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群书治要》之《老子》治要下经《德经》学习分享(33)

(2022-06-23 17:42:05)
标签:

文化

教育

【原文】《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矣!

【白话】如果百姓不惧怕死亡,你以死亡来恐吓他们,如何奈何得了他们?如果能以道教化民众,使人们害怕死亡,这样还有人违背道义、违法乱纪,把他抓起来杀掉,谁还敢再去这样做!

【解读】这里告诉我们,治国为政之道,只用严苛的刑罚,并不能达到很好地治理目的。如今我们犯的错误就在这里,认为严厉打击下,会有长治久安,看看圣哲的训言,你就知道了。造成如今愚钝的原因,就在于,把知识应试教学,当成了教育,而且大肆宣扬,鼓励人们去追求这些,从而造成混乱局面,把对境治的东西,当做普遍规律,那是不行的。十八大以后,国家大力提倡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策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引领,就等于没了灵魂,人们就会沦为吃喝玩乐的机器,大家可以看看如今很多人的状况是否是这样。思维方式变成线性思维,没了祖宗的智慧;医院治病也用线性思维,把人当做机器,这是极其愚蠢的,因为人包括其他生物,是个生命系统,是协调统一的整体,岂能像零部件一样割裂开来?这就是治不好病的根本。下面我们看看,《群书治要》如何理解:

“民不畏死”,《群书治要》讲:“治国者刑罚酷深,民不聊生,故不畏死也。治身者嗜欲伤神,贪财杀身,不知畏之。”这里告诉我们,治国者只知道用严酷的刑罚来治理民众,不懂得以道教化,从而造成民众无所适从,生活无着,因此而造成百姓不害怕死亡。对于修身养性来说,如果嗜好、欲望太多,会伤害到自己的精神,过分贪婪钱财,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这些行为根源,在于不懂得敬畏,没有畏惧之心。在现世中,我们身边没有少出现这类现象。“奈何以死惧之?”,《群书治要》讲:“人君不宽其刑罚,教人去情欲,奈何设刑罚法,以死惧之。”这里告诉我们,当政者不懂仁恕之道,不知道以良法宽恕人们的不当行为;不懂得以道来教化人们,减少人们的人为思虑和贪求欲望,何以能用刑法立法、用死亡来让他们害怕?“若使民常畏死”,《群书治要》讲:“当除己之所残刻,教民去利欲。”去掉自身的残暴和苛刻的想法和作为,以道去教导民众,顺应自然之道,逐渐抛却利害和贪欲。“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矣!”,《群书治要》讲:“以道教化,而民不从,反为奇巧,乃应王法,执而杀之,谁敢有犯者?老子伤时王不先道德化之,而先刑罚也!”这段话,对我们何尝不是很好的启发?从家长教育孩子来看待,家长是否也应当做好引导!教育他树立良好的德行和优良的品格,让他们懂得为国家、为民族、为大众服务才是人生意义的体现。我们可以仔细体悟体悟,是不是这样?

(本文采用了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群书治要》线装本原文,主要参考了南怀瑾老师的《老子他说》和杨永胜主编的《国学经典大全集》。由于学识浅陋,见闻浅薄,加之自身的愚钝,不到之处肯定很多,恳请您批评教诲,多多指教,将不胜感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