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希彦《大医至简—伤寒论》评注选系列(43)

(2024-05-30 15:45:02)
标签:

文化

教育


黄儒兴整理

闻道人评注

 

如何认识上古经方的治病思想

153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眴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伤寒论》里很多条文都是在讲误汗和误下之后的处理方法。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其一,从当时的医师都喜欢用汗下之剂可以看出,当时医学的主流应该是顺应人体自己的排病模式来治病的,没有像后世那样搞出那么多以药治病的方法和药物;其二,张仲景解释误治很多,解释常态的辨证并不多,更没有专门解释六经辨证体系为何,说明六经体系在当时是常识,无须特别解释。从这两点可以看出,汉代的医学并不混乱,至少在顺应人体的治病思路和六经辨证体系上是有普遍共识的。

【不知道在当时,在《伤寒论》成书以前有没有六经辨证体系。】

《伤寒论》其实并不难读,它是最实在最简明的医书,简明到都是人体实实在在的反应,以及根据这些反应做出的处理方法,都是可模拟可操作的,没有一句玄虚之词。【确实,都是依据人体功能反应做出的处理方法。那么,我们今天依据的又是什么呢?】为什么这样简明的医书现在却成了难以参透的天书呢?因为我们现在的医学理论变混乱变复杂了,反倒不能简单地思考问题。医学是实践的学科,当医学越来越不能治病的时候,我们就要回过头来想,医学真的是越复杂深奥越能解决问题吗?

【当然不是的。还是依据人体本能系统的趋势。】

此条第一句讲的是不该发汗的时候发了汗,感冒没治好,变成了发热恶寒的局面;不该用下药的时候用了下药,于是心下痞,且表里阴阳都虚竭了。没有了阳气,阴就变成了孤阴,孤阴不长,这是很危险的局面了。又去用烧针针灸,这是强行的调动阳气。

用了烧针(烧过的针)之后,人体发生了胸部的烦热,这是人体在努力的生成能量,所谓血虚化燥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血不亢燥起来,怎么加速生成?如果面色青黄,皮肤跳动,就很难治。因为面色青是肝的本色,面色黄是脾的本色,现出反常的青黄色,说明肝脾都很衰弱了。皮肤跳动,这是在调集津血,说明津血已经很虚少了,不足以供养皮肤了。我前面说过,类似于烦躁、惊狂、战栗、抖动,这都是人体调集津血的应激功能。为什么我们遇冷的时候会寒战?因为人体要用这种方式迅速调集津液到体表。为什么我们撒尿的时候也会寒战,因为排尿时能量迅速下行,上部能量不够了,就会用寒战的方式往上往表调集能量。容易抖腿多为中年人,因为肾气虚衰了,就要用抖腿的方式往下部调集能量。

【无一例外,这些都是功能的反应。】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个解释太直白,不像别人说的那么高深玄奥。但我们好好体察和领会一下我们的生理反应,人体不就是用这个原则在时时刻刻的协调能量和抵御病邪吗?《伤寒论》之后的两千年,医学典籍谈玄说奥,卖弄学问的居多,只有《伤寒论》里是实实在在的人体反应。只有实实在在地参透《伤寒论》背后的人体规律,并且用顺应和协助人体排病的思维去思考如何治病的时候,才能真实的认识到上古经方的治病思想。

【确实如此,能真正认识到在《伤寒论》背后,是人体的自主功能、本能系统在发挥主导作用的人并不多。这个本能系统就是“人中天”,是大自然在人体中的体现。能以本能系统为依据,以顺势利导为方法,以系统思维来正确帮助本能系统而治病的人也不多。这没别的原因,就是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而已。难道就不能恢复其本来面目,与古为新了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