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伤寒论》辨太阳脉证31(太阳病理阶段的继发症)

(2022-06-02 16:28:22)
标签:

文化

教育

郭老把太阳病理阶段的继发症,单独列为一章,便于我们学习、区分太阳病和继发症,这种继发性杂病,由于病因的不同,发展规律和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但他们之间又有联系。他以仲景六经界说为依据,从病理、病位、病性、病势的整体辨证观点来看伤寒过程与继发性杂病,则明如观火,一目了然。他老人家,把继发性杂病从伤寒中析出来,令立一章分别讨论。

二、水逆

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本条在原著第74条。本条应与上面三条合起来看。本条的“中风发热”,郭老说是“初病之时”。六七日不解就是指六七日来病未解除。本条中的“有表里证”不是指有太阳与阳明证,表证是指发热汗出,里证是指小便不利渴欲饮水。太阳表证必恶寒,阳明里证的渴没有水入即吐和小便不利症状。这是他们之间的差别,五苓散证发热烦渴,小便不利,水入即吐等症状。太阳与阳明无利水之法。仲景先生说“水逆”,郭老讲:“是中景以此证与伤寒过程相区别的指示。”

五苓散证的主要特征:渴欲饮水,小便不利,水入即吐。郭老讲:“但凡消渴之饮水,必有消水的出路,或从汗出,或从小便出,或潴留于组织中等等。”意思是说,一定是有消耗水的地方,不然不会渴。这个证的渴欲饮水,小便不利,无大热大汗,组织中无大量潴水,水是停在胃中,因此水入即吐。由于水停留在胃中,不得气化,导致组织缺水而渴。

此证为太阳病理阶段中的继发症,名为水逆。

5、病在太阳,应以汗解,反以冷水噀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得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与五苓散。

本条在原著第141条,是原著条文前半部分内容。本条说的“应以汗解”,是指麻黄汤桂枝汤等证。以冷水噀之,若灌之,实质上就是用物理方法降温,和现在的酒精擦身、用冰袋降温是一个道理,这是违反伤寒太阳病理规律的治疗方法,可能能一时降温,但对于治疗不利。这也告诉我们,发烧时不要用这种方法降温,赶快想办法治病,病好了,体温自然就降下来了。郭老讲:“欲得水反不渴者,是表热深入,肺脏必因散热而喘促,欲得水因有热,反不渴是有停水。”服文蛤散来进行治疗。郭老讲:“服文蛤散应是文蛤汤。”《金匮》讲:“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文蛤汤方为: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文蛤姜枣。文蛤散是文蛤一味药制成散剂,有止渴利小便治十二水满,咳逆上气喘息。郭老讲:“如因胃气新虚贪饮以防停水,服文蛤散为宜。本条欲得水反不渴,无汗烦热而喘应以文蛤汤主治。”条文说,“若不差与五苓散。”是指服用文蛤汤后,烦热而喘已解,欲得水反不渴一症状没有好,这时给五苓散。并不是说给文蛤汤不对,文蛤汤所治的是:有热而喘的停水,它是清热平喘利水之剂。若只有停水而无热喘文蛤汤不可用,用五苓散来化气利水。

文蛤汤方:

文蛤70  麻黄42  生姜42  石膏70  杏仁50  大枣12  甘草42

上七味,以水1200毫升,煮取400毫升,温服200毫升,汗出即愈。

本方是麻杏石甘汤加文蛤生姜大枣组成。文蛤咸平止渴利小便,主十二种水满,咳逆上气喘息。麻杏石甘汤治热喘,加姜枣以走表助汗,文蛤汤为清热利水止喘之剂。从这些条文,我们可以看到,因感冒延伸出来这么多病病,因此,治疗感冒很关键,别掉以轻心,受人误导,认为感冒不用治。

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烦渴而口燥,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本条在原著第156条,略有不同。这一条是误下太阳病,造成的心下痞。心下痞服用泻心汤则病解,现在给了泻心汤,而痞不解,反而出现了,其人烦渴口燥,小便不利,郭老讲:“其痞非气痞乃水停心下之水痞。”因此,泻心汤不能解其痞,用五苓散来化气利水则解。郭老讲:“此证因水停心下不得气化,所以烦可口躁而小便不利。”泻心汤证之痞没有烦渴小便不利症状。大家不要被名字吓到,“痞”实质上就是肚子胀,敲着蹦蹦响,小孩子吃坏肚子很肯出现这种症状。

(此处所讲的内容,主要来源于本人恩师郭生白大医所著的《伤寒六经求真》,根据本书产权代表的声明,书中内容可以用于公益传播,如果从事营利性活动应当经授权,本人传播的中医知识,纯属公益,不带任何盈利性,目的是:把大德们的临床经验传播给大家,让大家有病自己治,免受庸医危害。由于水平有限,阐述的内容肯定有不到之处,恳望智者、大德指导、指教,末学将不胜感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