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羲之:“使转”变成“提按”给书法带来的影响

(2018-12-12 08:36:02)
标签:

南山人创作书画作品

文化

杂谈

南山人著(原创)
       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他的书法来源主要是钟繇,不论是楷书、行书和草书,只是王羲之不是照本宣科,不是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而是一个实在的有思想的书法继承者,于是在继承钟繇书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书写技法的创新,这在王羲之的行书、草书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王羲之在行草书中最经典的创新变化就是变运笔的“使转”为“提按”,这种运笔技巧的改变,使得王羲之的书体中字的结构从柔性转为为刚性,这种转变对其行书风格的成熟来说效果是显著的,这从一些礼札可以得到验证,尤其是传为王羲之的《兰亭序》中可以看到明显的笔画运笔过程中“提与按”,提高了行草书笔画书写的方便性,同时行书与楷书运笔之间的笔法关系也变得更为紧密,但是,这种“提于按”的运笔技巧减弱了草书的流动性、草书字体结构的跌宕起伏性、字与字之间牵连性,这一点可以从其代表草书《十七帖》与草圣张芝的《冠军帖》比较中明显可以看出对。
http://s9/mw690/006JmGXDzy7pU3hhdRCd8&690
王羲之《得示帖》
     王羲之的《得示贴》是其代表尺牍之一,其中字体结构的运笔基本是采用使转来完成,提与按用的比较少,三字、两字的连笔书写比较多。
http://s7/mw690/006JmGXDzy7pU3FpUuG36&690
王羲之《二谢帖》
      《二谢贴》也是王羲之代表性的尺牍之一,从中可以明显感受到“提与按”的运笔技巧的大量使用,而“使与转”的使用大为弱化,增加了刚性、可读性的同时,散失了草书的最基本的运笔技巧——使于转,尽管仍有少数2、3个字之间的连笔,单这种连笔也是在“提与按”的运笔中完成的,也许,王羲之有意的开始从草书向行书方面的过渡。
http://s11/mw690/006JmGXDzy7pU4lnzvkba&690
王羲之《丧乱帖》
http://s12/mw690/006JmGXDzy7pU4lxts78b&690
王羲之《姨母帖》
http://s4/mw690/006JmGXDzy7pU4ljt7lf3&690
王羲之《远宦帖》
     《丧乱帖》、《远宦帖》和《姨母帖》也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其中《丧乱帖》和《远宦帖》还能见到“使与转”运笔的影子,而《姨母贴》就是靠“提与按”来完成,只是个别的横折竖划还留点“使与转”的技巧。
http://s3/mw690/006JmGXDzy7pU4Y7VZw52&690
王羲之代表草书《十七帖》

http://s10/mw690/006JmGXDzy7pU4YzP29f9&690
草圣张芝代表作《冠军帖》(传)

      唐代以后的书法运笔技巧受“书圣”王羲之影响很大,特别是唐明皇李世民对王羲之书法的酷爱,王羲之创兴的行书、草书书法技巧“提与按”成了所有后使者不二的教条,以致于所有的书体都依照王羲之创建的“提与按”的技巧去书写。
      楷书是唐代官方性文字,当时没有印刷术,所有的法令、法规的颁布,所以的文字墨戏主要靠书写楷书来承担,即便是刻石的墓志铭,其主要内容仍然靠楷书去呈现。所以,唐代受王羲之的书法“提与按”的技巧的影响最大的就是楷书,从初唐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陆柬之,到中唐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明显受气影响,即便是李北海的行书,尽管带有浓厚的魏碑色彩,也多少受王羲之的“提与按”技巧的影响。因为这个技法的影响,使得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去面对汉代的隶书和秦代的小篆,尽管有一些被现代人称道的篆书家如李阳冰,仍然执著采用中锋运笔和使转运笔来写写篆书,但是篆书和隶书作为唐代艺术再创造的对象,没有什么进步和辉煌。
http://s11/mw690/006JmGXDzy7pU6J0DXA9a&690欧阳询楷书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http://s15/mw690/006JmGXDzy7pU6IMn5c9e&690欧阳询行书代表作《千字文》
http://s6/mw690/006JmGXDzy7pU6OUlPT05&690颜真卿楷书代表作《勤礼碑》
http://s15/mw690/006JmGXDzy7pU70n15s3e&690李阳冰篆书《千字文》
        王羲之“提与按”技巧对唐以后产生负面影响最大应该是草书。唐代草书书法家——孙过庭说:“草乖使转不能成字。”但是孙过庭本人书写的草书《书谱》,其实还是受王羲之运笔技巧“提与按”的影响,尽管从理论上来说,孙过庭知道草书运笔要“使与转”。而作为诗人的贺知章,他的草书《十二孝经》受“提与按”运笔技巧的影响比孙过庭的《书谱》还有多些。
http://s4/mw690/006JmGXDzy7pU8d21cT63&690
孙过庭草书《书谱》
      张旭是草书大家,他的楷书也受王羲之的“提与按”的技巧影响,但是,张旭是个嗜酒的狂妄草书书法家,当他清醒的时候,他的高智商才智能从张芝的草书中深悟草书的运行基本规律“使与转”,明白唯有“使与转”才能使字的笔画中侧锋随心转、字的结构随心走、字与字之间气脉相通、相连,他嗜酒后创作草书时,就不再受“提与按”的影响,通过“使与转”的运笔保证了草书运笔技巧的根本性、本质性,其代表作《古诗四帖》(传)就明显地表达他对草书运笔技巧的思想。
      张旭的门生应该很多,但是最得意学生有两个一个是怀素,另一个呢,就是颜真卿。
http://s8/mw690/006JmGXDzy7pUa9PW3de7&690
张旭《古诗四帖》局部
http://s7/mw690/006JmGXDzy7pUajLgtE66&690
张旭《古诗四帖》
      怀素的草书代表作《自序帖》和狂草《千字文》,从中可以看出,怀素能够很好地从张旭老师那里学到草书运笔的精髓“使与转”,并很好落实贯彻到自己草书书写中去。而怀素的小草《千字文》就受王羲之的“提与按”影响大。
http://s4/mw690/006JmGXDzy7pUgUn3Plc3&690
怀素《千字文》(左未狂草,又为小草)
http://s3/mw690/006JmGXDzy7pUgUr8xc52&690
怀素《自序帖》
     颜真卿也是怀素的学生,他的楷书是受王羲之影响的,但同时又受老师张旭的影响,这个影响主要就是楷书的一些竖画采用一定“弧形”,这在《自我告身帖》中更明显一些。而颜真卿的行书,明显想摆脱王羲之“提与按”技法的影响,大量使用“使与转”,这从他的代表作品《争座位帖》和《祭侄稿》等行书中体现的特别明显。
http://s10/mw690/006JmGXDzy7pUhFvesN29&690颜真卿《自我告身帖》(传)
颜真卿《祭侄稿》
http://s2/mw690/006JmGXDzy7pUi2y31Td1&690颜真卿《争座位》
      宋代书法家写草书名气最大的是黄庭坚,但是人们晶晶乐道的倒是他的楷书和行书,最大的特色就是伸胳膊伸腿,其实,草书才是黄庭坚自己最看重的。他的草书代表作《诸上座帖》和《廉颇蔺相如传》。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黄庭坚的草书中既有“提与按”,也有“使与转”,所以,从草书艺术这个角度来看有些夹生,但是,他又赋予草书另一个新的特质——点画狼藉,这是后来草书爱好者赋予的,其实,这也是“提与按”的一种变体形式。从书法创新这个角度来说,黄庭坚还是有自己的东西的——左右摇摆式游动布局,彰显草书跌宕,尤其是《诸上座》帖的布局将这一特征落实的体无完肤。不知道什么原因,后人对他的草书的喜爱程度不如其行书和楷书,但近代学其草书的人很多,遗憾的是黄庭坚是写草书,而现代人是在画草书,字仿其形式。
http://s7/mw690/006JmGXDzy7pUiUobKS86&690
黄庭坚《廉颇蔺相如传》

http://s6/mw690/006JmGXDzy7pUiUr27zc5&690
黄庭坚《诸上座帖》

      王羲之的“提与按”运笔技巧命题其实只适合部分书体,如楷书、隶书、行书或行草,甲骨文、金文、小篆行吗?如果将“提与按”运用到甲骨文、金文、小篆是否怪异呢?显然,将“提与按”用到草书或许是很怪异的,明代人的草书,水平最高应该是王铎,但是王铎的行草是用王羲之的笔法去写宋代米芾的,或者说用王羲之的优美去改造米芾的结构,同时,吸收了黄庭坚草书的左右摇摆布局,又采用一定“使与转”技法,外表很好看,感觉有些地方流动性方面不如张旭、怀素。其它人的草书,如董其昌、黄道周、张瑞图、徐渭、祝允明、文征明等草书都受王羲之“提与按”技法的影响很大,所以这些人草书个性很强,有的很怪异,当然,有些人喜欢怪异,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是从草书艺术规范角度来说没有达到草书很美观程度。
http://s1/mw690/006JmGXDzy7pUkJkKL650&690
王铎草书
     张旭、怀素以后,草书在“使与转”运用技巧方面做的最好、最彻底,而又摆脱王羲之“提与按”影响的是谁呢?
     傅山,清代草书大师傅山,他在草书运笔过程中,直接吸取了草圣张芝所建立的运笔技巧——使与转,而将“书圣”的“提与按”抛到九霄。遗憾的是,他只是把“使与转”拿来去“绞”楷书,这也许是他的特色创新,唯一的好处是大多人都能认识这样的草书,但在草书笔画符号使用方面有所欠缺;另外,在整体布局上实处太多,虚处太少,这或许与他自己的处境有关系,如果,不需要通过笔墨去讨生活,那么,傅山就不是现代人眼中的傅山了。

      就书体之间的关系,宋代苏东坡提出:“楷书是站,行书是走,草书时跑。”他的这个提法实际上是受王羲之“提按”论的影响,苏轼老先生的这个提法,对后世书法实践者危害不浅,因为他是宋代大书法家、大文人,他的说法成了后世书法教育的戒律,许多人都中了毒,结果,很多人从楷书学起,可是一辈子没有走出楷书,有些人尽管走出了楷书,可是陷入了行书、草书的“提按”泥潭,写的不伦不类。其实,元代赵之谦说:“用笔千古不易。”,其本质意思是中锋、侧锋运笔千古不易,此外,不同的书体都有其自身的运笔技巧和规律。
       笔划是站,是基础的基础,可惜很多人都不愿意站稳;字的结构是行;通篇布局才是跑。不同的书体,都有其自身的站、行、跑,只是有些书体之间有些可以借鉴,但不是取代。不是说楷书写好了,行书就可以写好,行书写好了草书就可以写好了;也不是说,书法一定要从楷书入手。这种认识不感说是慌谬,但至少是片面的、伪科学的。因为,楷书是从东西晋时期才开始成熟的,那么商周、春秋时期人们写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秦代人写小篆;汉代人写隶书、汉简;南北朝人写魏碑怎么办啊?他们都没有从楷书入手啊,难道他们要穿越到晋代、唐代,练好楷书再回去?难道,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隶书、魏碑不是书法?草圣张芝也没有学过王羲之、钟繇们的楷书,更没有学过唐楷,难道张芝也的穿越一回,不然草圣情何以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