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解玉娟转:吴立岗:《贾志敏老师作文教学经验的学理分析》
贾志敏老师是我四十多年的挚友。近十年来,他以惊人的毅力与癌症等疾命不断抗争,但不幸在今年2月5日13点53分被病魔夺走了生命。闻此噩耗,我潸然泪下,悲痛不已。
贾志敏老师是国内著名的小学作文教学专家。贾老师作文教学的特色是什么?我认为可以概括成五个字:“高”“趣”“真”“活”“实”。
“高”,是立足点高,始终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作文教学的根本出发点。
“趣”,是充分激发学生动机,经常寓作文教学于各项兴趣活动之中,使学生视作文为乐事。
“真”,是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反对写假话、大话、空话和套话。
“活”,是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思维敏捷,头脑灵活。
“实”,是分阶段、有重点、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基本功。
一
贾老师经常对大家说:“我教学生作文不是为了培养几个尖子,也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应付考试的技巧,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愿意写作文,都能够通过作文学会做人,学会思考,扎扎实实地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功。”早在1978年,贾老师在上海黄浦区一所普普通通的小学任教。他抓了一个生源极其一般的三年级班作为试验班,包教语文和数学,又兼班主任。通过他的一系列教学改革,该班学生一年内学了两年的课程,作文写得尤其出色。到1979年的暑假,该班获准破格参加黄浦区初中入学考试,结果80%的学生成绩达到或超过区重点中学录取分数线。这些年来,贾老师教过的学生经常在全国和市区级的小学作文竞赛中独占鳌头。这些获奖作文都以题材新颖、思路开阔、充满童心童趣和语言文字基本功扎实见长,而获奖者中有些人原先却是后进学生。综观贾老师的作文教学实践,我认为他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他的教学思想端正,即把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作文教改的根本出发点。贾老师把“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作为作文教改的方向,不仅切中时弊,也完全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二
贾老师的作文教学极其有趣,使学生视作文为乐事。仅仅是三年级的句段训练,他就设计了六七十种“智力游戏”。例如,为了让学生学会用“总起分述”的方法写一句话,他设计了这样一项练习——他先在黑板上写一句话:“今天很冷。”要求每个学生想一句话来表达它,可是在说的话里不准出现“冷”字。起初大家面面相觑,不知怎么说。当一个学生说出“北风呼啸”后,大家就争相发言。有的说“大雪纷飞”,有的说“寒风刺骨”……你一言,我一语,一下子说了许多。贾老师把这些话一一写在黑板上。接着,他提出第二个要求:给黑板上的话分组。凡属于写“环境”的分到第一组;写人物“衣着”的分到第二组;写人物“动态”的分到第三组。学生们兴趣盎然,很快就完成了任务。最后贾老师要求学生写一段话,先说“今天很冷”这个总起句,然后讲分述句,要分别从一、二、三组里找出句子,依次讲述。结果99%的学生都能写上一段完整的话。例如有个学生这样写:“今天很冷。西北风呼呼地刮着,路上的一些小树也被刮断了,小河里结了厚厚的冰。大家都穿上了冬装。小朋友尽管穿上了棉袄、棉鞋,还戴上了手套和围巾,仍然冻得瑟瑟发抖。”这段话把“冷”字写具体了,而且言之有序。
“再来,再来!”孩子们兴致勃勃。于是贾老师换了一个题目:写“今天很热”。还是刚才这个学生,他是这样写的:“今天很热。火辣辣的太阳当头照着,小河里的水快要被晒干了。同学们都穿着单衣,有的甚至光着上身,尽管这样,还是满头大汗。老年人拿着蒲扇在大树下乘凉。柳树上的知了在不停地嘶叫着:‘热死了——热死了——’”
为什么贾老师能使学生视作文为乐事,而且欲罢不能呢?原因就在于他的指导方法符合儿童学习心理的规律。
首先,贾老师提出的作文要求符合学生较高层次的需要,能激发他们表达的社会性动机。众所周知,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动机来源于需要。需要的层次越高,个体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就越高。现在教师们往往从课本或教学参考书上找些现成的题目让学生写人、记事和状物,并不说明作文的实际效用,结果学生只能为任务而写作。这样做,他们需要的层次是很低的,既可能是躲避教师和家长指责的安全需要,也可能是追求教师奖励一朵小红花或进行一次全班表扬的尊重需要,甚至可能是要求家长物质奖励的生理需要。而要使学生产生强有力的作文动机,就必须像贾老师那样去激发他们较高层次的社会性需要,如向别人表达自己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的交往需要,探究事物奥秘的认知需要,以及充分表现自己智慧才能的成就需要。
其次,贾老师安排的作文训练步骤符合“从动机走向目的”的心理学规律。中年级以段落训练作为重点,这是正确的。但是不少教师不懂得应通过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去达到这个训练目的,因而就事论事地进行段落训练,如先出示某个段落的范例,然后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地仿写,结果学生索然无味,甚至产生厌恶作文的心理。
从心理学角度看,动机和目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动机是“为了什么”,是回答原因的问题;而目的则是“达到什么”,是回答结果的问题。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其动机是根据一定的需要进行社会交际,包括概括信息、传递信息、自我表现、对他人施加影响和自我教育等。贾老师进行“总起、分述”的段落训练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首先根据学生社会交际的需要去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然后引导他们去寻找表达的恰当形式,也就是遵循了“从动机走向目的”的心理学规律。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阿·尼·列昂捷夫所说:“要把相应的目的变为探索未知的动机。换句话说,要激起兴趣,用不着先指出目的,然后再在动机上去证实这个目的方面的行动,而是相反,要形成动机,以后便有可能在这种或那种物体内容中找出目的。”
三
贾老师经常说,作文应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心里怎么想,就该怎么写,不用掩饰,更不能装腔作势。他又说“文贵以真”。要用自己的嘴巴说自己的话,用自己的手写自己的事和感受。
在现阶段,鼓励学生“以情写文”,吐露真情实感,是深化作文教改的突破口。回顾近年来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的发展,大致上经历了一个从强调“言之有序”,到强调“言之有物”,再到强调“言之有情”的过程。很长一段时间,作文教学强调“言之有序”,要求学生在文章的结构和词语上下功夫,而不去注意学生有没有丰富的生活。所以往往产生这样一种局面:学生无话可说,却要硬写,硬写不出,教师就启发,包括提供提纲,提供词语。这种“启发”实际上就是给学生“口授”,是“你照着我的意思写”。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世界性教改浪潮和新教学理论的影响下,我国小语界的同志开始认识到语言的条理性来源于观察的顺序性和思维的逻辑性,因此作文教学开始强调“言之有物”,强调“从观察入门”和“从内容入手”,强调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经过十多学作文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大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不少学生仍然对作文不感兴趣,不少孩子的文章是“小孩子学说大人话”,缺乏“童心”和“童趣”,也不能反映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界提出必须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问题。我国小语界的同志又进一步认识到培养个性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情感、兴趣、意志、性格等)既是教育的目标,又是培养个性智力因素(包括注意、记忆、观察、想象、思维等能力)的动力和手段;认识到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来源于意识的系统性——认识与感受的统一,作文要“言之有物”,首先必须“言之有情”。因此作文教学又开始强调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激发他们的情感和情绪,让他们写动情文。
情感和情绪是人的心理动力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动机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与该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密切相关。当客观事物符合人的需要时,人就表现肯定的态度,产生满意、愉快、赞赏、尊敬等内心体验;反之,就表现否定态度,产生憎恨、不满、忧虑、愤怒、恐惧、羞耻等内心体验。古人说:“情动而辞发。”小学生的情感和情绪,既是他们作文的内驱力,也往往是他们作文的中心思想所在。因此,语文教师都要像贾志敏老师一样,从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情绪入手进行作文训练:首先,要根据儿童情感发展的特点命题,让学生“以情写文”;其次,要根据“认识感受第一,谋篇布局第二”的原则进行作文指导,即在进行作文指导时,教师要把力气首先用在指导学生观察、理解和感受写作的客体上,其次才是指导他们构思文章,绝不能本末倒置。
四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和贾志敏等老师共同探索,创造了一种在国内颇有影响的小学作文素描教学法。素描原是绘画术语,指以单色线条描绘的画,也是美术教学的一种方法。按照美术教学的经验,要画好人物或者环境,首先要通过对各个局部的素描来训练造型基础。例如要画好脸,先要分别进行眼、耳、鼻、嘴和脸型的素描训练;要画好人,先要分别进行手、脚、头和身躯的素描训练;否则,画起脸来五官安不妥,画起人来身体站不稳。我们认为这种注重基本功的训练方法,很值得作文教学借鉴。小学作文教学中的素描训练,乃是以观察实物作为途径,以片段和简短的篇章作为形式,将描写和叙述结合起来反映周围生活的记叙文训练。其目的在于帮助儿童认识周围世界,培养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基本功。
贾老师是素描教学法的奠基人之一。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他就经常利用每天15分钟的早自修时间,让学生进行片段素描,如描写一株花、一棵树或者大自然的一角,描写人物的一组动作、一席对话或者几种神态。结果学生作文成绩迅速提高。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他进一步将素描训练巧妙地融入日常的作文指导之中,得心应手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被国内公认为素描教学的专家。例如,有一次贾老师让学生写《记一件××的事》。在指导课上,一位学生以“决不给红领巾抹黑”为题,口述了他难忘的一件事:一次他和小朋友们在公园做游戏,不小心把一位盲人大爷撞倒了。开始,大家吓得拔腿就跑,经过思想斗争后,大家又扶起了盲人大爷,受到了盲人大爷的称赞。贾老师感到撞倒盲人大爷是事情的起因,必须写得生动具体,于是立刻让全班同学对这一情节进行素描训练。
贾老师是这样指导的:
师:现在我们做个游戏好不好?我请一个小朋友做“盲人大爷”,一个小朋友做“我”,撞给大家看看。请大家把这个内容写个三五句,写清楚,写具体,要把哪个词写具体呢?
生:(齐)撞倒。
师:怎么“撞”,怎么“倒”,请大家观察仔细。
(两位学生做撞倒“盲人大爷”的游戏)
师:拿出笔来,写三五句话,就写怎么“撞”、怎么“倒”的,其余的话都不要写。
(学生写,教师巡视)
师:好了,不写了。谁把自己写的念给大家听?
(学生纷纷举手,教师请一名学生发言)
生:我的头撞在大爷的身上……
师:“身上”范围大,应该说撞在哪里?
生:我的头撞在大爷的胸前,大爷站不住了,扶着拐杖的手滑了下来……
师:是手滑了下来,还是拐杖滑了下来?手滑到哪里去?
生:拐杖滑了下来,大爷臀部跌在地上……
师:臀部是不能跌的。
生:是臀部摔在地上。
师:应该怎样更准确?
生:臀部坐在地上。
师:这名同学写得比原来好多了,更具体了。(再指名一人念)
生:小吴在公园里跑着,一不小心同老大爷撞了个满怀……
师:“撞了个满怀”用得好。但小吴在公园里跑着、跑着就撞了个满怀,好像不怎么恰当。
生:应该是低着头。
师:对,低着头或者低着脑袋瓜,向前急匆匆地跑……
生:小吴低着头,急匆匆地在公园里跑着,一不小心和老大爷撞了个满怀,用头……
师:不能说“用头”,因为他不是故意去撞的。该怎样讲?
生:头把老大爷撞了一下,正好撞在老大爷的肚子上,老大爷哪里经得起小孩这么一撞。
师:这一句写得好。
生:脚没站稳打了个趔趄。
师:写得好。
生:老大爷踉踉跄跄往后退了几步,“啪”的摔倒了。
师:“啪”的一声摔倒了,这样摔得厉害了。
(学生笑)
生:“哎哟”一声摔在地上。
师:这个小朋友写得好,念得好。这样就把怎样“撞”、怎样“倒”,写清楚,写具体了。
就这样,只用了10多分钟进行素描训练,贾老师就教会学生将一个情节写得具体生动,教会学生准确地用词造句,而且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传统语文教学的重大弊病是语言与思维相脱离。他说学生书面文字的贫乏和苍白无力,其主要原因是“学生所使用的许多词和词组,在他们的意识里没有把鲜明的表象,跟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结合起来”。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不能局限在语言训练的小圈子里打主意,而必须像贾老师那样探索学生作文的心理机制,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智力技能,把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
五
贾老师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基本功。经过多年探索,他认为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应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三年级,着重进行句段训练。这是作文前的准备阶段。怎样训练呢?他总结出10种方法:第一,整理句子;第二,写一个场景;第三,写一个人物的形象;第四,写一段状物的文字;第五,写一组对话;第六,写一段描写心理活动的话;第七,写一个开头或一个结尾;第八,用“总起分述”的方法写一段话;第九,补充一个段落;第十,看图写话。第二阶段是四年级,让学生写“半独立作文”,即通过教师的具体指导,让学生写出有开头、有结尾、有中心、有内容的文章。这个阶段的主要训练方法有两种:第一,指导学生写观察作文和观察日记;第二,指导学生按一个情节(一句话)展开想象,扩写成篇。第三阶段是五年级,让学生独立作文。如果说“半独立作文”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作文,独立作文就是老师命题后不作指导的作文。这一阶段必须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征命题,以便开拓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选择生动有趣的作文题材。
众所周知,作文训练本身是个复杂的系统,包含着语言文字训练、智力技能训练、非智力因素训练、语言功能训练以及知识经验储备等子系统。当今国内外的学者在确定具体的训练序列时往往从上述众多的子系统中选取一个作为主线,将其贯穿于训练的全过程。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所确定的主线也不同。本人认为,小学作文训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的能力。至于提高思想认识、发展智力技能、扩大知识视野、培养健康个性等,都是结合着主要任务恰当地完成的其他任务。贾志敏老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很正确的。他把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作文教学的出发点,把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和兴趣作为作文教学的突破口,把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和发展学生智力作为作文教学的保证,而把扎扎实实地运用语言文字交际的基本功作为作文教学的核心任务。这样他就理顺了作文教学中各种关系,创造出一套完整的、以“高”“趣”“真”“活”“实”为特色的作文教学经验。
大师已去,精神永存。我希望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学习和使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时,认真借鉴贾志敏老师的作文教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