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彦《大医至简—伤寒论》评注选系列(12)
(2024-04-26 22:29:41)
标签:
文化教育 |
黄儒兴整理
闻道人评注
脉上辨人体整体的寒热、能量状态的大象
为了更好地把握人体能量状态的大方向,还可以从脉上获得两个方面的信息:
辨人体整体的寒热。
取能量状态的大象。
如何辨寒热?很简单,寒热从脉上来辨,就是脉搏每一下跳动的推动力。有热象的脉,或是有力,或是速度快(现在的人普遍缺少运动,正常来讲男子每分钟脉搏跳动75次,女子80次为居中。上下浮动10次以内不算明显偏快或偏慢。从事过长期重体力劳动的人脉搏稍偏慢为正常。小儿脉搏偏快为正常。)反之,推动无力或跳动迟缓,可以作为有寒的数据(不限于是有寒)。
寒热和阴阳是两个概念。阴证的脉也可能跳得很数疾;阳证的脉也可以跳动迟缓。这就意味着,阴证也可以有热;阳证也可以有寒。
我们从脉象上收集的人体寒热的信息仅仅作为参考,还需要结合问证来精准判断,因为人体的寒热往往是局部的,呈错综态分布。比如可以同时有胃热和肠寒,或里热和表寒。这就不能单凭脉象来下具体结论,还要通过问证,用脉证相应的原则来确定。
【局部功能问题是存在的。】
取寒热不能用平均值的方法。应该先看大方向,大方向是明显的热,那就当热证处理,忽略轻微的局部的寒;大方向是明显的寒,那就当寒证处理忽略轻微的局部的热。如果大方向的偏差不大,则可以分别对待,比如胃寒和表热同时存在且明显,可以相应的寒热药同用。
【这是在说看整体病势。】
何谓取大象?若细辨脉象有很多种形态,《濒湖脉学》上讲解很详尽。其实按照《伤寒论》的临证原则,是不讲这么详尽的,因为是能量思维,而非辨病的思维。既然如此,从脉象上取到能量格局和状态的大方向就可以了。此谓取大象。
【何谓取大象?还是看阴阳病性,看整体病势。】
能量失衡的几种状态和脉象
能量会有哪几种状态上的失衡?相应的脉象有哪几种?
第一种是弦脉。偏弦、甚至偏紧的脉,脉是呈收束态、绷紧态。这类人往往是循环不通,或身体有淤阻(各种淤阻都有可能)。弦脉所主的是整体能量呈收缩态。在用药上就要考虑用到打开闭阻和瘀滞的药来平衡能量的状态,比如桂枝、麻黄、香附、陈皮、厚朴、枳实、当归、川芎、大黄、芒硝。
【失衡,是什么失衡?是能量失衡。能量为什么失衡?是自主功能紊乱,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节失常。用什么药物最好?】
第二种是散大脉。表现为状态过于涣散;整体脉或单部脉过于散大而虚;快慢不定或脉失从容。这种脉所主的能量是偏向于涣散、散乱的,与弦脉的收束态相反。用药上可以考虑用到收敛和建中的药来平衡能量的状态。比如收敛的白芍、山萸肉、乌梅、龙骨、牡蛎;建中的炙甘草、大枣、人参、饴糖。
【这是功能低落的脉象。】
第三种是阴虚阳亢脉。最常见的有细数脉(脉细主津液虚,却跳动快或疾而有力),以及尺弱寸盛脉。用药上需要用滋阴药来平衡能量的状态,比如地黄、天花粉、麦冬、阿胶。
【这是由于物质不足,制约不住功能而造成功能亢进的脉象。】
关于尺弱寸盛脉补充说明一下:尺脉弱,而非弱至阴证的程度,同时尺弱与寸盛反差较大,这样的脉象才是典型的阴虚阳亢。如果尺脉很阴,沉取极弱,哪怕也有寸盛,可以理解为阴证而有上热,要当阴证来处理。如尺弱和寸盛的反差不大,可归入上热下寒范畴,而非典型的阴虚阳亢。如果尺脉并不弱,脉的上下偏差主要是由于寸关的过于盛、滑、实造成的,可直接视为阳热病脉。这些细微的差别在临证中很难精准定义,但我们的目的不是下定义,而是感知人体最真实的能量状态,根据能量状态配比适当的药物就好。也就是说,根据具体的阴阳寒热状况具体处理就好。临证上这些问题未必就是以单纯的状况出现,滋阴药再合清热药,滋阴药再合扶阳建中药,清热药再合建中药,诸如此类都是有可能的。
【这些脉象很难把握,初学者还是要七象合参看病势。】
取大象,脉可以是主要的依据,但如果单凭脉来断,还是容易有误差。需要结合问证,用脉证相应的总原则,互相参看后再来定案比较准确。
【比较客观,在病中看脉,在脉中看病势,脉证相互印证。】
《伤寒论》在脉上讲得最多的是脉断阴阳,其余的东西很少言及。后面两个步骤是本人根据《伤寒论》的基本组方用药精神,结合大量临证实践出来的。阴阳是治病最重要的原则,是前提。而后两步关于能量格局上的问题,偏差如果不大的,不需要去管,也就是不需要再加减针对性的药物;如果偏差较大才需要去顾及。
【《伤寒论》在脉上讲得最多的是以脉断阴阳,这个阴阳指的是物质和功能吗?不是,而是指功能的盛衰强弱,功能强盛为阳,功能衰弱为阴,这叫病性。可见,脉主要还是看循环功能的。循环功能强的为阳性,循环功能弱的为阴性。这也体现着大医至简,没有那么玄奥复杂。阴阳是治病最重要的原则,是前提。因为病性关系到后面方法的选择,错了不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