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镇溯源】——青龙沧桑

(2018-11-02 11:54:26)
标签:

三镇溯源

青龙

分类: 人文历史

青龙镇在唐代称五槐庄,以镇内有唐代所植5株巨槐而得名。5株唐槐今存其二,一在城西农机公司院内,高约13米~14米,树干周长约4米;一在城中街老干部局院大门外,高约10米,树干周长4.5米。

唐代五槐庄,地居三川河之左岸,后人根据中国传统的“左青龙右白虎”观念,五槐庄遂易名青龙镇。据明万历《汾州府志》记载,明代万历年间永宁州13堡寨,在今柳林县辖境者计有宝丰寨、寨东堡、香严堡;宁乡县10堡寨,在今柳林县辖境者计有青龙镇堡、三交堡。当时汾州府分别在黄芦岭、青龙渡(永宁州西120里,今后河底村)、赤坚岭设三处巡检司衙门。永宁州又分别在青龙镇、吴城、玉亭(离石东关)设三处驿站。

明代俺答二犯永宁,志书谱牒毁于兵火。唐兴古镇五槐庄究竟从何时易名青龙镇失去考核佐证。而今只能说在明代万历年间建城以前,青龙镇已是永宁州的重要市镇了。

明朝中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工进一步的发展,手工业脱离农业独立发展的趋势比以前更为显著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从事手工业的人口比以前有所增加。除去从事个体经营的手工业者,如铁匠、木工以外,还出现了许多雇工。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分工的越来越细,使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超过了以前任何时期。这时农民和手工业工人所生产的粮食、棉花、丝绸、纸张、铸件都成了重要商品。苏州的绫罗纱绸转贸四方,衣被天下;景德镇的瓷器行销海内,饮誉九州。在这一大背景下,位于秦晋通衢咽喉之地的青龙镇,铜铁冶炼、造纸、陶瓷、粮食(面粉)等行业均相当繁荣。

锄沟本是唐代大镇,该镇地处山丘之间,沟谷中不乏煤铁矿产贮藏。但从地理位置着眼,若论商业贸易发展,则青龙镇更占优势。随着清河的连年剥蚀,河床的连年南移,锄沟居民赖以生存的大片肥沃土地逐渐被清河水淹没,而青龙镇地势比锄沟稍低,在水力的利用上比锄沟占有很大的优势。有了清河水,特别是有了严冬不冻的温泉水,青龙的铸造业、陶瓷业、造纸业、水磨业以至后来的烟花炮仗生产,均具备了长足发展的条件,于是从明代中叶以后,青龙镇便应运崛起,且逐步取代了锄沟镇的繁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青龙镇只是一个仅有200多户人家的村镇。虽然如此,青龙曾经有过的繁荣,还是有踪迹可寻的。青龙镇曾有过近20座寺庙,就是本镇商贸繁荣的有力佐证。

玉虚宫系北极玄天大帝真武行宫,属道教庙观,位于青龙城南宝宁山巅。根据中国的历史积习相沿,道家居所古称“治”或“庐”,东晋称“馆”,北朝称“观”。唐宋以来,大道观称“宫”。玉虚宫既称“宫”,说明其存在历史至少应在唐宋时期。该宫始建年代无考,据宫内现存石刻考证,明代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曾由河南信士募化重修,清代顺治十一年(1654年)再次修葺。清代重修前,该宫原有正楹5间,两厢各3间。这次重修,“砌砖塄于门首,悬钟鼓于两翼,建圣母庙于山巅,竖观音堂于石上,两峰建巡山山神小庙各一。宫内栋宇雄巍,玻璃闪烁,宫外广植松柏,周匝绵延60余亩”。

玉虚宫依山而建,居高临下。从平地起至宫门有长达数十米的青砖台阶108级。游人拾级而登,不禁心旌神摇,给其外观增添了雄宏壮阔、高深幽邃的神秘感。每逢“道场”期,宫内钟磬激扬,钹鼓丁东,道教信徒盘膝诵经,乐声歌声激荡,发聋振聩,洗心清神。玉虚宫与柳林万佛塔香严古刹隔河对峙。宫外翠柏繁茂,怪石嶙峋,置身宫门,极目四跳,但见清水河萦绕似带,太(原)缓(德)公路上车马如梭,俯视民居毗连,鳞次栉比,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清风缭绕,紫气氤氲,山光水色,尽收眼底,不愧为城市中的自然风景公园,一方游览胜地。

城隍庙  青龙镇今生产资料公司所在地原为明代建筑白公祠,即为青龙镇请旨建城的山西巡抚、御史中丞白希绣祠堂。清代以来,白公祠破败不堪,人们便在原白公祠西廊建城隍庙。该庙西部为城隍殿2间,左右龙王、火神殿各1间;东部正中为财神殿,左右痘神娘娘、眼皂王菩萨;南部正中为白公祠3间,东圣母西文昌各3间,圣母殿东又建吕洞宾楼;北部正中为戏台,戏台东西各建门洞,其中西门洞上嵌石刻“文昌庙”,东门洞上嵌石刻“圣母庙”。文昌庙石刻外挂木匾书“城隍庙”。

农历七月十五为地官赦罪日,佛教徒于是日举行盂兰盆会,超渡饿鬼亡魂。青龙城隍庙每年七月十四日至十六日,举行3天巫婆神汉大会。届时离石、临县、方山、中阳、隰县以及陕西吴堡、绥德等各县巫婆神汉都要前来赶会。会上举行跳神、开斩等活动,吸引远近乡民游客纷纷前来观看。七月十六日中午,活动达到高潮,会上举行送孤魂仪式,这时巫婆神汉各执法器从城隍庙出发,渡过清河,直送到庙湾佘战坡(相传为杨继业、佘赛花一战定亲战场,故名)。1946年举行过最后一次神会后,因国家破除迷信、取缔巫婆神汉而中止活动。

20世纪50年代初祠堂改为青龙小学,戏台做了教室。今除东西门洞及戏台外,其余建筑荡然无存。

老爷庙  该庙坐落在今陶瓷厂院内,坐南向北,正殿供奉关圣帝君,前列戏台,东西各有跨院。关帝庙在新中国成立初是“官壕”(引水灌溉青龙水地的水渠系统)议事办公的地方。有关引水灌溉、逐年收放粮款的事,都在这里举行。

大木楼  位于今生产资料公司门前,是横跨青龙街的第二座过街楼,底层是石砌四眼楼,东西直通东西街口,车马行人往来通行无阻,南口接纳南门外的洪水,从北口流出直达河滩。二层、三层均系木结构阁楼,内供木雕神像。大木楼通高十五六米,远望雄伟庄严,近睹巍峨挺拔,建筑工艺高超,是青龙镇标志性建筑。可惜于20世纪50年代因阻碍汽车运输而被拆毁。

贺郎庙  原址在大木楼北,为坐北向南5孔砖窑洞建筑,今不存。

三官庙  位于南门洞顶。三官庙以南门洞为基,上建阁楼内供天地水三官,即古人说的“天官赐福,地官延寿,水官解厄”。洞内为街,洞外是深沟。20世纪50年代初的南门外是个坐落在山头上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落。从东头下山就是狼嚎沟。当时的南门外冷落荒凉,时有野狼出没。合作化时期,人们将南门洞堵住,才在南门外淤积了大块平地。

青龙城南部一带城墙为风凰双展翅式,双翅分别攀上旗杆梁、王皇顶,南门洞正好在风凰脖子上。相传三官庙压在风凰头上,因此坏了风城“风水”,从此青龙城便一年年败落下来了。

河神庙  该庙位于青龙城东门口原小电厂大门外,坐西向东,系一个3孔窑洞的小院子。庙门口筑平台一方,上卧一对铁牛,牛头相对。相传铁牛系发洪水时从上游冲下来的。后来铁牛成了一只,另一只去向不明。20世纪50年代以前,东门外是大片河滩水地和旱坪地。农民们于劳作之余,常来庙门外两棵大柏树下歇息,也不时顺手抚摸铁牛,因此铁牛浑身油光可鉴,并无点滴锈斑。

云淡风清,庙静柏绿,农夫荷锄,倾谈浓阴之下,田园山水之乐,跃然如画。

风水庙  该庙位于东门外今火车站南面的小山上。相传青龙大姓艾家为“风水”建此小庙。庙内本供魁星,实为魁星楼,俗称风水庙。魁星楼庙内庙外翠柏森森,风景优美。后因修建火车道,横山梁劈了一道土壕,魁星楼被拆毁。

大悲寺  该寺位于今青龙法庭,是一个坐东向西的寺院。正殿面阔5间,进深3间,南北两侧各有容洞1孔。民国年间寺间系青龙村公所驻地,解放初为青龙小学所占。后被改建为青龙法庭。

白衣庵  白衣庵全称白衣观音庵,群众俗称庵里。该庵正殿面阔3间,坐西向东,南北各有廊房3间。正殿上建楼阁,内供佛像。白衣庵系尼姑庵,庵内曾住尼姑多人。

土地庙  该庙位于百货公司家属院南,原“宫坪”北沿。宫坪在玉虚宫下,系玉虚宫搭台唱戏场地,坪内筑有青砖白灰结构台墩,唱戏时在墩上搭台。解放后宫坪栽植果树,改为果园。土地庙供看果园人居住。

观音楼  位于今计量局门市部附近,系青龙镇第一个过街楼,为二层阁楼式,下层为门洞,供过往客商行走,上层为观音楼,内供观音。楼下门洞旁建有文昌阁,内供文昌帝君,旁置“敬惜字纸”炉。旧时人们对写有字的纸特别崇敬,纷纷从路边拾来,投入炉内焚化,以免行人踩踏。炉上铁铸对联曰:“凡来付丙者,皆是识丁人。”

赵家楼  该楼是青龙镇正街第三个过街楼,位于今青龙村委办公楼东约10余米处,下层为过街洞,上层为送子娘娘、观音老母楼阁。20世纪60年代青龙镇修建电厂,赵家楼被拆毁,但至今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当地居民仍然起份子敬奉观音。

红楼  位于青龙镇高家巷口,高家巷为古青龙镇北街,红楼为北巷过街楼,今遗址尚存。

冥碑楼  位于青龙镇高家巷,亦为古青龙镇北街过街楼。今存遗止。

玉皇庙  该庙位于今玉皇顶,正殿坐北面南,3间大殿,前建3孔窑洞山门。山门圪洞上建卷棚3间(枕头窑式),左右蜈蚣围墙,庙院青砖铺地,留有两个大树池,内植千年巨柏2株,浓阴覆盖整个庙院。古有“阁子寺外打大浪,玉皇庙门捞河柴”之谚,形容三川河行洪波涛之巨。攀上玉皇顶,站立庙门之外,三镇景色尽收眼底,系柳林一处风景胜地。惜于日军侵华期间被日本人拆毁建了碉堡,今仅存遗址。


节选:刘廷奎所著的《柳林三镇溯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