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逻辑思维能力(二)

(2017-04-18 15:15:33)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管理

第二节 逻辑思维方法

一、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是任何思维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包括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遵守这些规律是正确进行逻辑思维、正确表达交流的前提条件。

(一)同一律

同一律是思维准确性规律,它要求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思维对象保持同一认识。它的公式是:A就是A。

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涉及的同一概念必须保持内涵和外延的前后一致性。否则就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如:

鲁迅的著作不是一两天可以读完的,

《阿Q正传》是鲁迅的著作,

所以,《阿Q正传》不是一两天可以读完的。

在这个三段论中两次出现鲁迅的著作,实际上是两个概念。大前提中的“鲁迅的著作”是指“鲁迅的全部著作”,小前提中的“鲁迅的著作”是泛指“鲁迅的某一著作”,把两个内涵和外延不同的概念当作一个概念,犯了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二)矛盾律

矛盾律也是确定思维确定性的规律,它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概念、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它的公式是:A不是非A。

矛盾律体现在两个具有矛盾或反对关系的概念不能同时用来反映一个概念。如“中秋节是一年一度千载难逢的佳节”“一年一度”和“千载难逢”是互相对立的,不能同时用来反映“中秋节”。

矛盾律还体现在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两个判断不能同真。如“a是质数”“a不是质数”不能同真。

(三)排中律

排中律是思维明确性的规律,它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概念、判断)必有一真,不能同假。它的公式是:A或者非A。表示不是非A就是A,排除第三种可能。

如:在学生这一论域里,某一学生或者是“小学生”或者是“非小学生”,二者必居其一。

违犯排中律会表现为“模凌两可”或“含混不清”。如:“我既不同意世界上有神的观点,也不同意世界上无神的观点,对这个问题应做具体分析”,“世界上有神”和“世界上无神”是两种互相矛盾的观点,必须同意其中一个观点。这种说法“含混不清”,违犯了排中律。

二、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

科学的的逻辑思维方法是辩证的思想方法,它是一个由一系列的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的具体思维方法组成的总体。这里主要介绍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

(一)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对思维对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逻辑方法。即识同辨异法。如:找出分数        ”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发现它们的相同点是“都为最简分数”,不同点是“的分子比分母小,即分数值小于1;的分子等于分母,即分数值等于1;的分子大于分母,即分数值大于1”。这就是一个比较过程。

分类是根据思维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的逻辑方法。分类目的是有序地认识事物。

如:上例中通过比较,找出了7个分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接着根据分子与分母的大小比较,把它们分成两类,“的分子比分母小,是真分数;的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是假分数”,这就是分类。由此也可以看出,比较是分类的基础,分类是比较的目的。

与概念划分一样,一次分类必须根据同一标准,分出的子项不能遗漏,子项之间不能相容。

(二)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把思维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如:我们要分析植物,就要把它分解为根、茎、叶、、花、果几个部分,分别加以研究和思考。

综合是把思维对象的各个部分、方面、要素结合成统一的整体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综合是从整体把握事物。如:认识植物,就必须把根、茎、叶、花、果的构造和功能综合在一起思考。

分析与综合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由互相渗透,相互转化。综合离不开分析,分析是综合的基础;分析也离不开综合,综合是分析的目的。分析与综合互相渗透,相互转化。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也有分析,没有纯粹的分析或综合。

(三)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指从具体事物中单独地抽取出某种本质属性及关系的逻辑方法。如:梯形是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一组对边平行,另一对边不平行,有两条对角线,通过进一步认识,发现梯形的本质属性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是四边形,其余的是非本质属性。这是抽象的过程。

概括是指从思维对象中抽取出来的本质属性及关系集中起来,加以考察的思维形式。即将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综合的过程。如:上例中抽象出梯形的本质属性“只有一组对边平行,是四边形”,通过概括就是“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例题:有位失学儿童收到一笔助学捐款,经多方查证,断定是甲、乙、丙、丁四人的某一个人捐的。在询问过程中,他们是这样回答的:

甲说:“不是我捐的。”

乙说:“是丁捐的。”

丙说:“是乙捐的。”

丁说:“我肯定没有捐。”

最后证实,这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的话是真的。问:四人中谁的话是真的?是谁捐的款?

分析:从四个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乙和丁的话互相矛盾,根据排中律,连个互相矛盾判断,必有一真不能同假,非此即彼。根据题意,四人中只有有一个人说真话,所以,乙和丁必有一真,甲和乙说的都是假的。甲说“不是我捐的”是假的,由此可以推出助学捐款是甲捐甲的。因而丁的话是真的,甲、乙、丙的话都是假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