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一萍:心理暗示效应在你生活中时刻发生着,你知道吗?

标签:
肖一萍心理健康心理咨询情感教育 |
分类: 心理学知识 |
1、有的人早晨在上班前或出去办事前照照镜子、整整衣服、理理头发,就觉得自己很精神,有气质,很自信。
2、当你穿上一件漂亮的出门时,遇到一个好朋友,她马上带着欣赏的眼光注视着你,她暗示着你,“你的衣服很漂亮”很好看,她喜欢。“
3、今年,你从电视广告中看到冰丝床单很漂亮、很凉爽。天气这么热,电视广告暗示着你应该购买它。
4、课堂上,一个人打哈欠,许多人往往跟着打哈欠;
5、听到别人唱自己喜欢的歌,自己也随着唱起来。
6、看见电影里悲伤的情节,自己也眼里包含泪花。等等。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我们在生活中时刻接收着外界的暗示。
1.自我暗示:是指自己接受某种观念后,对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种影响,使情绪与意志发生作用。如:我们在前面讲到的第一条,就是自我暗示。自我暗示有两种作用。
有的人早晨在上班前或出去办事前照照镜子、整整衣服、理理头发,就觉得自己很精神,很气质,很美丽,就会自信去上班,这一天可能工作效率很高,人际关系很好,回家后,开心快乐。这一天过得很好。这是积极的自我暗示
有一个人,从镜子里看到自己脸色不太好看,而且觉得眼圈有一些浮肿和发黑,马上感觉心理不舒服,顿时怀疑自己是否得了什么病? 越想感觉自己全身无力、昨天又腰痛了,于是越想越不能上班了,先去医院检查再说。真去了医院,这天没有上班。这是消极的自我暗示。
另一个人,当在镜子里看到自己脸色不好,他分析自己的身体情况:由于由于昨天晚上做了恶梦,睡眠不好,所以,今天精神不振,眼圈发黑时,马上暗示自己,这是正常现象。下班后或周末,到户外活动活动,做做操,练练太极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就会好的,于是就会精神振作起来,高高兴兴地去工作了。这是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
2.他人暗示:指被暗示者从别人的行为和语言中,接受了某种观念,使这种观念在自己的显意思和潜意思中想起了作用了。
比如有些重症病人到医院看病,由于病情严重,医生不能直言病情,而是告诉他“问题不大,只要按时服药就可以”。在医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下,病人心理压力突然减小了,身体轻松多了。如果同时听到别的病人讲:“这个医生医术很高明,治愈这种病特别有办法。我去年比你严重多了,现在都快好了。”这些人的暗示。再加上病人自身的自我暗示:“我真幸运,遇到这个医生,我这个病很快就会好了”,医生的语言和行为,热情、态度、眼神都对病人起着重要心理暗示作用。
暗示作为一种心理疗法,是有一定科学基础的。暗示对一些心理疾病有重要的疗效,如口吃、厌食、哮喘、高血压、心动过速、神经性头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更年期综合症等。
积极正确的暗示疗法,通过调节人的神经内分泌,可以促进脑中有益的激素分泌,增强人的身体健康。而恶性的心理暗示,不仅不能医治疾病,反而会使受暗示者产生心理障碍,严重的会出现幻听、幻觉和幻视。在生活中,我们要多运用积极、恰当的心理暗示,使人的生理功能发生良性改变,疾病症状消减,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比如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人们会安慰你:“快过去了,快快去了。”从而减轻心理的痛苦。人们在追求成功时,会设想目标实现时非常美好、激动人心的情景。这个美景就对人构成一种暗示,产生动力,使人们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