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宁乡灵峰书院遗址与书堂山调查

(2018-01-18 13:47:54)
分类: 名胜遗迹
灵峰书院遗址位于宁乡市朱良桥乡小沅村灵峰山北,是宁乡有史可考的最早书院,因南宋大经学家、理学家胡安国、胡宏父子及湖湘学派宗师张栻,理学大儒朱熹,曾来此讲学,而盛名久远,为宁乡十景之一所在地,明末清初文化名人陶汝鼐定风景雅名为“灵峰夜月”。书堂山位于檀树湾五星村刘家新屋组,也因胡安国父子及张栻曾在此游览设堂传道,山得名书堂山。
     2018年元月17日,家住朱良桥乡刘利国先生为儿子主办隆重婚宴预备歺,子林欣然贺喜。顺道对灵峰书院遗址及书堂山进行了实地了解。从历代宁乡县志及有关资料查阅,书堂山在清一都,民国为狮顾乡,东有沙河穿过,距江家石桥不远,通过手机导航定位江家石桥,车经茶庵寺,走县道073线,一路奔驰,到达终点一打听,石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农田基本化而毁,老沙河通过改道为渔场,对书堂山地名,大部人并不熟知,后多方打听,终于找到,当地热心人詹和平先生热情接待,并带我上山进行了解,山下为刘家新屋地名,书堂山为老地名,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山上建有五星学校,今已搬迁多年,关于宋代胡安国、胡宏父子曾在此设堂讲学,当地人一概不知。此山地势不高,土壤为红黄壤,深厚肥沃,林木茂盛,南竹遍野,据说风水好,山中坟墓较多,这里位于洞庭湖南尾,是丘陵与平原的交接地带,东北部为开阔的农田,沩水和沙河在东北部交会而形成双江口镇,向西就是六十里长冲,由于自然环境优良,历代是农耕宜住地,为鱼米之乡,当地族姓以刘、文、高、周、詹、胡姓为主。
     灵峰书院遗址是我寻找的重点,车经宁乡大道,再走省道223线,直奔小沅村,到达终点后,当问及灵峰山、道山及灵峰书院,几乎无人知晓。说明多年来,对名胜古迹的关注度并不高,最后多方打听,说有一处祠堂地,曾经是学校,好像与书院有关,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灵峰书院旧址。当地周小年、刘茂君热情接待,并带路实地指认,后熊世球老人热情讲解。灵峰书院旧址,在清代为周氏祠堂,1949年后变为学校,1988年拆屋搬迁到黄才岭西边,当地为小沅村祠堂湾组,这里是涧西周氏又名小沅周氏聚居地。东面山为十方湾山,西南方向山叫黄才岭,环绕而过的水渠叫株树坝,山冲水系叫小源冲水,由南向北入枫江,再流团头湖,后从乔口入湘江,书院北边有乌龟胫地名,书院风水名叫乌龟地,四周没有灵峰山及道山山名。本人环视四方,只有黄才岭具有气势,按理就是灵峰山,从宁乡十景之名“灵峰夜月”描述,林泉清幽,江流环绕,明月当空,静影沉壁。明人胡灿端诗咏灵峰书院道:峰以昔贤传,月映峰增色,峰与月依然,昔贤难再得。只有黄才岭体现了峰的特色。从同治《宁乡县志》十景图中“书院、桥、峰”来对照,也是吻合的。地名的传习,一般是口口相传,而我地乡民大部分是明初江西移民后代,小地名是后来所取。今灵峰书院遗址,唯一保存的古迹只有一座古桥,为四块长条麻石搭成,后又在小沅学校发现了四根麻石立柱,今遗址大概有三亩左右,现为苗圃地菜地及农田,但还可见到一些残砖破瓦,估计都是拆学校时残留下来的,为周氏祠堂遗物。本人在调查中,天气阴沉,但车一到祠堂湾,云散太阳露,最后晴空万里,天色蔚蓝,能见度大增,岀现了“灵峰昼日”的另一番冬景。
    关于南宋时期,胡安国和胡宏父子,什么时候在灵峰书院和书堂山授道解惑,估计胡安国应在绍兴三年至绍兴八年之间。《湖广通志》记载,云峰书院,位于宁乡县东,宋胡宏建,按理云峰书院即灵峰书院,胡安国父子是福建崇安人,张浚张栻父子是四川绵竹人,他们都是外省籍,但对湖湘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是湘楚文化的奠基人,从此开始,湖南告别了“南蛮之地”的丑名。胡氏与张氏数代关系密切,互相依赖,相互信任,成为历史美谈,建炎三年(1129)枢密使张浚向皇上推荐胡安国可大用。由于战乱不断,1129年冬,胡安国、胡宏、胡宁、胡寅来到湘潭碧泉,1133年在碧泉兴建书堂与居室,后来胡寅定居南岳,胡宁定居宁乡麦田,今麦田胡氏即胡宁之后,胡宏固守碧泉。
     绍兴三十一年(1161)张栻去碧泉拜胡宏为师,当时张栻27岁。从此胡氏与张氏结下深厚感情,后张栻女儿嫁给胡宏儿子胡大时为妻。从乾隆湘潭县志的记载可知许多信息,据载:碧泉书堂:在县南十一都。胡文定公宦游荆南岁久,绍兴初因徙家衡岳之下,买地诛茅,结屋数间,名之曰“书堂”。绍兴五年,令纂修所著《春秋传》,六年投进,正在书堂中也。子五峰,传其学,优游南山下二十余年。张南轩从之游,得孔门论仁亲切之旨。又有南岳处士吴晦叔、湘乡彪居正父子及其从弟广仲,俱授以文定之业。五峰季子大时,为南轩婿,求南轩名其书堂曰“勿斋”。其授受源流皆在此堂。
张浚张栻父子与宁乡也结下深厚感情,宁乡巷子口状元易袚是张栻学生,张氏父子后葬宁乡巷子口罗带山,后人为纪念张氏父子对湖湘文化的贡献,整修墓地,建立祠堂,1524年明嘉靖帝,下旨在宁乡官山建南轩书院。对于胡氏父子与张氏父子来湘,与宁乡结下了深厚之情,都是当时国难造成的历史事件,坏事无意中造成了美事。
胡安国从湖北来湘,是由忠实第子,湖南人黎明和杨训的关心引导而成,但胡安国父子为什么来宁乡讲学,是谁人引导不得而知。
南宋初期,巷子口(沩水上源)状元易袚与湘乡金薮(原误为金石大湖塅)状元王容是姑表兄弟关系,交往密切,王容葬宁乡坝塘乌江西岸状元山。道林隐士谢英年龄比他们大,不知有无交往,但可以肯定,当时宁乡文风大开,文人都力争抗金,皆为爱国者,是宁乡文化历史可喜的时代。
宁乡的文史研究者,大部分认为宁乡文脉最初来自西部山区,按理宁乡文脉启动于东部,即洞庭湖尾之西南,灵峰书院和书堂山可证,巷子口是宁乡文脉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之地。涧西周氏(小源周氏)迁始祖周辛甫与二世周志高父子,捐修岳麓书院讲堂及捐田麓山寺八十亩,后来对灵峰书院是否修复无记载,但后人在灵峰书院遗址上建支祠家庙是事实,周氏生根小源,力举修复岳麓书院,这其中应与他们尊重文化有关。
2017年11月5日,占地96.9亩,投资8500万的巷子口南轩书院重建完工,规模宏大,古色古香,气势非凡,省市县领导参加揭牌仪式,对湖湘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宁乡最早的书院是灵峰书院,是湖湘文化发源地之一,我们不应忘记。此地交通发达,离宁乡县城20公里,靠近望城区和长沙市,是很好的全域旅游资源,有关部门应高度关注,深入挖掘整理,打造成宁乡的历史文化旅游名片。但今天遗址破败不堪,一片荒凉,灵峰山也没有很好保护,部分山地毁林造田,大煞风景。
      附:有关书堂山与灵峰山,是否为同一处地名,还是分别为二处,无法考证。但在相邻二处不远的地方都开堂讲学,让人存疑,也许是先在书堂山,后再迁灵峰山。从交通来分析,檀树湾书堂山靠近沩水,交通便利,有利于书院开办。
宁乡灵峰书院遗址与书堂山调查
上图为檀树湾乡五星村刘家新屋组书堂山。2018年1月17日陶子林摄
宁乡灵峰书院遗址与书堂山调查
檀树湾乡五星村刘家新屋组书堂山
宁乡灵峰书院遗址与书堂山调查
上图为檀树湾乡五星村刘家新屋组书堂山
宁乡灵峰书院遗址与书堂山调查
上图卫星地图红圈为檀树湾乡五星村刘家新屋组书堂山
宁乡灵峰书院遗址与书堂山调查


宁乡灵峰书院遗址与书堂山调查
上图为清同治《宁乡县志》载“书堂山”
宁乡灵峰书院遗址与书堂山调查
                                              上图为朱良桥乡小沅村祠堂湾组灵峰书院遗址古石桥
宁乡灵峰书院遗址与书堂山调查
朱良桥乡小村祠堂湾组灵峰书院遗址与灵峰山
宁乡灵峰书院遗址与书堂山调查

宁乡灵峰书院遗址与书堂山调查
宁乡灵峰书院遗址与书堂山调查
                                         朱良桥乡小村祠堂湾组灵峰书院遗址。2018年1月17日陶子林摄
宁乡灵峰书院遗址与书堂山调查
上图为朱良桥乡小源村灵峰山西侧小学校留存的灵峰书院石柱
宁乡灵峰书院遗址与书堂山调查
朱良桥乡小村祠堂湾组灵峰书院遗址残存的青砖。2018年1月17日陶子林摄
宁乡灵峰书院遗址与书堂山调查
在灵峰山上南向北俯瞰灵峰书院遗址
宁乡灵峰书院遗址与书堂山调查
在灵峰山上南向北俯瞰灵峰书院遗址。2018年1月17日陶子林摄
宁乡灵峰书院遗址与书堂山调查


宁乡灵峰书院遗址与书堂山调查
上图为清同治《宁乡县志》载“灵峰书院”
宁乡灵峰书院遗址与书堂山调查
上图为灵峰山山上茂盛树木
宁乡灵峰书院遗址与书堂山调查
上图为灵峰书院位置图
宁乡灵峰书院遗址与书堂山调查
上图大红圈为灵峰山位置,小红圈为灵峰书院位置卫星图
宁乡灵峰书院遗址与书堂山调查
上图为朱良桥“灵峰书院”与双江口镇檀树湾“书堂山”位置图
宁乡灵峰书院遗址与书堂山调查

宁乡灵峰书院遗址与书堂山调查
2020年11月9日,再次来到灵峰书院遗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