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之数学抽象能力的培养课堂实践案例研究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之数学抽象能力的培养
课堂实践案例研究
【摘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
【正
但是,怎样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抽象能力的培养呢?
案例一:高一数学必修1函数单调性为例,谈谈如何借助“问题导学法”突破“函数单调性”概念教学的重难点,供读者参考。
数学概念是比较抽象、枯燥无味的,需要学生耐心自主地去钴研,尤其是高中函数概念更是不易理解和学习的,很容易让学生在未学之前就产生了很强的恐惧心理。
笔者认为:概念教学不能“就事论事”,只注重这个“点”,应该弄清“概念的来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与之相关概念的相互关系”、“概念的文化作用”等问题,寻找概念的根,理解概念的魂。
(一)创设情景,直观感知函数图象或表格的变化
鉴于高一学生的基础和认知水平,在导入环节,笔者从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先从“形”、“数字变化”上去直观感知函数图象的变化,一方面为后面引导做铺垫,同时培养学生“直观想象”的数学核心素养。
设计引入为:
情景1、直观感知函数图象的变化。
问题1:
读下图一次函数y=x和二次函数y=x2
http://s9/mw690/006IPceOzy7n8H9rv2U08&690
注意: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观察图象动态变化” 的习惯,如沿着x负方向观察其变化。虽然作出“上升”、“下降”的回答,却是与答案相反的。若有出现, 教师应给予纠正。当然,此处若能借助几何画板的动画效果,让动点沿着图象曲线运动,学生在观察。
情景2、感知函数数值在表格中的变化。
问题2:下表是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化情况,请仔细观察并描述变化特征。
时间(年) |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
1991 |
53.8 |
1992 |
52.9 |
1993 |
50.1 |
1994 |
49.9 |
1995 |
49.7 |
1996 |
48.6 |
1997 |
46.4 |
1998 |
44.5 |
1999 |
41.9 |
2000 |
39.2 |
2001 |
37.9 |
体验了问题1和问题2之后,学生对函数单调性便有了“上升”、“下降”的初步概念,但距离突破函数单调性概念还有很多铺垫要做。
(二)分析实践,讨论函数变化情况
为此,笔者再引出下面问题3: —次函数y = x的x与y的对应值列表如下:
|
… |
-3 |
-2 |
-1 |
0 |
1 |
2 |
3 |
… |
y=x |
|
-3 |
-2 |
-1 |
0 |
1 |
2 |
3 |
|
请同学们用自然语言描述在区间(-∞,+∞)上,函数y = x随着x值的增大是怎样变化的?
问题4:二次函数y = x2的x与y的对应值列表如下:
x |
… |
-3 |
-2 |
-1 |
0 |
1 |
2 |
3 |
… |
y=x2 |
|
9 |
4 |
1 |
0 |
1 |
4 |
9 |
|
请同学们用自然语言描述在区间(-∞,+∞)上,函数y = x2随着x值的增大是怎样变化的?
在问题3和4中,要求学生再一次观察函数y = x的自变量x与函数值y的对应值的变化规律,用自然语言去描述.这是为后面“函数单调性”概念的教学继续推进,培养学生“推理论证”的数学核心素养。而问题4的提出,一方面是为了培养“类比思考”的数学思维,另一方面是为了得出二次函数y = x2与一次函数y = x在描述上的不同,突出函数单调性的局部性特征。
(三)抽象概括数学符号的定义:
用数学符号完成函数单调性的形式化定义。通过问题1至问题4的学习,学生已能用自然语言描述,但此时还不足于承受函数单调性的一般性定义的“抽象”,教师还得进一步做好铺垫,为此笔者设计下面问题
问题5:用数学符号描述“函数y = x2的单调性”
通过讨论同学们初步得到这样的结论,在数轴左侧时“x”值越大“y”值越小,在数轴右侧时“x”值越大“y”值越大。最后师生合作得到增函数的形式化定义:在区间[0,+∞)上任取x1,x2,当x12时,有f(x1)2),这时函数f(x)=x2在区间[0,+∞)是递增的函数,同理可得到在区间(-∞,0)是递减的函数,最后再画出图像并总结出函数单调性的一般性定义
http://s13/mw690/006IPceOzy7n8HlciMA1c&690
这样的过程,让学生在讨论中用“数学符号”去形式化定义函数的单调性.这是对自然语言描述函数单调性的升华,为突破函数单调性单调性的一般性定义做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案例二:基本不等式推广
http://s9/mw690/006IPceOzy7n8HrBI1ia8&690
http://s11/mw690/006IPceOzy7n8Hvij6W7a&690
http://s15/mw690/006IPceOzy7n8Hy9wRw6e&690
数学素养不等于数学知识,不是课堂上老师简单的讲授同学们就体会和学习到的东西,知识的积累是素养形成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我们注意到“数学知识+数学实践=数学素养”,一切知识,只有成为学生探究与实践的时候,其学习过程才有可能成为素养发展过程。因此,转变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思考的方式是素养发展的前提。
为此,一方面是我们要进行深度学习,让数学知识学习成为批判性思维和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另一方面我们是要进行协作学习,让知识学习成为交往与协作,即集体创造知识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罗笑清.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3):60.
[2] 罗增儒.关于情景导入的案例与认识[J].数学通报,2009,48(4):1-6.
[3]
周先华.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之数学抽象能力的培养实践初探.
[4]
杨广娟.“数学抽象”核心素养的养成途径.
[5]
陈钟洪.浅析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