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彦《大医至简—伤寒论》评注选系列(19)
(2024-05-03 10:09:32)
标签:
文化教育 |
黄儒兴整理
闻道人评注
辨证原则九:随当下证治之
何为当下证。如发烧之类的急性证,以当下为准,烧退了就是退了;一些慢性证状,以发作周期为准,过了常规发作周期而未发作,就是当下已经没有此证了,常规来讲是以一到三天为周期。
【像战机一样的病机。这还是在说阳性病。】
有时证情复杂,三个方面的问题兼有多种,比如同时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水饮、瘀血、食淤皆具。那就以抓大局为原则,不可面面俱到。力量分散,大局不明往往疗效不佳。
【辨病性、辨病位、看病势。抓主要矛盾。】
原则上大局可以不止一个,但也不可过多,过多则说明辨证不明确,而且兵力分散,重点不明,问题是解决不好的,疗效势必掣肘。何谓多,常规来讲,大局问题在三个以内为宜。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抓大局的原则都是适用的。但也有极少数的情况,多个方面的问题都有,都势均力敌,难分主次,如果强行去分主次,便犯了主观之弊,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也可能同时处理三个以上的主要问题;或者模糊就当模糊治;实在局面过于混乱,万变取其中,从中论治(常用四逆散和小建中汤)。
【这是在说兼有气机功能失调的病了,当然需要调节,这不是模糊。】
因为在辨证原则上,客观是真正的前提——辨证原则十。
如果从更高的层次上来看,只要还在六经辨证的框框里,就谈不上真正的客观。真正的客观是真实的辨识人体能量和排病势能的运作,与人体实实在在的觉知和合力。如果执着在某个辨证系统,或某个医学流派上,那就还是在工具上着眼。六经辨证再高明,也是有限的,只是一个用六个层面来分析的相对粗糙的定法而已。而人体的运行就像河水一样,是自然而然的,是不定法。在自然法面前一切定法皆非正法。所以我们最终要将人体看成流动的,看成一团能量,与这团能量发生真实的互动,人体怎么做你就怎么做,顺势而为,合着人体的想法去拿捏处理的层次和分寸。医家最忌讳的就是有我,要无我,要破掉执着和主观才能入道。没有定法容易走入主观和臆断,执着于定法又容易走入着相和僵化。
【从哪个更高的层次来看?从“先天的本能”这个层次来看如何?六经也是有局限的,并不能完全揭示自然之道、生命之道。“人体的想法”其实就是起主导作用的本能系统的“想法”,是它带领着“一团能量”产生某种趋势。“要破掉执着和主观才能入道。”就必须以本能系统为中心。“顺势而为”,无非是顺本能系统之势而为。难得的是作者也隐隐约约地感悟到了较高的层次的东西,可惜却没能严谨、清晰地讲出来。】
《易》云:“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才是中医里最重要的“易”的精神。
【“易”的精神里是怎么讲气机功能紊乱的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