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浅释(26)宣化上人讲述
(2025-10-07 21:23:06)
标签:
文化教育 |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我今见闻得受持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一(23)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美国北加州万佛城宣化禅师述
菩萨戒弟子方果悟笔录
这部楞严经,它的意义讲过了,但是在理的方面,究竟是深是浅呢?它的理就广大海那么的深,而大海又有多深呢?在大海之中,它的深度是不一的,这是依学人的根基及其所能收摄的而各有不同。由于经典的理深,故我们所能摄取的智慧才会大,所得的定力才会坚固,是以称为一切事究竟坚固。此部经中深奥之理,也如海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能获得多少,端视你的根性,而它却是浩浩然,不增不减。
十门中的第五门是‘能诠教体’,什么叫教体呢?为什么要有教体呢?凡佛所说法,都有它所依的教体,这部经所教的体是:声、名、句、文。在文殊菩萨启请释迦牟尼佛说:‘启请如来,出现于世。’如来出现于世所说的教义是什么?他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此方,即指娑婆世界,声、闻就是教体之一,但是单以音声,不成教体;因为风也有声,水也有声,故乃有名、句、文之说。声为佛所说法之音,由此言声而生名目,有名目即生句读,从句读便成文章了,故声、名、句、文,为本经的教体。
依贤首疏起信论的说法,则略分为四门:上面所说的声、名、句、文为随相门,按万法唯识的旨趣,是以唯识为教体,故称唯识门。然识心无体,此经所说,一一皆归如来藏妙真如性,故声、色二教,皆以归性为教体,名归性门。再者,为剖明前三门之理,心境理事皆相无碍,互摄圆融,随相门属境,唯识门属心,合成心境无碍。又随相、唯识两门属事,归性门属理,而成理事无碍,故曰无碍门,而为本经的教体。
第六门是‘所被机宜’,是属于教化众生所契的机。此部经所教化的是什么众生呢?是‘情与无情,同缘普化’。主要的是声闻、缘觉,及有学,声闻是闻佛言声而入道的,修苦、集、灭、道四谛法。缘觉有两种:(一)生于佛世之时,修十二因缘悟道的。(二)生于无佛出世时,藉现事缘而悟道的,亦称为独觉,独觉的行者,住在深山幽谷里,隐于岩崖洞穴间,静观天地万物之生灭现象,因而悟道。
这部经正是教化声闻、缘觉这两类当机,且又教化有学的行者,如四果罗汉、菩萨等,若到了佛的果位上便是无学位了。此外,还教化一种定性的声闻——不顾意回小向大的,不定性声闻就能回小向大。本绝的宗旨是使之回小向大,即由声闻经缘觉而趣入菩萨道上去。这四类小乘人都属本经所教的当机众,皆当受教化,发菩提心,成菩提果,故本经可说是无机不被,无人不度的。
(本文出处:网络下载,如有不当,烦请指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