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定器有芒不堪用之说值得商榷

(2018-01-29 18:20:53)
标签:

杂谈

分类: 瓷器收藏与鉴赏
      北宋宫中弃用定器而改用汝瓷,大多以定器有芒不堪用之说为依据。因为南宋诗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记有“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和叶寘《坦斋笔衡》中记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窑器”,他们为定器不入宫所作的推论,为当下瓷器研究和鉴赏者们所认同,仅仅因为他们生活在那个遥远的年代,比我们更有发言权。
     定窑是继邢窑之后北方烧造白瓷历史最长,影响更广泛、更深远的窑系,所以它当之无愧的被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现藏于各大博物馆的定窑瓷器件件精美无比(见图1),如此完美的尤物怎么会被皇上看不上而弃用呢?愚以为“定器有芒不堪用”的说法缺乏说服力。
图1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定窑印花大碗 
       覆烧,是定窑窑工在生产过程中一次重要的创新。有人说采用覆烧工艺可提高产量和成品率,这种说法难圆其说,因为覆烧不等同于叠烧(未发现覆烧定器内底有涩圈或外底露胎),而是将瓷胎扣放在匣钵或窑体内,增大胎体与底面的接触,增强瓷胎放置的稳定性,并不能增加装烧量。相反,由于定窑瓷器大多薄胎薄釉,尤其是碗盘口沿更薄,覆烧对瓷胎成型施釉到晾胎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胎釉晾得不够干,烧制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塌陷、变形和流釉,成品率、产量反而会降低。
      定窑采用覆烧工艺后,居然用金属(包括金、银、铜等)对瓷器芒口进行了包裹(就是所谓的“金定”),不但增加了工艺难度和生产周期,而且成本也会上去,如此大费周折,相信绝不只是因器口有芒而作出的补拙之举,必定有它的价值考量和市场定位。我认为:经过金属包裹的瓷器外观更加华丽富贵,迎合了北宋上流社会炫富心理;窑场能根据客户需求定制生产不同档次的的金定,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收益。由此推断,定窑覆烧瓷初期的消费群体应是小众的,面向富人的,而且很成功,这可从定窑覆烧工艺得以广泛传播中得到印证。
      我们还可从南宋景德镇湖田窑仿烧定窑器中寻找到答案:(见图2)
      
图2     湖田窑印花大碗(口径21.5CM,底径7CM,高8.5CM)
       这只薄胎薄釉大碗制作精美,器型规整,矮圈足,满釉;碗外素面无纹(见图3),碗内六出筋,六组印花盆栽莲花次第排列(见图4、5、6、7、8),内底一株牡丹花开正艳(图9)。


       我们重点观察一下该碗在芒口的处理上非常用心,窑工对口沿进行了糙化处理,为下一道包金工艺作了充分的准备,便于金属能与瓷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见图9)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定窑在瓷器芒口处理上一定是下足了功夫的,这可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定窑大碗包金实例中得到佐证(见图1)。同时,我们还可从下面两件”土定“在芒口处理上的做法得到启示。所谓土定(见图10),就是北方定窑系中生产民用瓷器的窑场,尽管瓷器从釉色到瓷化程度都存在较大差距,但在芒口处理上仍然毫不马虎(见图11),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瓷器上遗存的金属氧化物。
       那么北宋为什么会重汝而轻定呢?我认为可有两种解释:一是皇帝审美情趣使然。定窑瓷器以象牙白和象牙黄为主色,虽然也有其他如紫定传世,但数量很少,长期使用缺少变化的定瓷必定会求新求变。汝瓷则以天青和月白色为主调,尤其釉面玻璃质感强,有类玉效果,契合了宋人崇尚美玉的审美观。二是北方战乱不断,交通阻塞,定瓷难以南运汴京,北宋皇宫只得就近定制和自置窑场来烧制宫庭用瓷。
    这仅是笔者的一管之见,欢迎有专攻的同好能给予引导指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