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生白大医方药论18外源性疾病发汗法方论2(风湿热与湿温(斑疹伤寒))
(2023-09-19 16:02:53)
标签:
文化教育 |
风湿热与湿温(斑疹伤寒)
风湿热的特点与辨证风湿热方(郭老自拟):
柴胡30克、桂枝30克、苍术40克、茯苓40克、泽泻30克、干姜10克、薏米100克煮汁,煎药服。
风湿热特点:
发热38°—39°不恶寒,身体无汗,脉濡或细而濡,大便不爽,小便少,舌苔白滑无津,头重身疼。
解肌利湿是排异的,湿从小便走,从汗走。湿,湿热和风湿热,发热、不冷、不恶寒;舌苔,白苔,滑,不是有津液,而是滑;不渴,不想喝水;小便不利,也可能小便不利不很明显,小便少,少就是不利,不利也有少的意思。
白滑无津的舌苔,没津液,明光光的光滑,粘的,粘腻的,要是有津液水汪汪的,只要是白苔,就是没有津液的,要不就是粘腻,滑。
湿温:头如裹,梯形热
湿温是吴鞠通他们叫湿温,西医不叫湿温,叫斑疹伤寒。这病死于肠穿孔,不好治,死的太多了。郭生白大医说:“我侥幸,我直到今天我治的湿温都是好病的,一个死的也没有。”老人家对治这病有丰富的经验。治这个病郭老有个诀窍,就是只要保证大便通畅,小便通畅,这个人就没有死的。这个病肚子胀,净气体。一个特征:头如裹,舌白不渴,胸痞不饥。温病上这么描述。舌头白汪汪的,都是滑腻,不想喝水,小便少,肚子胀,气体,不大便,不是干,就是不大便,有一次大便,拉不多,费劲,粘,臭。热型,一天,两天,三天,四天,五天,六天,七天,八天,叫梯形热,体温一天比一天高,病人合着眼,跟睡觉一样,又不是睡觉,老合着眼,迷迷糊糊,赶升到40度以上,持续的不下来,这时候肚子胀,鼓着肚子,大便没有,小便没有,不吃也不喝。半个月不吃不喝,一旦肠子破了。肠出血,体温就下来了,到35度以下死了。
湿温的饮食和饮水
湿温治疗用药:柴胡、薏仁、杏仁、白寇仁、厚朴(量小)、茯苓、白术、淮山药。喝水,让他喝结构水,如梨一类,植物根,把这里头含的水轧出来。天天有一两次两三次大便,天天有几次尿,肚子不是很胀,体温不很高,38、39度,就这么支持他,过几天体温就下降,最快14、15天,上升到第7天,到7、8天的时候就开始下降,用6、7天体温正常了。能吃东西,但是吃东西要绝对注意,喝点稀粥,就是小米,煮成粥,用纱布拧了,喝那小米汁,只能喝这个,喝几天以后,再吃一点馒头,一定不能吃不好消化的东西,吃了还是不行,病还没有平复,吃好东西消化不了,肠出血,死了。
现在这个病基本死到医院里,因医院里就是退烧,必死无疑。白寇仁,有一种香味,还有一种辣味,这东西可能是刺激肠子蠕动,不是通便,也不是湿便,有促进肠子蠕动这种成分,白寇捣的越碎越好。特别是薏仁,发挥大作用、茯苓、柴胡,再一个是好水。
再说风湿热,在风湿热上,不留后遗症,就是对社会的贡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