊桓敬柳,惜阴自强;兴家振国,永志不忘。

         呜呼!巍巍祖德,世泽绵长;佑我子孙,壮我中华!
                                       伏惟尚飨!
                                                                       中华陶氏湖南联谊会暨湖南陶氏全体子孙敬上
                                                    (本祭文由陶纳长辈撰写)
湘潭窑湾陶公山
        唐兴桥 ,西向东照 。唐兴桥 ,西向东照 。桥上有34只狮、象、鹿、猴、兔等动物石雕(南边18只,北16只),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2018年7月11日陶子林摄 
湘潭窑湾陶公山
        唐兴桥 ,东向西照。   桥上有34只狮、象、鹿、猴、兔等动物石雕(南边18只,北16只),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2018年7月11日陶子林摄               
湘潭窑湾陶公山唐兴桥 ,西向东照 。桥上有34只狮、象、鹿、猴、兔等动物麻石雕(南边18只,北16只),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2018年7月11日陶子林摄                                             
湘潭窑湾陶公山
                                                               文物保护碑
湘潭窑湾陶公山
                                                   唐兴桥  ,南向北照。            2018年7月11日陶子林
湘潭窑湾陶公山
                                               唐兴桥  ,南向北照。    2018年7月11日陶子林
湘潭窑湾陶公山
                                                                     唐兴桥
湘潭窑湾陶公山
                                                          唐兴桥,2016年9月26日

湘潭窑湾陶公山
                                                       2016年9月26日
湘潭窑湾陶公山
                                                               1981年唐兴桥
唐兴桥,旧时为湘潭城通往湘乡,邵阳以及花石,衡山等地的必由之道,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秦末。原名壶山桥,后因毗邻唐兴寺而得名,湘潭县志载,清初,由萧俊义等捐资修建,乾隆47年(1782年)及光绪年间,该桥进行过两次大修,光绪 7年(1881年),时湘潭知县作护桥朱判,刻于石上,清顺治进士,江西玉山知县唐世徵曾写《重修唐兴桥记》。解放后的1950年、1983年、2015年,湘潭市政府又组织进行过三次维修,今基本恢复原貌。为单孔石拱桥,长13米,宽6米,跨度12米,由花岗岩石砌成,两边有花岗石围栏,围栏柱头上立有狮、象、鹿、猴、兔等动物石雕,栩栩如生,是湘潭城区现存完好的最古老的石拱桥。

湘潭窑湾陶公山
                                                                     陶公山卫星地图


参拜湘潭陶公山: 陶正己诗二首 
2012年5月12日与子林,陶今去湘潭参拜陶侃墓
       (一)

烟雨绵绵四月天
飞车同去觅宗贤
石棺高卧遗园在
肃立陵前忆祖先


   (二)

官封司马长沙郡
陶侃功高领八州
湘水千年流不断
望衡亭下浪悠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