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策略

(2017-12-02 18:03:00)

新课程倡导: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与学过程中。心理学研究也告诉我们:积极的情感能产生情感驱动力,鼓舞人们去行动。情动于衷而成于言,小学生作文是挖掘儿童潜在的主观语言的外在表现,离不开情感这一因素。可是,从儿童的作文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新鲜的透露着情感的生命,而往往是平面的具有统一模式的,仿佛一把剪刀裁出的纸人。学生作文的情感是单一的,甚至是虚假的,缺乏生命的灵动和鲜活的色彩。针对作文情感单一、虚假的状况,在习作中如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如何调动内心深处的情感,让学生个体情感本真呈现,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拨动学生情感的弦,使他们透过情感积极自然地流露,愉快地倾诉,深化对生活的认识,体验成功的喜悦,我想可以做以下的尝试:

一、创设习作情境,激发潜在情感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以物延,辞以情发。只有受到环境、事物、气氛的感染时,他们才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当内心涌起的情感不能自已时,便要用文辞表达出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从无字句处读书,参与生活实践,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才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才能避免写空话、假话的弊端。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小学阶段的习作训练,主要是记叙文,如果把这些习作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有机的结合,就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融于社会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有益于写作实践。教师可以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各种资源,组织学生开展错别字情况调查,到市场进行买卖,义务帮老人干活等活动,让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写起文章来也会得心应手。

(二)激励性语言的诱导

    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其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课堂上,教师主要用语言与学生交流,学生情感也最易受到教师语言的影响。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可以诱发学生情感,使其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动并迅速进入求知的最佳状态。如写我们的校园,教师可以这样引导:春天来了,我们的校园春意盎然,美不可言。用你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用你的心去感受,用你的小手写出校园美丽。

(三)善于抓住生活的点滴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还要善于充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突发事件,抓住写作契机,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进而描述生活,抒发真情实感。如:一只蜜蜂飞进课堂,大家不由自主地转移了注意力,可组织大家观察蜜蜂的外形,怎样逃脱的,想象它飞进教室干什么……习作一定充满了童真童趣。

(四)读写结合

    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说过:“没有阅读的作文课与没有作文的阅读课一样,都是不完整的语文课。”通常我们强调要让学生多读多写,但有些时候我们却没有教授学生读写的方法。例如让学生写日记,他们通常用流水账的形式记叙自己所做的事情,因为我们以为他们只要坚持写就会有提高,实际是他们不知道日记该怎么写。只具学习的形式,而无实际的意义。读写的方法应该渗透在阅读教学中,要在阅读中教学生写作的方法,在阅读中要学生写片断,因为阅读中的写具有现场感。可以让学生就文章的核心内容开展深入思考,写出自己的独特感想。二是迁移文章中独特写法,进行片断练笔。

记得有一次我上完公开课后,我们班上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关于《搭石》读后感给我看,我当时感到既惊奇又欣慰,因为那是孩子自发的创作,而且在短短的文字里学生表达她自己对人性美的理解,虽然文字是稚嫩的,还有一些不通顺的地方,但那是一个懂事的小女孩对生活的认识,更让人可喜的是,她从阅读中争取了写作的机会。在读中写,写能促进读的深度,读同时也为写提供了素材。

二、指导课外阅读,注重情感积累

 学生怕写作文,面对题目苦思冥想,写出来不着边际者有之,言之无物者有之,辞不达意者有之。我找过许多学生谈心,了解到不少学生存在着说不出的毛病,他们也遇到过许多使自己感动的事情,心里有许多感想,可就是有意思,没词儿,怎么办?我认为课外阅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郭沫若先生有言: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看得多了,可以借鉴的东西也多了,词也丰富了。作文时,选择自己感受深刻的事,运用所学到的词汇,写出的文章自然鲜明生动。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摘抄精品片断和背诵。准备一个摘录本,运用摘抄的方法,摘抄名言警句、诗词名句、成语、歇后语、优秀片段等,空闲时可随手拿来读读,写作时参考借鉴,灵活运用,丰富习作,增添文采。背诵也是积累的重要方法。背诵古诗可以陶冶情操,用到作文中,便文章增色不少。还可以背诵名家优美文章,这对于丰富学生的人生积淀,增强精神底蕴十分有好处,最好是边摘抄边背诵,积累越厚实,下笔时就能辞直义畅,任凭吞吐了。而且,喜欢读书的孩子,更容易发现生活中细小的感动,他们有写不完的题材,道不尽的话语。

三、多元的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一)学生自评

    一般来说,学生很难发现自己习作中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借助于朗读。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习作的不足之处,在修改中朗读,在朗读中修改,教师教会学生使用修改符号,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生活经验对自己的文章推敲润色,使学生的习作水平得以逐步提高。

(二)学生互改

    互评互改是学生之间根据习作要求进行互相评改的一种方式,大至谋篇布局,小至标点斟酌,都可以让学生在他人的习作上直接修改或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在修改他人习作的同时能取长补短、互相启发,既增强学生了的责任感,又能使学生产生自我提高的驱动力。

(三)家长评改

    教师还可以调动家长的力量,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习作评改当中。家长的评改,不苛求评语的准确性与针对性,而是为了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共同为学生的点滴进步喝彩。

(四)教师评改

一些教师作文的评价方式通常是自己煞费心机地在学生的作文本上写眉批,尾批,改一个班的作文本少则用上一个星期的时间,多则拖到下个单元习作教学都已经开始了才改完。但当孩子拿到作文本的时候,他用了多少时间去斟酌老师的评语呢?有多少孩子去思考老师留下来的提示呢?有多是孩子会自觉地把错别字改正过来?他们也许更多地关注一下分数罢了。且不说自己的一番心血付诸流水,更失落的是看不到孩子的较快地获得提高。

    教师的评改可以采用问题指导法,与其煞费苦心地点评学生习作的优缺点,不如通过问题的引导使学生发现自身习作中的不足,即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在学生习作中出现条理不清楚,描写不具体的地方,教师可以用提问的形式给学生具体地逐个指出,指出一条思维的路径,让学生去思考,去解答。当学生能反馈回答教师的问题评语时,也就明白了自己作文欠缺的地方。

    习作教学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学生的点滴积累,也需要教师做学生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放飞心灵,用笔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