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丝路之旅(5)——威哉壮哉,长城第一墩

标签:
转载 |
嘉峪关文物景区为国家级AAAAA景区,其核心景点有三:关城、长城第一墩和悬臂长城。由于景区实行“一票三景点三天有效”制度,所以除了游览关城外,长城第一墩和悬臂长城也是要去的,否则岂不亏了!
![[转载]丝路之旅(5)——威哉壮哉,长城第一墩 [转载]丝路之旅(5)——威哉壮哉,长城第一墩](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长城第一墩景区东门
长城第一墩位于讨赖河畔,故又称讨赖河墩。打眼一看,无非就是一座壮实的土墩,台高约10米,底部呈不规则正方形,底宽14米,内部呈正方形,长宽均为6米。整个墩台皆由黄土夯筑而成,夯土层厚10-20厘米。因无任务防护,经年累月的雨水冲刷,在墩台四周留下一道道流痕,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局部塌陷。但千万不要小看这座土墩,这绝不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土墩,它可是明长城最西端的烽火台。如果把万里长城比作一条巨龙,那么龙首“老龙头”在山海关畅饮,龙尾“长城第一墩”在嘉峪关游弋。
![[转载]丝路之旅(5)——威哉壮哉,长城第一墩 [转载]丝路之旅(5)——威哉壮哉,长城第一墩](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丝路之旅(5)——威哉壮哉,长城第一墩 [转载]丝路之旅(5)——威哉壮哉,长城第一墩](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这么一个大土墩到底是干吗用的?直白地说,就是一座烽火台。明代将烽火台称作“烟墩”或“墩台”。烽火台大家比较熟悉,就是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遇有敌情发生,夜间举火叫“烽”,白天放烟叫“燧”,台台相连,传递情报。
![[转载]丝路之旅(5)——威哉壮哉,长城第一墩 [转载]丝路之旅(5)——威哉壮哉,长城第一墩](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长城第一墩建于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北距关城7.5公里,矗立于讨赖河边近56米高的悬崖之上。峡谷里水声轰鸣,北边峭壁上这座残缺的烽火台,在夕阳下显得深沉而苍凉。
讨赖河大峡谷是自然形成的地表断裂,犹如刀劈斧砍,谷壁垂直陡峭,地势十分险要。第一墩所在河段系讨赖河谷的中上游,峡谷内终年流淌着祁连山雪融水,千万年的河水冲刷,河床逐年下切,形成一条名副其实的天堑。
![[转载]丝路之旅(5)——威哉壮哉,长城第一墩 [转载]丝路之旅(5)——威哉壮哉,长城第一墩](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讨赖河属黑河水系,原名“呼蚕水”,意思是上天赏赐的水。后因发源于祁连山中的讨赖掌,易名讨赖河。“讨赖”是匈奴语的译音,意为“有树的地方”。讨赖河是一条伟大的河流,因为它,成就了酒泉绿洲,也成就了雄伟壮丽的嘉峪关。
站在高处远眺,东边是群楼林立的嘉峪关市区,西边是浩瀚无垠的戈壁大漠,北边与雄伟壮丽的嘉峪关关城相连,南面有连绵起伏的祁连雪山,脚下是蜿蜒于地下裂谷的讨赖河。如果说,讨赖河像是一条天然形成的地下长龙,明长城则是人为修筑的地上长龙,那么第一墩就矗立两条长龙的交汇处,形成二龙戏珠之势。这个位置太重要,它们共同形成一道固若金汤的防御体系,默默守护着关内百姓的安宁,为保家卫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转载]丝路之旅(5)——威哉壮哉,长城第一墩 [转载]丝路之旅(5)——威哉壮哉,长城第一墩](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第一墩紧挨明长城,是万里长城的源头,由此往北延伸7.5公里,便与嘉峪关关城衔接。这一段长城形成嘉峪关的南翼,通常称之为“明墙”;从关城向北的一段长城,形成嘉峪关的北翼,通常称之为“暗壁”。在明墙和暗壁一线,共有墩台三十九座。这些墩台纵横交织、相互了望、互通情报,构成十分有效的信息传递网。而长城第一墩,是关南最主要的一座墩台,担负着传递关南及祁连山诸口军事信息的任务。设有坞、驿马、驿驼、食宿、积薪等物,配备有一定数量的守兵。
![[转载]丝路之旅(5)——威哉壮哉,长城第一墩 [转载]丝路之旅(5)——威哉壮哉,长城第一墩](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明墙总长6559米,其中断缺265米,约占全长的百分之四。残高3.5-4米不等,底厚4米,上宽2.5米,有的段落底厚3.5米,上宽2米,均为黄土夯筑,夯土层13-19.5厘米不等。它极像一条卧龙,伏于戈壁之上,向北横穿甘新铁路和兰新公路,直爬到嘉峪塬上,与嘉峪关之外城相接。这一道黄土夯筑的长城保护较好,除公路、铁路穿行的地方有残断外,基本完整。该段共有墩台三座,“长城第一墩”最为有名。
明墙与暗壁,犹如给关城增添了两支铁翅,使关防更加严密。对于它的雄险,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赞叹不已:“嘉峪关,雄险画皆难,墩堡遥遥相互望,长城道道连关山,猿臂也难攀。”在一万多里的明代长城上,可以说是墩台无数,浩瀚如星辰,而嘉峪关的长城第一墩与山海关的“老龙头”遥相呼应,共同构筑起长城巨龙的首尾,使“中华龙”的美名远播寰宇。
在第一墩附近,有一个“长城第一墩历史文化体验馆”,也称为“地下谷”,这是一个建在讨赖河北岸悬崖上的仿天然洞穴式地宫,总面积为1200平方米。地宫里设有一个自然展厅和一个文化展厅。自然展厅主要展示嘉峪关地区的地理、地貌和动植物情况,以及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文化展厅主要展示长城第一墩在古代的军事作用和这座古老文化丰碑承载的民族精神和智慧结晶。
地下谷临讨赖河的一面,设有观景台。这是悬空玻璃平台,站在上面,可以观赏壮观的讨赖河大峡谷。当阳光透过云层时,讨赖河显得更加美丽。
![[转载]丝路之旅(5)——威哉壮哉,长城第一墩 [转载]丝路之旅(5)——威哉壮哉,长城第一墩](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丝路之旅(5)——威哉壮哉,长城第一墩 [转载]丝路之旅(5)——威哉壮哉,长城第一墩](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穿过明长城豁口,眼前是茫茫戈壁。在讨赖河河谷北岸,建有影视拍摄基地,里面有滑草道、兵营、醉卧沙场雕塑群、悬索桥等。兵营内,帐篷有序,营房整齐,战鼓云集,器械齐全,刀枪古炮威武雄壮。
![[转载]丝路之旅(5)——威哉壮哉,长城第一墩 [转载]丝路之旅(5)——威哉壮哉,长城第一墩](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走下河谷
讨赖河上,一桥飞架南北,长约百米的悬索桥,横跨讨赖河大峡谷。两岸的索塔为木质,北岸索塔匾额上书“揽胜”二字。电影《新龙门客栈》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此时,大漠的风十分刚烈,吹得桥索剧烈摇晃。即便如此,仍由不少游人在惊叫中涉险过桥,登上彼岸。此岸,是仿建的汉代兵营,这里曾有无数的战场拼杀;彼岸,是祁连山下的古民居,那里受讨赖河与明长城的护佑,相对来说就安全得多。流连于两岸之间,似乎徜徉于战争与和平之间。猎猎秋风中,我除了感受到戈壁大漠的苍凉与辽远,还有长城第一墩的威武与豪情。
![[转载]丝路之旅(5)——威哉壮哉,长城第一墩 [转载]丝路之旅(5)——威哉壮哉,长城第一墩](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丝路之旅(5)——威哉壮哉,长城第一墩 [转载]丝路之旅(5)——威哉壮哉,长城第一墩](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