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彦《大医至简—伤寒论》评注选系列(22)
(2024-05-07 21:42:43)
标签:
文化教育 |
黄儒兴整理
闻道人评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发烧是应激自保模式
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有三个证型,一为中风,二为伤寒,三为温病。中风是气血功能偏向于不足的(未至虚衰,虚衰为阴病);温病是气血功能偏向于亢盛的;【《伤寒论》不论温病,《温病条辨》专论温病。】伤寒气血功能居中。这一条说的是中风。
【使用“气血功能”比使用“能量”表述更清晰。】
“发热”,说到发热,现在大家对这个很恐惧,只要一发热,迫不及待地用抗生素或者物理降温。这个观念不对。上帝造人为什么要造出疾病这个模式?说到底这是一个应激模式,自保模式。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疾病这个模式,我们一刻都活不下去。比如,如果没有发热这个模式,一旦感受了寒气,怎么能排出体外?体表的寒气驱除出去,人体自然会退热,强行退热反而容易演变成肺炎或慢性低热,因为邪气没有驱除,人体不会解除发热这个模式。西医是对抗思路,所以经常把急性病治成慢性病。道思维的古中医要顺应人体来想问题,所以不会把疾病看成敌人,而是看成朋友。我们要协助人体之作为,让疾病自退。对抗疾病的结果常常是病治不好,人体的局面更混乱了,一个病治成了多个病,并发症后遗症转移什么的都来了。
【本能系统的自主调节是永恒的,贯穿于生命的始终。】
“汗出”,人体主要有三个途径将病邪赶出体外:汗、吐、下。就是发汗、呕吐和大小便。如今汗出而病未解,毛孔打开了,津液丧失了,肌表空虚,邪气往往就更深人了。
为什么会有“恶风”呢?一旦毛孔打开了,人当然会怕风;恶风是一种更严重的虚怯的反应,津血虚的人往往会怕风,所谓弱不禁风就是这个意思。
【恶风,是本能系统有自保趋势的反应,较恶寒为轻。】
“脉缓”,感冒了,气血往体表汇聚形成脉浮;如果不能发汗,气血被束缚,便会形成“脉紧”,就是像绳子一样绷得紧紧的;一旦汗出了,脉便迟缓松懈了。这就是脉缓的道理。
【脉缓是因为体液不足,不足以支持本能系统进行一次有效的排异。】
气血郁于肌肉之内不得出就会感到“体痛”
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之前说过,不管有没有发热,气血往体表汇集,里面若空虚了,人都会感到“恶寒”。如果气血郁于肌肉之内不得出,就会感到“体痛”。
【应当是身体里面的代谢废物排不出去,刺激神经而产生体痛。】
“呕逆”的原因有二:一是当气血大量往体表走的时候,胃所获得的气血会相应减少,运化食物的能力减弱,胃就会产生一种本能的呕吐反应,将不能运化受纳的食物呕吐出去,此为“呕”;二是气血的运行是要先往上走才能往表走,这种往上的运行会带动胃有一种上逆的反应,此为“逆”。
【这是本能系统向上向外排异的趋势。】
“脉阴阳俱紧”,脉的阴阳有三:越偏寸越主阳,越偏尺越主阴;左手偏血偏阴,右手偏气偏阳;越沉越主阴,越浮越主阳。这是偏向性,不是绝对性,事实上每一部的脉都能反映阴阳的情况。此处因为不能汗出,气血郁于体表,于是脉紧。
【汗腺不开张是紧脉的因。】
区别伤寒和中风表象的鉴别方法就是有没有汗出,汗出的为中风,不汗出的为伤寒。但这不是本质,本质是津液的盛衰。
【中风、伤寒均为病名,一个是体液不足,一个是汗腺不开张,都是本能系统上出现的局部功能障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