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辨太阳脉证33(太阳病理阶段的继发症)
(2022-06-07 14:14:17)
标签:
文化教育 |
郭老把太阳病理阶段的继发性杂病从伤寒中析出来,单立一章分别讨论,以利大家学习应用。
四、停饮
郭老讲:“饮与痰为同类物,以粘稠的为痰,稀薄的为饮,停潴于脏器腔间。饮与痰皆是病理产物。痰饮产生于分泌、吸收、排泄等机能障碍。”《圣济总录》讲:“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焦通调,气脉平匀,则能宜通水液,行入于经,化而为血,灌溉全身。若三焦气塞,脉道雍闭,则水饮停滞,不得宜行,聚成痰饮,为病多端。”
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苓桂术甘汤主之。
本条在原著第67条。本条为伤寒后继发停饮证,主要是因为,其人胃气素虚,或者有水饮宿疾,在伤寒吐下之后,发生了本条症状。心下逆满是饮邪留于心下不得宜行则上逆而满,上逆之势盛则有冲胸之感觉。头眩是因为饮邪产生的物质导致身体神经中毒所致。如果发汗就会伤到表阳。阳虚会引起肌肉抽搐动摇。郭老讲:“脉紧为脉管收缩拘急之象,为水饮之常脉。”紧脉是水饮的通常脉象,把本质教给我们了。郭老讲:“发汗则动经二句是不准发汗的告诫。”
苓桂术甘汤方:
茯苓56克 桂枝42克
白术、甘草28克。
上四味,以水12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分温三服。
郭老化裁的常用药量:
茯苓40克,桂枝30克,白术20克,甘草20克。
末学自己曾用过此方给他人治过病,效果很不错,病人现在的头眩症状完全没有了。
茯苓桂枝通阳利水,白术健脾化湿以促进运化,甘草缓急。本方为通阳化饮,健脾运化水湿之剂。
2、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疼,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萎。
本条在原著第160条。“脉甚微”,说明阴阳俱虚了。“心下痞硬”甚于心下逆满,又进一步严重了。胁疼甚于胁下满。“气上冲咽喉”尤甚于气上冲胸。“虚烦”与栀子豉汤证之热烦不同,而与建中汤证之阳虚而烦病机同。“经脉动惕”同动经只是文词的变化,意同。“久而成萎”就是说如果不治,时间久了会造成萎缩的结果。这一条较上一条为重,没有成萎之前可以用苓桂术甘汤予以治疗,成萎之后就要用郭老的治疗萎缩的方剂斟酌治疗了。已经不是苓桂术甘汤能治的。有时看到病人后很无奈,我遇到过一个病人,头眩,睡觉起来时头晕,起来后就没事了,比较严重,到医院治过,没有效果。我们比较熟,问我这是啥病,我看她其他没有啥病,应该是水气病所致,我给她开了苓桂术甘汤,吃了当天就见轻,吃了有半个月,好了。我想说的是,现代医学很麻烦,不会治还乱说,她现在眼已经出毛病了,已有萎缩迹象,我给她开了治疗萎缩的药,效果不错,就是眼还没有完全恢复。很多病我们完全可以靠中医的智慧自己治。
(此处所讲的内容,主要来源于本人恩师郭生白大医所著的《伤寒六经求真》,根据本书产权代表的声明,书中内容可以用于公益传播,如果从事营利性活动应当经授权,本人传播的中医知识,纯属公益,不带任何盈利性,目的是:把大德们的临床经验传播给大家,让大家有病自己治,免受庸医危害。由于水平有限,阐述的内容肯定有不到之处,恳望智者、大德指导、指教,末学将不胜感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