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磨铁图书出版的书籍中,读到过很多体裁别具一格的,这本《读书是一辈子的事》就是其中之一。
一、本书的结构
往简单里说,这是一本“书的简介的合集”,作者选取了19本书,介绍其内容。但本书并不等于单纯的简介,作者加入自己的理解,是“解读”,更有助于读者对原作精髓的把握。
这种方式自然特点非常鲜明,至于利弊,那就见仁见智,因人而异了。特点一:提纲契领地拎出每本书的主题、观点,读者不必再去阅读原作,仅用三五分钟就能掌握书的精义和要点,以及原作的实践建议。极大地节约了时间,同时亦多了一种选择——如果通过樊登的解读,对某一本书的观点或内容感兴趣,可以再去购买原作阅读,针对性更强。毕竟喜欢阅读的人,可能都有过被标题或作者所“欺骗”,买书后一读,根本和想像的不一样,既耗费了时间又耗费了金钱的经历吧!
特点二:对于有些书,需要论证后才能得出结论,比如大量的实验、测试等,在樊登的解读中就会省略,因为这不是解读的重点内容。那读者要有一定的辨别力,对某些原作中的观点进行甄别。樊登解读书籍是基于“让更多的人喜欢阅读”这一目的,因此在选书时,已经有过一遍筛选,读者若对一些原作的观点产生疑问,则建议再阅读原作。
至于樊登的解读,我本人很认可,他掌握原作的脉络很清晰,解读也很有层次,抓得住重点。
二、19本书的类型
全书分为三大模块:上篇,“认识自己”;中篇,“了解未来”;下篇,“精进生活”,囊括了19本书:
《幸福的方法》、
《正念的奇迹》、
《我战胜了抑郁症》、
《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
《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
《情绪急救:总有一个疗法适合你》、
《精神问题有什么可笑的》、
《消除压力,从大脑开始》、
《未来简史》、
《人工智能时代》、
《指数型组织》、
《共享经济》、
《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
《离经叛道:做有趣、有胆、有谋的创新者》、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少即是多:找到你的小确幸》、
《向前一步:何时觉醒都不晚》、
《这书能让你戒烟》、
《非暴力沟通》,
读者从这些书名上,可以大致判断自己喜爱的类型是否在其中。
三、阅读的心态
樊登在书中提到:有的人在读完一本书(甚至是还没读),把这本书批得一无是处,这并不是一种好的心态。现实中确实有些书胡编乱造、胡言乱语,满篇差错,误人子弟,批判这种书没错,但并非所有的书都有如此。有的读者在阅读完任何一本书后,都能挑出一堆毛病(且不论这些挑剔是否正确、是否合理)。其实,在花费相同的时间之后,读者自己从一本书获得多少收获,比得出“作者写得很烂”这个结论更重要,批判的眼光也是为自我的收获和提升所服务的。评论一个人“很差”,未必意味着评论者比被评论者“优秀”。
世风浮躁,使得随意的点评屡见不鲜,这样的行为还体现在对人的评价上。比如说:专门去揭露一些名人圣哲的“短处”、“弱点”或“阴暗面”。社会上越是捧高谁,就有人越是针对被捧的人揭露真相,要把他拉下神坛,打倒在地。前一段有人专门说孔老夫子睚眦必报,这一段又有人说王阳明先生实为尖诈、阴险、恶毒的小人,一副“恨众人皆被蒙蔽”的嘴脸,“世人皆醉我独醒”的蠢样。敢情这数千年来,就他一个人看清了人性,看透了人心。倒不知再过五十年,还有多少人记得这些批评者——孔老夫子和王阳明先生被人们再记五百年倒是不成问题。
我们对一个人的称颂,并不是说他毫无缺点,而是从主流上、整体上、综合上的评价,是对他突出的贡献、宝贵的精神、卓越的能力、出色的才华等某一方面的倡导和铭记,是学习他们值得学习的那些方面,而不是因其一短全盘否定其一生。在批判先哲之不足时,应该先自问是否拥有和先哲一样的长处、贡献和价值?是否有可以口吐狂言的资格或资本?
读书之后的评论也一样,是要学习作者的长处,而非挑剔其短处,这样的收益会更多。樊登解读图书正是基于这一观点,所以为什么是樊登写出了这本《读书是一辈子的事》,而非作为读者的你我所写出,其中一个原因是他有开放、学习的心态,更能汲取到每本书的精华和正向内容,这是我读完本书,感慨最大的一点。
四、印象最深刻的两本书
在《幸福的方法》中,原作作者指出“幸福是一种能力”,是感知当下的快乐和幸福的能力;和第二本《正念的奇迹》结合起来,正念是“专注工作,保持警觉和清醒,准备好应对任何可能发生的状况,随机应变。”这两部分内容让我思考良久。
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一样, 大富大贵未必幸福,也未必不是幸福,取决于自我对幸福的设想和感受,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对事物的认真感受,是幸福的重要基础。2018年,我对自己立的小目标中,有一项是“好好吃饭”——吃饭的时候,不看手机,不要想工作上的困难和麻烦,全神贯注在面前的一粥一饭上,趁热,吃饱。——多么简单的目标!但可能为数不少的人没做到。以往的我是做到的,认真地品尝每一口食物,欢乐地和家人、好友聊天佐餐......不知何时起,吃着饭,不是刷着微信,就是忙着解答下级单位的各类工作问题,两样都不做时,脑子里想着的都是工作上出现的问题,以及焦虑着该怎么办,常常食不知味,饭菜全凉,然后吃不饱,很快就饿了,工作状态又受到影响。如今,“好好吃饭”四个字,其实代表着我对生活的重新梳理。
修行正念,工作和生活中处处皆可,但是部分人有个很奇怪的观点,是将工作和生活对立起来。很多人经常在抱怨工作,比如总要加班,比如付出太多而收入太少,比如前途无望晋升难料,分分钟想要辞职去追寻“诗和远方”,或者是能没日没夜、自由自在地玩“王者农药”。凡是这样对立工作和生活的人,往往都过得很痛苦、很委屈,很难从工作中获得欢乐。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工作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当你认真面对美食时,美食亦不欺你,还报以色香味,还报以享受和快乐;当你认真面对工作时,工作亦不欺你,还报以奋斗的辛苦、成就感和职业价值。
很早的时候,我曾遇到一个人,当时在场的正好四个人,我说我们玩“双升”吧,他说我不会;我说我们玩“跑得快”吧,他说我不会;我说我们玩骰子吧,他说我不会;那我们来下围棋吧,他说我不会。那你平时闲暇时最喜欢玩什么?他说:工作就是我的娱乐。当时我很吃惊。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仿佛明白了点什么——是我将工作和生活(娱乐)区别得太过分明,才会感觉到两者的差别。对于有的人来说,没有分别心,反而活得更自在。我们可能觉得这样的人“无趣”,而他可能觉得我们“无智”。
所以,不要轻看了这样一本貎似“书的简介的合集”,如果你肯对比和思考,这本书带给你的东西并不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