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辛弃疾》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2017-12-12 14:37:06)《走近辛弃疾》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抛弃传统的单篇精读中分析过度、微言大义、字斟句酌的弊端,让学生自己读,自己去理解、质疑和发现,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从而学会阅读古诗词。
在教学中力求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尝试生活化阅读,还原阅读的真实形态。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读出节奏和情感。2、比较三首词的异同,谈自己的诵读体会。3、品味诗词意境,把握诗词主题。
难点 品味诗词意境,把握诗词主题。
重点 比较三首词的异同,掌握学习山水田园词的方法。
补充资料:老师提供资料(1、三首词原文及注释。2、辛弃疾三首词的写作背景。3、学习辛弃疾三首词的阅读导学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看一张图片,这是一首什么词,作者是谁?(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喜欢他写的词吗?今天,咱们再次走进辛弃疾,去感受他笔下独特的田园风光。板书:走近辛弃疾
二、初读感知
1、同学们看老师发的资料,资料上一共有几首词?谁愿意站起来读读这三首词的名字?《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2、初读诗歌 现在咱们先来读词。谁来读一下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哪些字容易读错?谁愿意站起来读一读?三首词可以任意选择。找同学读。生评价。师相机范读指导。
3、质疑发现 同学们读得很好,下面老师再考考同学们的眼力?迅速观察,这三首词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描写(山水田园的)。都是借景抒情,通过见闻谈感受。
4、以清平乐村居为例,带领学生填写阅读记录卡。请同学们仿照例子,结合注释,仔细阅读另外两首词,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阅读记录卡。
5、学生通过学习讨论得知,作者在日观“村居”时看到了低小的茅屋、恩爱的老夫妻和勤劳可爱的孩子,听到老夫妻好听的吴音细语,感受到了村居的祥和。在夜行“黄沙道”时看到明月、惊鹊,听到蝉鸣、蛙声,闻到稻花香,感受到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在“郁孤台上”看到行人泪和遮住长安的崇山峻岭,听到“鹧鸪”的啼叫,感受到了百姓的流离失所。
通过把握诗词的意象可迅速了解诗词的大意。板书明词意
6、俗话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大家觉得,三首词表达的感情一样吗?找生说。
7、同学们,古诗词中,往往有关键的词句能表达出作者的感情,大家谁发现这三首词中的关键词句了?在品味前两首词的词眼“最喜小儿亡赖”的“喜”和“稻花香里说丰年”的“香”(辛弃疾闻到“稻花香”心生喜悦,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香”也是“喜”)。“中间多少行人泪”“江晚正愁余”中的泪、愁,很明显能感受到辛弃疾在写这首词是悲伤的。
找生读,师指导。
三、品读感悟
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同样是山水田园诗,辛弃疾为什么一会儿喜一会儿悲呢?我们的大词人辛弃疾到底经历了什么?让我们静下心来迅速看手中的资料,看谁能找到答案。
出示资料:三首词写作背景。
2、找生说,师进一步引导:让孩子们发现辛弃疾“喜”的原因是他亲眼目睹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当他看到这虽低小却祥和的茅草屋,闻到这阵阵稻花香,为这里的老百姓能过着和谐安宁的生活而欣喜。
3、让我们满怀着欣喜之情再来读读这两首词。一生读《清平乐˙村居》,男女生轮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配乐
4、他多么希望中原的父老乡亲也能这样安居乐业呀!可这样的愿望能实现吗?
生根据资料回答。
由于南宋朝廷的不抵抗,一代名将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由于南宋朝廷的不抵抗,大诗人陆游吟诵出这样的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我们的大词人辛弃疾也和他们一样,满怀爱国之志却报国无门,只能倾注一腔悲愤于词中。师生互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配乐。
师:这个地方的白天原本是――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清平乐?村居》)
师:这个地方的夜晚原来是――
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可现在只能是“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四.拓展延伸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下面我们进行情景填诗。出示课件。
2、辛弃疾在梦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
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师激情朗诵。
3、这首词与《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4、辛弃疾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他将自己的千古悲愁与豪放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五、作业(1)
辛弃疾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向往国家统一却屡受主和派的打击,只有把满腔悲愤融入激昂的文字中,请同学们收集辛弃疾的爱国词,下一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辛弃疾,感悟他的爱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