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辨阳明脉证治分享12(阳明病里热病势)
(2023-03-19 17:12:49)
标签:
文化教育 |
阳明病里热病势是伤寒病因在肠胃引起的阳性抗御过程。在此过程中胃肠功能亢进代谢增高,大量的物质交换产生高热经由循环传递到体表调节。因而脉象洪大滑数,症状身热恶热汗出而渴,伤津则烦渴饮水数升口舌干燥,这表现为里热的病理趋势。
里热病势过程中若失治,或汗出多亡津则结肠干燥为硬屎,则进入下夺病势。里热与下夺是相连的两个过程。下多的前一阶段即里热病势。
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本条在原著第26条。本条是太阳发汗后,转化为阳明阶段。郭老讲,服桂枝汤并非误治,因邪气太盛不为汗解而传变为阳明。大汗后烦渴不解即大烦渴大热引饮,汗多伤津而邪热盛于里。脉洪大表明功能亢进、体液充实,代谢增高。洪脉为实之脉象,表明心脏涨缩有力,排血量充足。因里热需要经由血液循环带到体表组织,体表组织一方面以温差散热调节过高体温,这是身热恶热的机理。另一方面是以排汗来调节体温,这是身热汗出的机理。由于发热汗出导致体液的大量消耗,这是大渴引饮成因。这是邪热盛于胃肠的里热之势。白虎汤清理热,加人参生津止渴。清热在于通肠利便以祛邪外出。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83克
上五味,以水2000毫升,煮米数,汤成去滓,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本方为清泻里热生津止渴方剂。方中知母苦寒治消渴热中,补水泻火,多服令人泄。石膏辛寒,除胃肺之热,肠胃中结气,治大渴引饮,壮热皮如火。本方以知母为主,合石膏以加强清热止渴之效能。因为清里热所以能止渴生津。因能通肠,使肠胃病理物质得以清除,以清热。本方虽是清热峻剂,但寒而不凝,通而不泻清热生津寓于祛邪之中。甘草通血脉,益津液,缓病情与药性之急迫。粳米煮汁益胃以助津液。加入人参健胃气生津液,白虎汤凡大渴不解的,皆加入人参以生津。
2.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本条在原著第168条。是太阳病经吐下后七八日不解而传变阳明。“热结在里” 一句指烦热而大渴饮水。“时时恶风”是因多汗时体温散失多而而有恶风之感,决非太阳发热恶风之症。“表里俱热”一句指身体烦渴而言,并非发热恶寒之表证。此证是里热伤津,所以用白虎加人参汤。
(此处所讲的内容,主要来源于本人恩师郭生白大医所著的《伤寒六经求真》,根据本书产权代表的声明,书中内容可以用于公益传播,如果从事营利性活动应当经授权,本人传播的中医知识,纯属公益,不带任何盈利性,目的是:把大德们的临床经验传播给大家,让大家有病自己治,免受庸医危害。由于水平有限,阐述的内容肯定有不到之处,恳望智者、大德指导、指教,末学将不胜感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