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浅释(36)宣化上人讲述
(2025-10-20 09:48:47)
标签:
文化教育 |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我今见闻得受持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一(33)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美国北加州万佛城宣化禅师述
菩萨戒弟子方果悟笔录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依照贤首宗所判,这教为十门分别,上面所说九门,已经讲完了。现在由‘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乃至于最后品,是‘别解文义’,这是第十门。在别解文义里面,‘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室罗筏城,只桓精舍’,是处成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乃至诸大阿罗汉,诸大菩萨,是众成就。佛所说经典,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都有此六种成就,才可以成立讲经法会,若没有此六种成就,就不能说法。
【与大比丘众】:‘与’,即同或共,大比丘是修道将要证果之比丘,比丘是梵语,翻译成中文,有三种意思:
(一)乞士:沿门托钵化缘,乞食的方法不是说这(家)有有钱就向他乞食,那家无钱便不向他乞食,是不论贫富,平等乞食的,所谓:‘不越贫而从富,不越贱而从贵。’
(二)怖魔:比丘登坛,受比丘戒的时候,有三师七证。三师即得戒和尚、羯摩和尚、教授和尚。七证是七位尊证,保证你不破斋犯戒,授戒时,戒师问你:‘已发菩提心否?’答:‘已发菩提心。’又问:‘你是大丈夫否?’答:‘是大丈夫。’这时候,就有地行罗刹,巡察善恶之神,便高声赞叹,佛界处又增加一位僧宝,魔界处反减少一位魔眷,这样互相传播,由空行夜叉,传至天行夜叉,辗转赞叹,又传至第六欲天,魔王听后,就生恐惧,恐惧成佛者众,而自己魔眷又减少,故此比丘叫怖魔。
(三)破恶:破烦恼无明之恶。比丘因具有此三种意思,按翻译规则,多含不翻,所以依然保持梵语,没有译成中文。
(本文出处:网络下载,如有不当,烦请指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