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合并病证治分享3(概说3)
(2023-06-04 08:50:09)
以前的伤寒注家对合并病也有不同看法。如《医宗金鉴》说:“阳经既有合并病,则阴经亦有之可知矣。如太阳病脉反沉,少阴病反发热,是少阴太阳合病也;阳明病脉迟,太阴病大实疼,是太阴阳明合病也;少阳病脉细而厥,厥阴病呕而发热,是厥阴少阳合病也。”柯琴也有类似的说法。他们这种对合病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伤寒六经合并病病理过程,只有同病性的合并。太阳与少阴是同一表病位依功能盛衰与代谢增减而分化的阴阳病性过程;阳明与太阴是同一里病位的功能盛衰与代谢增减而分化的阴阳两性过程;少阳与厥阴是同一气机病位功能盛衰与代谢增减而分化的阴阳两性过程。太阳与少阴之间、阳明与太阴之间、少阳与厥阴之间,只有功能进退而相互转化的机理,绝无同一器官组织功能即亢进又衰退,既代谢增高又减低,这样的情况不可能。因此,太阳与少阴、阳明与太阴、少阳与厥阴,不存在合病的过程。
在阴阳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一个过渡阶段,无论长短。在阴阳相互转化的过渡阶段,乃是偏阴偏阳的性质;偏于阳乃是阳性病理过程,偏于阴乃是阴性病理过程。太阳病脉反沉是太阳病向少阴发展,虽阳病见阴脉,但表阳未衰,寒气未盛,病性仍偏于阳,所以仍为太阳,脉沉谓之反。少阴病反热是少阴向太阳转化,虽然发热,但阴寒未消,阳气尚微,病性仍偏于阴。所以仍为少阴,发热谓之反。阳明病脉迟不是转阴的病机,阳明脉迟潮热汗出为里实可下证,若阳明脉迟汗出恶寒是表未解,为阳明太阳并病。太阴病脉缓是向阳明转化,为太阴向愈的表现,所以下利自止。少阳脉弱是向厥阴发展,厥阴脉浮是向少阳转化。阳病向阴病发展为病进,阴病向阳病转化为病退。同病位的阴阳相互转化,是阴阳消长的过程,不是阴阳合病的过程。
《伤寒论》中合并病的条文,有冠以合并有不冠以合并的,凡是表、里、气机症状相合并的症候,皆是合并病。有冠以合并病实非合并的条文,也收入此处讨论。(待续)
(此处所讲的内容,主要来源于本人恩师郭生白大医所著的《伤寒六经求真》,根据本书产权代表的声明,书中内容可以用于公益传播,如果从事营利性活动应当经授权,本人传播的中医知识,纯属公益,不带任何盈利性,目的是:把大德们的临床经验传播给大家,让大家有病自己治,免受庸医危害。由于水平有限,阐述的内容肯定有不到之处,恳望智者、大德指导、指教,末学将不胜感激!)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