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希彦《大医至简—伤寒论》评注选系列(33)

(2024-05-19 09:45:33)


黄儒兴整理

闻道人评注

 

“慢性的表证”

五苓散的方证,后面还有更详细的讲解,这一条讲的是“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

脉浮和微热是有表证,有表证用桂枝。很多人会问,那没有表证是不是就可以不用桂枝呢?不能这么理解。因为水湿的气化是往体表气化的,桂枝是走体表大循环的,不用桂枝如何能气化水湿?再说,对于表证不能这么狭隘的去理解,不是发烧体痛有感冒症状才是有表证。我们前面说过,人体其实有很多慢性的表证,比如颈肩痛、腰痛、肌肉酸、浮肿、头痛头晕、汗出异常、低烧,诸如此类都是。很多人对经方里很多方子都有桂枝不理解,其实表证的体现形式远比我们想象的宽泛。

【此表证非彼表证。血肿,也是表证,就不用桂枝而用丹皮。上述解释纯粹是为了自圆其大循环之说。】

五苓散的主证是“消渴”。消渴就是总想喝水,喝了又渴,也就是说胃里头虽有饮,却不寒,还有点微热,如果胃里头偏寒的话,是渴而不欲饮的。

胃里头微热,说明气化能力还不太差,所以这个方子相比苓桂术甘汤,桂枝用得少,只有半两;白术用得也少,只有十八铢。茯苓和白术等量。关键是另加了两味微寒的淡渗药:泽泻和猪苓。

【气化是一个很不好理解的词。所谓气化,就是阳气化,就是提升功能。凡是功能低落,必有水的代谢障碍。】

泽泻和猪苓

泽泻和猪苓的性味是淡而咸寒的。淡说明没有黏稠物质而有下渗之力;寒也是下行的,能走肾开水道。这两味药微寒,所以适合微热的湿证。猪苓比泽泻的作用更偏下,后面有个治下焦湿热的方子猪苓汤,就是以猪苓为主药的。在五苓散里,泽泻的用量最大,近两倍于其他药的剂量。

五苓散的方义是重用向下淡渗利水的药,轻用气化药。也就是说这种水湿囤积是以水湿不下行为主的。水湿下行了,等于是北窗开了,南风也就进来了,无须重用桂枝,表气也就能通了。所以说,方药就是个能量场,这个能量场只要和人体匹配,能帮助人体回归正常循环,病自然就会好。

【方药能帮助人体回归正常循环。就是能正确帮助本能系统的升降出入回归正常,病必好。】

黄斑病号称为眼部癌症

我曾经用五苓散为主方治好过一例黄斑病。黄斑病号称为眼部癌症,是眼球后部黄斑区的一种病变。患者先是找的北京协和医院的眼科,号称为中国最权威的眼科。协和的专家说这个病是治不好的,就算花十几万元手术了,一定会复发。我用五苓散为主方治疗一个星期,病灶就缩小了;治疗一个月病灶就消失了。现在已经好多年了,没有再复发。

当时这个患者在脉证上主要反应为中焦有湿气,脉弦缓,身重乏力,却又口渴想喝水。他是一个演员,爱漂亮,听信了美容专家的话,要多喝水。于是不渴也喝。五苓散里没有一味药是所谓专门治眼睛的。为什么能治好这个病呢?说明药不是用来治病的,是用来治人体的,而治病的是人体自己;同时也说明中医无绝症,因为真正的古中医是打开人体这把锁的,只要自体免疫力能抵抗的病,中医都能治。

【古中医也是前时代的中医。能发展吗?发展了的中医就是后时代的中医。治病的是人体自己,太笼统了,没有明确严谨的理论。发展一下,是人体的本能系统治病。作者的案例很好。】

五苓散脉浮数烦渴

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脉浮数”,说明有表证,且偏热。

“烦渴”,中焦有水湿,津液不能顺畅气化出表,便上冲,于是“烦”,津液不运行便“渴”。

单从“脉浮数烦渴”而言,还有没有其它可能性?比如温病。有的。《伤寒论》行文太简略,所以这个浮数的脉应该不会太实太数;烦渴也不能兼有怕热和呼吸粗重之类温病的反应,否则就是温病了。所以全面问诊很重要,那些治个病只需要花几分钟,摸个脉就开方的,都是见病治病的。人体小宇宙,里面错综复杂,岂是那么容易参透的;参不透又怎能妄言治疗?真正的古中医分析人体很全面很严谨,治病是很花时间的。

【所谓古中医也仅剩下个名号,没有什么可骄傲的,不发展,就等于灭亡。最后两句话说得非常到位。参不到本能系统上来,就无法参透。作者参透了,但理论上也是模糊的,还谈不到严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