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刘希彦《大医至简—伤寒论》评注选系列(1)
(2024-04-15 08:05:20)
标签:
文化教育 |
黄儒兴整理
闻道人评注
大道至简的古中医
本书以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简称为《伤寒论》)为底本,来解读古中医的思想和临证。
我们知道,历代名家都对《伤寒论》推崇备至,历代经得起检验的汤液家多精研此书。《伤寒论》所载之方剂名为经方。张仲景是汉代以前的经方的总结者和发扬者。
何为“经”
何为“经”?在我们的文化里,不是随便一本书都可以称为“经”的,唯有通天之学方可谓之“经”,比如佛经是经,《道德经》是经,《易经》是经,简言之都是揭示这个世界最本质规律的。【道,总规律。】先秦以后,只有两部书称为经:《六祖坛经》和《茶经》。可见这个“经”字之分量。在中医的方剂前面加个“经”字,亦可见经方之分量。现在一提经方,自然就会和元明清的医学相背驰,一背驰就会说否定我们这几百年的医学成果。几百年,相对于漫长的中医历史太短暂了。中国文化成熟得早,易理象数也好,文化哲学也好,青铜器也好,玉器也好,最高成就都是在春秋战国之前,到汉代已经在衰落了。何况近几百年的中医理论主要来自于文人的著作,空谈多过实证,诡辩多过大道,且大多是文人为了博名故意另辟蹊径的东西,立言立派的效果是达到了,医学却变混乱了。
【此言不虚。但愿作者不是。】
关于《伤寒论》的来源,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序文上有这样的记载:“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
为什么张仲景是医圣
张仲景之所以是医圣,首先是他参悟和发扬了伊尹《汤液》,发扬了汉代之前的古经方,然后在纷乱的辨证体系当中确立了最适合汤液学的六经辨证体系,用来指导运用经方。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讲经方不为复古,更不为疑今,只为在杂说峰起之世,追本溯源的发扬真正的古中医,但求真耳。
【这个真,是合道或者基本合道。既应该看到认知的弯路,也应该看到认知的发展。厚古薄今剩下的只是感叹,还有点儿唯我独尊的味道。】
对于经方,自古有这样的说法,说只要使用得当,就能有“覆杯而愈”的效果。所谓“覆杯而愈”,就是说喝完药,把杯子洗了扣在桌上,病就好了。这个听起来好像不可思议,以大量经方家的临证实证来看,此言是不虚的。如果辨证准确,外感病常态只需要半剂药,上午吃下午好,晚上吃早上好很正常,该退烧的会退烧,该止泻的会止泻。慢性病的也是几剂药就会有明显效果,甚至是几剂药治愈的也有很多。绝对不是现在所说的中药慢。
【合道,就是正确帮助生命本能系统。所以才有疗效。】
为什么历代能够参透这本书的寥寥无几
历代能够参透这本书的寥寥无几,原因是张仲景在这本书里没有系统地讲述他的医学理论。这就好比一本武功秘籍,只有招数,没有详尽系统的内功心法。加之又是一本残书,经过历代流传还有错简,以及后人加上去的一些自相矛盾的东西,所以历代能真正学通这本书的人是少之又少,很多人只能高山仰止。
【确实如此,只是在一个方法系统上兜圈子,真懂理论者几乎没有,包括作者自己。】
现今对《伤寒论》的研究,大部分只停留在依葫芦画瓢的阶段。在临证上,只要能够与书中的方证对应上,就能有好的治疗效果。书中没有提及的,或者那些似是而非的症状,分析起来就有困难了,选方就没有把握,自己组方效果又不理想。《伤寒杂病论》写于竹简时代,行文方式是极简的,不过寥寥几万字,而疾病的反应又千变万化,哪能够一一对应?
胡希恕先生,大家都很熟悉了,是一个很好的经方名家,他推崇方证对应。实际上,张仲景教的是加减变化之道,比方说他用桂枝汤变化出二三十个方子来灵活治疗人体各种各样的情况。胡希恕当然明白这个,他之所以不提倡加减变化,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弄清楚组方后面的原理。
【原理很重要。搞不清理论,很难依据病势化裁,只能讲方证对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