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辨阳明脉证治分享18(阳明病下夺病势)
(2023-04-12 10:10:41)
标签:
文化教育 |
阳明病下夺病势是伤寒阳明病的最高阶段。或愈或死在此大致结束。在此理法很完备,辩证非常缜密。治疗非常精致。郭老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在本章收录32条,症状变化各有等差。以变化的观点看,32条各有特殊;以不变的观点看,32条又都相同。从特殊性看,有调胃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大小调胃承气汤所治之证各不相同。如果从其共性来说,三个承气汤皆是热结在里的下夺病势。在本章中,郭老先从诸证的变化而知其不变的角度,再进一步从其不变扩大对其变化的认识。为了让大家掌握,编者可谓是费尽心机。
10.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谵语者,以有热故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今反和者,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本条在原著第105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谵语,郭老讲:是伤寒十三日以来太阳发热恶寒已经结束而出现谵语身热恶热。此为里热,当以承气汤下之。这是阳明病的常规治法。若小便利,大便当硬不硬而反下利,下利当脉微弱,而今身热谵语下利脉和,所以知道:身热谵语是里热结实,下利脉和是医以丸药下之的药理反应,用丸药下胃家实热非正确的治法,应以调胃承气汤主之。脉和指脉证相和,如身热谵语脉实为脉证相和。
此条告诉我们:胃家实热当以承气汤下之,以丸药下之为非法;以脉证和否来辨别药利和自利的区别。
阳明病胃家实热之证,用承气汤下之则愈,用丸药下之则不愈,这是一定的病理与不同的药理所产生的两种结果。阳明病是伤寒病因在胃肠引起的抗御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因病理物质的代谢受到障碍而发生着危及生命的反应。下法是根据这一病理趋势所采取的“燥者润之”、“坚者软之”、“客者除之”、“留者攻之”的因势利导之法。承气汤与其说是通便剂不如说是通胃气;与其说攻燥屎,不如说是除病理物质。承气汤中的主药大黄,苦寒泻实热燥结,荡涤肠胃,有推陈致新的作用,其致泻成分,能刺激大肠壁引起收缩与增加分泌,从而促进排便。芒硝润燥软坚泻热通便,其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钠,内服在肠内形成高渗透液,引起机械刺激而导泻。大黄芒硝正因为它的特殊药理性质,所以能够相辅相成完成阳明里热结实的下夺使命。而丸药则不然。它不具备承气汤的药理性质。所以对阳明胃热结实,用丸药下之非其法。
以上十条,属于调胃承气汤证。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56克酒洗,甘草28克,芒硝100毫升。
上三味,切,以水600毫升,煮二物至200毫升,去渣,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少少温服之,以调胃气。
11.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小承气汤和之。
本条在原著第250条。本条指的是在太阳病阶段因吐或因下或因汗伤津,表证已解,而身热心烦,大便硬者以小承气汤和胃气。如何知道大便硬呢?因汗吐下伤津液,小便次数多而尿量少,而知肠吸收增强,因而大便硬结。但身热微烦,邪不甚重,证不甚急,大便虽硬而不同于燥屎,所以用小承气汤,此证应当有腹胀满。
伤寒阳明燥屎与杂病大便燥结不同。伤寒阳明燥屎是在抗御过程中形成的,而其中多有毒物质。此毒物质在肠强吸收中进入循环系统引起一系列有害反应。郭老讲:非传染致病因素造成的燥屎无毒物质,虽经十余日不大便无所苦。此理极易明白,临床者当知此理。
(此处所讲的内容,主要来源于本人恩师郭生白大医所著的《伤寒六经求真》,根据本书产权代表的声明,书中内容可以用于公益传播,如果从事营利性活动应当经授权,本人传播的中医知识,纯属公益,不带任何盈利性,目的是:把大德们的临床经验传播给大家,让大家有病自己治,免受庸医危害。由于水平有限,阐述的内容肯定有不到之处,恳望智者、大德指导、指教,末学将不胜感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