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重修义合桥记》碑文化价值的思考

(2024-12-12 14:40:17)
标签:

文化

杂谈

分类: 全裔堂


文革前,刘仲群先生来西北坊坞村任教。有朱氏者回忆,某年夏天,先生和学生一起游泳消暑,在柳子沟老桥下,发现一石碑,仔细辨识,方知碑中记载的村名原是西北樊母村。先生系黄埔子弟,文渊深邃,讲与众人,然僻壤穷乡,文化不开,未得响应。

公元2024年,新时代家学兴启,传统文化复归。有乡亲绪友者闻得传言,约同好者,寻根问踪,辛苦万千,发掘出来,这就是《重修义合桥记》碑。该碑摹刻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尺寸为1400*66*20CM),红色砂岩材质,正面细细磨平,背面粗錾。由于曾做桥板,石碑上下30公分处各有一条磨痕。碑中正文249字,镌刻义合桥的来历、重修原因、意义以及管理办法。另文293字,摹写捐款者姓氏、金额及助工、石工情况。石碑整体保存尚可,部分文字虽有缺损,不能完全辨识,仍能全文通读。

经笔者研究,该碑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值得保存。

一、文学研究价值。作者文笔流畅,条理清晰,阐释明白。碑刻正文二百余字,完整记述了义合桥的来历、重修原因以及管理办法。尤其是“易木椿为石础,变沮涝为坦途”的写法,前无古人,寥寥两句,生动概括了重修后的巨大变化,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文中“地主”也有别于建国后成份说法,是人人平等、当家作主的时代表述,至今人闪烁着中国传统乡村的人性光芒。

二、书法艺术价值。碑额六个大字使用隶书字体,正文楷书书写。两种字体通体规范,笔法有力,转角婉转。无论是笔画还是结体,都具有优秀书法作品的磅礴气势。这在一百年前的中国乡村,在整体教育水平都比较低的情况下,表现了作者功力深厚、墨迹深邃的书写意境。同时,石工以凿为笔,以石为纸,也有匠心独具体现,可以说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三、简化字运动群众性基础的生动体现。碑刻中,“体”“凤”等字繁简字多次运用,说明在一百年前的中国乡村,为书写迅速便捷,简化字已经在广泛使用,汉字简化,势在必行。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新中国推动的简化字运动,是在广泛群众基础上推行的,顺势而为,效果突出。通过汉字简化,中国城乡各地迅速普及识字率,降低文盲率,推动社会现代化进程。

四、文物历史价值,解决了村庄名称雅化和复姓诸葛的历史悬案。传说中,河东区樊母村始建于秦汉之际,有两千多年历史,何时雅化更得现名,众说纷纭。此碑出土,改变了流传已久在同治元年(1862年)更名的说法,至少在民国十三年(1924年)仍使用樊母村这个传统名称。《全裔堂》是流传于苏北鲁南的诸葛氏家谱,由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二简字运动,现实中的许多的诸葛氏,简化成单姓葛。该碑出土,是该区域葛姓族人实际上是诸葛氏的又一铁证。

现在,该石碑露天平放在西北坊坞村委前,日晒风蚀,不利于石碑全面保护。为此,笔者建议寻一地妥善保存,并在当地开展文化复兴活动:

1、西北坊坞柳子沟桥一直称新桥,为什么?新在哪里?是否有老桥存在?伴随着该石碑的出土,现在有答案了,新桥是义合新桥的缩略称呼,新桥的全名是新义合桥;

2、有义合桥,是否有义合路?建议将通过该桥直达朱井寺的南北路,命名为义合路;

3、西北坊坞柳子沟整治工程正在进行,竹园西侧的新桥,是否也可以根据方位命名为竹林新桥,原来的桥也无准确固定称呼(2024年,拆除竹林老桥很可惜);

4、樊母村是坊坞原来称呼,建议将北京东路通四坊坞的南北路命名为樊母路。舍弃有两千多年的文化历史沉淀的樊母,懵然无知,弃置不顾,后人会笑话的;

5、诸葛亮、全裔堂是四坊坞的文化招牌,建议将村庄屋后路雅化成武侯路,使用《全裔堂》中部分名词命名新路,如同喜路、从谦路等,复制同喜公碑,条件成熟重建武侯庙……

关于《重修义合桥记》碑文化价值的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重修义合桥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