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州折氏,“自五代以迄南渡,且二百余年”(见旧本《府谷县志》),其经营府州,世为大姓,垂之众口,著之史册,载之方志,自不待言。又《保德州志•人物•列女》载:“杨业娶府州折氏,称太君。”则杨业婚府州大姓,助其成功,亦明矣!此又不待言。
有说者以为折氏太君因讳“子孙早夭”而改姓佘氏。难之者以为此说系说书人讹传,殊不可信,惜无证据。今姑就此说,稍列一证,以助其说。
折,《大宋重修广韵》收录三音:
(一)杜奚切
其音韵地位为:定母,齐韵,四等,开口,嗁小韵。时音当为[cdi],折合今音当为[cthi],此音当为《广韵》所保留之上古音,即今陕北方音“折叠”之“折”。今陕北方言“折被子”一语尚保留古音。
(二)旨熱切
其音韵地位为:章母,薛韻,三等,開口,晢小韻。其时音当为[t?jet]。(按:庄系拟为齿间音,章系拟为舌叶音)。折合今音为[c??]。
此音当为姓氏音。《广韵》折,拗折。又虜複姓,南涼秃髮傉檀立其妻折屈氏爲皇后。
(三)常列切
其音韵地位为:常母,薛韻,三等,開口,折小韻。其时音为[t?hj ?t,入声]。折合今音为[ct??]。《洪武正韵笺》著录其音:折,食列切,聲五屑舌小韻。
又折,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審母,車遮韻,入聲作平聲,折小韻。证其时音已与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相同了。
次考“佘”字,此字为《广韵》所无。然考之《广韵》有“赊、畲”等字,均入麻韵。则“佘”字于其时抑当并入麻韵。拟音为[c?ja]。(按:赊,式車切。書母,麻韻,三等,開口,奢小韻。)
又《中原音韵》“佘”归審母,車遮韻,陽平,蛇小韻。与今音同。
可见,“折、佘”在北宋《广韵》时代既不同音,又不同调。其语音之渐趋相同,当在元代,以‘折’在元代入声韵尾消失故也。
察之典籍,折太君以“佘太君”名称最早见于元杂剧《谢金吾诈拆清风府》中,此亦证明了“折、佘”混用当不早于南宋。
因此,折太君改姓“佘”说不可信。
参考文献:
1.《府谷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宋本广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3.《中原音韵》,中国戏曲研究院编,1980年重印本。
4.《谢金吾诈拆清风府》,《四库》所收涵芬楼影印明万历臧氏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