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辨阳明脉证治分享16(阳明病下夺病势)
(2023-04-04 10:50:19)
标签:
文化教育 |
阳明病下夺病势是伤寒阳明病的最高阶段。或愈或死在此大致结束。在此理法很完备,辩证非常缜密。治疗非常精致。郭老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在本章收录32条,症状变化各有等差。以变化的观点看,32条各有特殊;以不变的观点看,32条又都相同。从特殊性看,有调胃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大小调胃承气汤所治之证各不相同。如果从其共性来说,三个承气汤皆是热结在里的下夺病势。在本章中,郭老先从诸证的变化而知其不变的角度,再进一步从其不变扩大对其变化的认识。为了让大家掌握,编者可谓是费尽心机。
5.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反恶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本条在原著第70条。本条是辨汗后虚实。“发汗后”指太阳病说。太阳汗后无热恶寒为虚,乃因汗多亡阳而转化为少阴过程。汗后不恶寒反恶热为实,因邪气重伤津液而转入阳明。阳明病“胃家实”,所以说“实也”、“属胃也”。
文中的虚指表阳虚,因太阳病位在表。实指胃家实,因邪盛于里。调胃承气汤乃承平胃气之剂,承气的意思,郭老认为是内经“亢乃害,承乃制”之意。
6.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本条在原著第29条,中间部分,原条文比较长,这是其中一句话。胃气不和指发热恶热不大便而言。潮热谵语,腹满烦热皆可称胃气不和。凡谵语皆实证。阳明病胃气不和谵语少与承气汤,就是调胃承气汤服法中少少服之之意。
7.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本条在原著第149条。吐后是指用吐法施治之后,也不一定是误治。郭老讲:因吐后胃中邪已去或去之未尽,而肠中之邪不去,因而食糜发酵腐败产生气体而腹胀满,与调胃承气汤和胃气。
8.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本条在原著第207条。本条所说的阳明病,是指身热恶热汗出之证。不吐不下是指未经吐法下法治疗。心烦,是有里热。如经过吐下而心烦是阳明病解,而继发证的虚烦。属栀子豆豉汤证。承气汤证与栀子汤证都有心烦懊憹之证,而阳明病与继发证虚烦之区别在于,有无发热恶热汗出之证。
(此处所讲的内容,主要来源于本人恩师郭生白大医所著的《伤寒六经求真》,根据本书产权代表的声明,书中内容可以用于公益传播,如果从事营利性活动应当经授权,本人传播的中医知识,纯属公益,不带任何盈利性,目的是:把大德们的临床经验传播给大家,让大家有病自己治,免受庸医危害。由于水平有限,阐述的内容肯定有不到之处,恳望智者、大德指导、指教,末学将不胜感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