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彦《大医至简—伤寒论》评注选系列(21)
(2024-05-06 07:17:34)
标签:
文化教育 |
黄儒兴整理
闻道人评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太阳病的总纲
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是太阳病的总纲,所谓总纲就是太阳病典型的证。
【即一般性、共性的概括。】
我们上面说过,中医不是治病灶的,所以不管是病毒性感冒,还是非病毒性感冒,也不管是典型肺炎,还是非典型肺炎,我们看的是人体对这个病的反应,通过这种自体反应来分析人体在哪个层面排解这个病?为什么排不出去?以此为依据来组方恢复人体的能量和通道,协助人体去排病。【这段话说得非常到位,中医就是看本能系统的反应、趋势以及正确帮助本能系统完成排异反应。】所以作为六经之一的太阳病的总纲是一些“证”,也就是人体的排病反应,而不是病毒本身。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医不分科,好的中医大夫一个人就是一所医院,可以治全科的病。只要发生同样的证,不管是外感病和内伤病,用同样的方子都能治好;如果证不同,哪怕病相同,方子也是不同的。这就是真正的中医的治病理念。
【中医治病应当是以天人合一为理念,以本能系统为依据,以顺势利导为方法。总而言之是正确帮助本能系统或排异或调节。】
用这种理念治病效果如何呢?古今无数的经验和医案证明,《伤寒论》如果能学通个大概,治急性外感病只要半剂到一剂药就应该治愈;慢性病三五剂药就应该显效;西医所谓的绝症亦有可能在不借助任何现代疗法的前提下短期内治愈。后世说《伤寒论》适合治外感病而不适合治内伤病,这是没有学通《伤寒论》,误解了《伤寒论》。
【尤其是没有领悟到其核心内涵。】
证是人体自己如何排病的证据
【人体自己的什么?本能系统。】
现在一个一个地来分析条文中的证。何为“脉浮”,当体表感受到外界的邪气,气血会本能地往体表走,去驱赶这个邪气。【对,就是本能地排异。】手腕的脉象和人体气血是相应的,于是脉浮于表,手指轻取就能摸到。需要注意,这个脉象的相应不是绝对的,有时候也并不相应。
人每时每刻都在感受外界的邪气。比如,走到外头风一吹,一个激灵,我们就已经感冒了。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体的气血能量可以将这个邪气驱赶出去,所以不会发生感冒的症状。在自体功能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气血和邪气在体表僵持住了,于是就发生了太阳病。
【本能系统调动气血能量驱赶外界致病物质而出现排异反应。】
“头项强痛”,气血不能驱邪外出,就要源源不断地增加兵力,壅塞不得出之气血上冲于头就会发生头痛;壅塞于颈项,也会胀痛。
“恶寒”,当体表的气血有余,体表温度就会升高形成发烧,这就与外界有一个温差,所以会觉得怕冷些。如果不发烧呢?当体表气血充实,人应该不怕冷才对,可是,如果因为体表汇聚了过多气血,体内因此而空虚了的话,表热内寒,这个人还是整体会感觉虚怯怕冷的。如果发烧还怕热的话,就是温热病了。
【这个体温是本能系统自己营造而用来排异的,是不愿意丢失的,所以怕冷。如果内部出现排异反应则怕热,但这个还是伤寒病,不是温热病。】
我主张学中医要分析人体的内在运行机制。为什么要具体分析人体反应的内在机制?因为真正的道思维的医学是顺势而为的,让人体自己去作为,药物只是协助人体排病。既然是协助人体,首先就要明白人体到底在做什么,否则就会帮倒忙。【病人的医生是病人的本能,医生只是来帮助本能的。本能就是生命之道。】张仲景就是依据实实在在的人体机理来治病的,《伤寒论》里陈述最多的都是具体的人体反应,也就是“证”。我理解的“证”的含义应该是:人体自己如何排病的证据。这是学《伤寒论》的大关目。
【症是症状,证是证候,它们都是本能系统表现出来的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