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群书治要》之《孟子》治要《梁惠王》学习分享(1)

(2022-07-13 15:48:57)
标签:

文化

教育

【原文】《孟子》:孟子见于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曰:“王何必曰利?亦曰仁义而已矣。”

【白话】孟子拜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来拜见我,是想要给我国带来利益吗?”孟子回答说:“君王为什么只谈利益呢?也可以谈谈施行仁德、道义来治理国家的方略吗!”

【解读】开头孟夫子就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提了出来,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圣人的伟大和高瞻远瞩,决非蝇营狗苟之辈所能做到。孟夫子所处的那个时代,文化的破坏、道德的沦丧和我们如今的状况极其相似,按照南怀瑾老师的说法:“都是根源于文化思想的衰落,人们眼光的短视,重视现实而忽略了文化发展中的因果。”都是由于“细恶不绝之所致也”。从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孟子不受待见的情形,一个“叟”字,说好听一点可以认为是老先生,说不好听点就是“老头”。但是,夫子并不在意这些,还是要推行自己的主张:“王何必曰利?亦曰仁义而已矣。”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夫子是想让这些当权者,推行仁政让国家、人民安定,让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不过我们不要认为,孟子只注重仁义道德,不是那回事,孟夫子说的是不要只把利益放在第一,只有推行仁政让社会安定,人民富足,全民都能安居快乐,这不就是利益吗?后面,夫子进一步说明只顾利益带来的危害。下面我们看看,《群书治要》如何讲?

“王何必曰利?亦曰仁义而已矣”,《群书治要》讲:“王何必以利为名乎?亦惟有仁义之道可以为名耳。以利为名,则有不利之患矣。”《群书治要》这里讲,做事情不能以利益为名义去实施,要符合仁义之道才会有人跟随,才有号召力。如果只追求利益,会有很多隐患。我们大家可以好好斟酌斟酌夫子之言,夫子深懂的利害相依之道,末学单独把这句话列出来,目的是想让大家知道,到如今这句话都不过时,指导我们处世待人仍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本文采用了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群书治要》线装本原文,主要参考了南怀瑾老师的《孟子旁通》和杨永胜主编的《国学经典大全集》。由于学识浅陋,见闻浅薄,加之自身的愚钝,不到之处肯定很多,恳请您批评教诲,多多指教,将不胜感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