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辨阳明脉证治分享9(阳明病纲领)
(2023-02-27 22:06:09)
标签:
文化教育 |
本章收录二十七条,为阳明病辨证与治疗的理论部分。不过里面也有古代其他医家的言论,郭老一并归于本章加以讨论。
23.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
本条在原著第206条。“面合色赤”郭老说是,颜面通红色。由于头部血管较多,里热不得通过排汗而调节,血流上充于头面。此非可下之证。若误以为可下而以大承气汤攻之亦会造成下利腹疼,原因就是,里未结实,所以不可攻。郭老说:若攻之而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之理难晓,不敢强解。陆渊雷先生说:“攻之必然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一句是后人所加。
24.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本条在原著第210条。郭老讲。郑声的病人语言断续重复,语音微低,神志不清,乃正气虚损精神散乱的表现。谵语为神志昏蒙似睡非睡时的胡言乱语。谵语与郑声都是脑神经症状,都是在病情重笃时的表现。此条论阳明病死症。直视为视神经与动眼神经麻痹,亦属脑证。喘满是呼吸短促,为循环趋于衰竭的表现。若直视谵语下利与郑声下利,这都是危急重症,多不可救药。内经讲“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如直视喘满,说明中枢已出现了障碍,循环衰竭,加上下利,复夺其精气,所以亦为死症。
25.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本条在原著第211条。短脉主气虚,是因为心脏排血量不足。伤寒在太阳过程中发汗已多,转属阳明后又重发汗,由于出汗多而亡阳,同时伤害津液。造成胃肠燥结而谵语。汗多伤阴,血不足则脉短。正气虚而邪气实。燥屎谵语因脉短而不可攻下,为难治之症。若谵语而见实、滑、弦、迟之脉,为脉证相应,是脉自和者,表明邪气盛而正气实,可攻其热而愈。
26.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本条在原著第227条。脉浮发热不恶寒而恶热为阳明病。因脉浮可知体表血流充盈,口鼻黏膜干燥则易破裂,能食者表明胃气强盛,是构成衄血的条件。也就是说,衄血是需要条件的。
27.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此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变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还入胃,故不久必大便也。
本条在原著第203条。本条指出,阳明病已差身有微热、心烦而不去,是因为在病理过程中出汗过多,而结肠中有燥屎的缘故。自“此亡津液”以下六十字,郭老认为是后人注语,文中反复以小便之多少揣测大便的情况,词义浅陋。特别是“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还入胃”一语,郭老认为:“最为无理。”
在阳明病理过程中,发热汗出则消耗大量水分。同时结肠对水分的吸收增强,由此使大便燥结而小便赤短。当阳明病解,热退身和,汗撤渴止则二便通调。这是一般的辨证常识。若以小便的多少来判断大便的通否,难以准确。若阳明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知有硬屎,少与调胃承气汤则胃气和而大便通,不必计较小便日几行。
(此处所讲的内容,主要来源于本人恩师郭生白大医所著的《伤寒六经求真》,根据本书产权代表的声明,书中内容可以用于公益传播,如果从事营利性活动应当经授权,本人传播的中医知识,纯属公益,不带任何盈利性,目的是:把大德们的临床经验传播给大家,让大家有病自己治,免受庸医危害。由于水平有限,阐述的内容肯定有不到之处,恳望智者、大德指导、指教,末学将不胜感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